当代著名画家徐悲鸿
徐悲鸿(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汉族,江苏宜兴县屺亭镇人,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
(1)出身贫寒,自小学画
徐悲鸿出生在屺亭桥镇的一个平民家庭,原名寿康,年长后改名为“悲鸿”
父亲徐达章是私塾先生,能诗文,善书法,自习绘画,常应乡人之邀作画,谋取薄利以补家用。母亲鲁氏是位淳朴的劳动妇女。
徐悲鸿9岁起正式从父习画,每日午饭后临摹晚清名家吴友如的画作一幅,并且学习调色、设色等绘画技能。
13岁随父辗转于乡村镇里,卖画为生,接济家用。日子虽然艰苦,却丰富了徐悲鸿的阅历,开拓了其艺术视野。
(2)离乡求学,得遇知己
17岁时,徐悲鸿独自到上海卖画谋生,并想借机学习西方绘画。但数月后却因为父亲病重而不得不返回老家。
20岁时他再度来到上海,上海虽豪华却没有他立锥之地。在他走投无路之计受到友人的帮助,他考入法国天主教会主办的震旦大学。
其间认识了著名的油画家周湘、岭南画派的代表人物高奇峰、高剑父,在画作上得到了他们的赞许和指点,增强了绘画创作的信心。
他还结识了维新派领袖康有为,在他帮助下获得资助费,赴日本东京研究美术。
在日本,徐悲鸿饱览了公私收藏的大量珍品佳作,深切地感受到日本画家能够会心于造物,在创作上写实求真。
徐悲鸿从日本归国后受聘为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
在京期间,相继结识了蔡元培、陈师曾、梅兰芳及鲁迅等各界名人,深受新文化运动思潮的影响,树立了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3旅欧深造,收获累累
1919年赴法国留学,考入巴黎国立美术学校学习油画、素描,并游历西欧诸国,观摩研究西方美术。
抵欧之初,他参观了英国的大英博物馆、国家画廊、皇家学院的展览会以及法国的卢佛宫美术馆,目睹了大量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的优秀作品。
他在巴黎美术学校,受教于弗拉芒格先生,开始接受正规的西方绘画教育。
弗拉芒格擅长于历史题材的人物画。其画作不尚细节的刻画,而注重色彩的和谐搭配,对徐悲鸿日后油画风格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
徐悲鸿每日乐此不疲地进行西洋画的基本功训练。上午在巴黎美术学校?和学习,下午去叙里昂研究所画模特儿,有时还抽空去观摩各种展览会。
此期间他有幸结识了著名画家柯罗的弟子艺术大师达仰,每星期日携画到达仰画室求教。
达仰的“勿慕时尚,毋甘小就”及注重默画的艺术思想对他影响较大,他没有追随当时法国日渐兴盛的现代派画风。
而是踏踏实实地钻研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学院派艺术,在继承古典艺术严谨的造型特点的同时,掌握了娴熟的绘画技巧。
留学4年之后,徐悲鸿的绘画水平已达到可与欧洲同时期的艺术家相媲美的地步,其油画作品《老妇》入选法国国家美术展览会。
由于北洋政府一度中断学费,徐悲鸿被迫转至消费水平较低的德国柏林。在那里他求教于画家康普顿。
到博物馆临摹著名画家伦勃朗的画作,并且常去动物园画狮子、老虎、马等各种动物,以提高自己的写生能力。
当徐悲鸿重新获得留学经费后,便立即从德国返回法国继续学习。在名师们正规而系统的训练和他本人孜孜不倦的努力钻研下,绘画水平日渐提高。
创作出一系列以肖像、人体、风景为主题的优秀的素描、油画作品,如《抚猫人像》《持棍老人》《自画像》等。
徐悲鸿在旅欧的最后阶段还先后走访了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意大利的米兰、佛罗伦萨、罗马及瑞士等地。
美丽的异国风光令他陶醉,欧洲绘画大师们的佳作令他受益匪浅。长达8年的旅欧生涯,塑就了他此后一生的审美意趣、创作理念和艺术风格。
(4)投身美术事业工作
学有所成的徐悲鸿在32岁这一年回到中国,开始在国内投身于美术教育工作,发展自己的艺术事业。
他参与了田汉、欧阳予倩组织的“南国社”,积极倡导“求美、求善之前先得求真的南国精神”。
徐悲鸿满怀热情地在这里开启了自己的教育事业。他把自己的书都搬到学校,让学生们自由翻阅。
他还把画具带到学校,成天在此教课和作画。徐悲鸿在自己的教学中,也将素描放在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地位。
他严中有爱,热心帮助学生成才。1928年暑假,福建省教育厅邀请徐悲鸿为烈士蔡公时作一幅油画。
画完后,他不要稿酬,只希望福建省教育厅能派他的一名优秀学生去法国学习油画。最后,他的学生吕斯百和王临乙得到了去法国学习的机会。
后来,吕斯百成为新中国第一代油画家。王临乙成为雕塑家。可以说是徐悲鸿改变了他们一生。吕斯百的作品也是栩栩如生。
1934年10月22日,刚刚从国外回来的徐悲鸿,为弥补20个月来对学生授课的欠缺,亲自带队,让学生写生。
他率艺术专修科绘画组3年级10余名学生,从南京坐车至杭州,又转车到于潜县,在素有“江南奇山”之称的天目山,进行了一个星期的写生生活。
解放前夕,国民党政府派飞机接徐悲鸿和一批著名教授去南京,遭到徐悲鸿拒绝。
解放后他被邀请为中国出席世界和平大会的代表,并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并当选为全国文联常务委员,全国政协代表和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
无论是他甘愿做人梯搞好教学,培养人才,还是他率先垂范搞创作,他都为我国美术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
(5)拳拳爱国情
1939年日军已占据了大片中国土地,全民族抗日进入最艰苦的阶段。
徐悲鸿看到人民流离失所,饱受磨难,决定只身一人远赴新加坡举办个人画展,并将所得收入全部捐献,以赈济灾民,报效祖国。
徐悲鸿曾在江夏堂作画,为当时的英国总督姆汤姆斯总督画像。
总督多次亲赴芽笼35巷江夏堂,还带去整套的总督官服在江夏堂穿上,让徐悲鸿“摆布”。
这幅汤姆斯总督肖像完成后,就一直挂在维多利亚纪念堂,跟历届总督的画像挂在一起。
汤姆斯总督对这幅画像十分满意,特地写信向徐悲鸿表示感激。
新加坡之行后,徐悲鸿应印度诗人泰戈尔邀请,赴印度讲学。在那里他受到热烈欢迎。
在没有战火的印度,徐悲鸿的心却始终牵挂着饱受战火荼毒的祖国人民。
他决定创作《愚公移山》,以此鼓励中国人民发扬愚公精神,精诚团结,把日本人赶出国界。
5)作品丰富多彩
他的创作题材广泛,山水、花鸟、走兽、人物、历史、神话,无不落笔有神,栩栩如生。
他的作品形式多样,有素描,有油画。他的代表作油画《田横五百士》《徯我后》、中国画《九方皋》《孔子讲学》等巨幅作品,
这些作品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表现了人民群众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威武不屈的精神,表达了对民族危亡的忧愤和对光明解放的向往。
他画的《九方皋》也很著名。他将画中的马用人格化的手法来表达出自己的心情。这幅画构思巧妙,色旨调和,反映了徐悲鸿炉火纯青的画技。
徐悲鸿先生的《群马图》创作于1940年,
该画是徐悲鸿先生画马艺术走向成熟的标志性作品。
他还在《群马图》上题款曰:“昔有狂人为诗云,一得从千虑,狂愚辄自夸,以为真不恶,古人莫之加。悲鸿时客喜马拉雅山之大吉岭”,此为证!
《珍妮小姐画像》为徐悲鸿最著名的油画人物肖像之一,作于1939年春夏之交。
此作品是徐悲鸿为了支持国内抗战,而在南洋举行义卖募捐时的作品。
画中女子珍妮小姐,祖籍广东,为当时星洲名媛。此画得到画筹四万新币,徐悲鸿也非常满意这幅作品,后来成为《悲鸿在星洲》一书的封面。
他也创作现实人物。康有为对他有知遇之恩,曾在他人生低谷期帮助他出国留学,他们交情深厚。
在康有为60岁时,徐悲鸿画了一幅画送给他。画面上描绘了热闹的庆祝场面,康有为看到这幅画爱不释手。
徐悲鸿和梅兰芳相交深厚。他常常看梅兰芳的戏,深深地被梅兰芳的精湛表演技术而折服。
有一次徐悲鸿看梅兰芳的《天女散花》,他被梅兰芳所扮演的天女美丽形象所打动,为梅兰芳画了《天女散花》图,梅兰芳很喜欢。
1950年在全国战斗英雄、劳动模范代表大会上为战斗英雄画像。他还为创作《毛主席在人民中》画了大量速写。
他画的孔子讲学图,生活气息扑面而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6)深厚的绘画理论
徐悲鸿被尊称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者,发表了一系列绘画理论。
1920年发表的《中国画改良论》,是他第一篇论述中国画改良的重要著作。文中提提倡写实,反对抄袭。
1942年发表《新艺术运动之回顾与前瞻》一文,论及艺术的美与艺术家的修养:“艺术家应更求广博之知识,以美备其本业,高尚其志趣与澄清其品格”。
1947年先后发表《新国画建立之步骤》《当前中国之艺术问题》等,重申注重素描的严格训练,提倡师法造化,反对模仿古人。他自己就身体力行。
徐悲鸿继承了中国古代画论中关于“师法造化”的优良传统,又强调了艺术家的追求真理、探究人生,艺术是真善美的统一,这是他对现实主义美术理论的贡献。
(7)徐悲鸿的婚姻一波三折
徐悲鸿事业成功,婚姻却是一波三折。一生有三段婚姻,四段情。
a不幸的包办婚姻
徐悲鸿17岁时父母就为他定了亲,但他并不满意这门婚事,遂在即将大婚的时候离家出走,后来还是被父亲抓回来结婚。
18岁那年,他的第一个孩子出生了,他为了表达对这门亲事的不满,便给孩子取名为劫生,意即“遭劫而生”。后来改为吉生。
徐悲鸿离开了,他的妻子在家侍奉双亲,哺育孩子。吉生5岁时,徐悲鸿回来,看到孩子在涂涂画画,觉得他很有绘画的天赋,想教授他一些画艺。
可惜吉生7岁那年,患了天花,不幸夭折,妻子因儿子的离去,徐悲鸿的痛。
b、与蒋碧薇私奔相守
徐悲鸿的父亲病故,他来到上海学画,认识了老师兼同乡蒋梅笙教授,同时认识他二女儿蒋碧薇(棠珍)。
蒋棠珍正值豆蔻年华,青春活泼的气质一下就吸引住了徐悲鸿的目光。
那时的徐悲鸿也正值青春年少,英俊潇洒,蒋棠珍也把他当成了自己的如意郎君。
可是,这时的蒋棠珍已经是名花有主,她在13岁时就由父母做主,许配给了苏州查家公子查紫。只是此时尚未过门。
查紫在科考中作弊,本来蒋棠珍就嫌弃他没有本事,而这正给她以口实,常以此为辱。徐悲鸿常来看她,为她画像,两人感情日浓。
后来,徐悲鸿刻了一对水晶戒。一枚曰“悲鸿”,另一枚曰“碧薇”,二人便私定了终身,并且决定私奔。蒋棠珍从此改名为蒋碧薇。
1917年5月的一天夜里,趁着父母出门听戏不在家,蒋留下书信,立刻按照事先的安排来到了码头,和徐悲鸿一起搭乘了前往东京的客船。
后来徐悲鸿在康有为的帮助下,得到了去法国留学的官费名额,携夫人到法国留学,接受正规的西画教育。
异国他乡,徐、蒋二人度过了一段浪漫而又美丽的时光,并育有一子一女。
一开始生活比较清苦,但两人柔情蜜意。徐悲鸿也逐渐小有名气,生活十分幸福又惬意。
c、蒋与张道藩的私情
1925年国内时局不稳,官费像断了线的风筝,没有着落。为了糊口,蒋碧微还去做了绣工。
徐悲鸿只身前往南洋卖画筹钱,留下蒋碧薇一人在巴黎。他在友人宴请的酒席上,想到远在巴黎的蒋碧薇可能连面包都买不起时,潸然泪下。
此时的蒋碧薇认识青年画家、潇洒英俊的张道藩。张道藩乃一纨绔子弟,他早就垂涎于蒋碧薇的美色,他常教她跳舞。渐渐地,两人情愫暗生。
1927年4月,留法8年之后,徐悲鸿和蒋碧薇回到上海。此时的徐悲鸿留学归来,衣锦还乡,受聘为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和主任,夫荣妻贵。
徐悲鸿也常常给蒋画像,希望这种美好生活永在。那一段日子也许是蒋碧薇最风光的时日,她渐渐忘了张道藩。
d、与孙多慈师生恋
好景不长,徐悲鸿渐渐地回家次数变少了。他结识了叫孙韵君,又名孙多慈的女子,也是民国时期有名的女画家。
孙多慈当年比徐悲鸿小14岁,她出生于安徽官宦世家,祖父做过晚清尚书,父亲孙传瑗是国学教授。
孙多慈与徐悲鸿认识是在中央美术学院,那时徐悲鸿是老师,而孙多慈是他得意的女弟子。
孙多慈穿着浅蓝色的学生制服,一头乌黑的短发下是洁白精致的脸庞,她如同一朵灼灼的海棠花,风采摄人,让他一见倾心。
孙多慈在学业上常受徐悲鸿的教诲,而她也经常做徐悲鸿的画模,二人日久生情,惺惺相惜。
在此期间,徐悲鸿为她画了好几幅油画,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蒋碧薇得知这段婚外情后,醋意大发。她先把孙多慈送给徐悲鸿的100棵树苗一把火烧光了。
她到学校女生宿舍,告诫孙多慈离有爱人的徐悲鸿远一点,并且给孙多慈的父母写信,希望他们管教管教自己的女儿。
在父亲大人的高压下,孙多慈嫁给了许绍棣。许年过四十,原配病逝,留下两个女儿。孙多慈成为许绍棣的填房。
徐孙师生恋中,两人仅仅留下两枚戒指,一枚题字“大慈”,一枚题字“大悲”——“慈”是孙多慈,“悲”是徐悲鸿。
e徐悲鸿与蒋分道扬镳
从那以后,徐悲鸿与蒋碧薇两人在心灵上愈走愈远,随之而来的,是他们夫妇的十几年冷战。
十几年里,张道藩在回国后弃画从政,官至国民党中宣部部长,蒋碧微接着和他演着一段神秘而不可思议的恋爱史。
1945年的最后一天,徐悲鸿,神情落寞、脸色苍白,提着一个重庆流行的粗布麻袋,来到沙坪坝与蒋会面。
徐悲鸿是来签离婚协议的。蒋碧薇的条件是:100幅徐悲鸿的画作,50幅徐悲鸿所藏古画,100万元现金,以及两个子女每月各2万元的生活费。
当时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徐悲鸿的薪水,每月不足2万元。徐悲鸿带来的麻袋里,除了100万现金,还有一幅不曾裱过的画——《琴课》。画面上一个少妇正在练琴,这是巴黎时期的蒋碧薇。那时,徐悲鸿只是一介穷学生,省了钱,给蒋碧薇买了小提琴。在徐悲鸿的记忆里,蒋碧薇是那个和他私奔的少女。
蒋碧薇与徐悲鸿生活28年,生了儿子徐伯阳,女儿徐静斐,婚姻走到了尽头。
f与廖静文相知相爱
1943年徐悲鸿主持筹办中国美术学院,认识了19岁的廖静文。
相识一年后,徐悲鸿因长期过度疲劳,患严重的高血压及慢性肾炎,在中央医院治疗7个月。
廖静文细心照顾他,他们的关系从师生变成了恋人。
1944年2月9日,徐悲鸿在《贵阳日报》上刊登了和蒋碧微脱离关系的声明。
1946年廖静文嫁给比自己大28岁的老师,此时的徐悲鸿,大病未愈,廖静文给了他晚年的归宿和家庭的温暖。
他们相亲相爱,廖静文无微不至照顾徐悲鸿生活,还大度接受徐悲鸿与蒋碧薇所生儿女。
1949年,蒋碧薇抛下一对儿女跟张道藩走了。廖静文对他们视如己出,徐悲鸿很感激。他也常为廖静雯画像。
后来他们生子徐庆平、女徐芳芳,廖静雯一直陪伴徐悲鸿直到他去世,结婚共7年。
(8)一代巨匠离世
1953年徐悲鸿抱病指导中央美术学院教学工作,为结业班的学生讲课,为教员油画和素描进修小组上课。
9月23日,他担任第二次文代会执行主席,脑溢血症复发。9月26日晨,徐悲鸿逝世于北京医院。时年58岁。
周恩来总理前往吊唁。入葬北京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
按照徐悲鸿的遗愿,夫人廖静文女士将他的作品1200余件,他一生节衣缩食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及近代著名书画家的作品1200余件,图书、画册、碑帖等1万余件, 全部捐献给国家。
徐悲鸿有大志、有能力、有韧劲,对爱情执着而又大胆,是性情中人。
徐悲鸿将全部的精力投身于他的美术理想,离乡背井努力学画,画技精湛,绘画理论深刻而又精辟。
他努力经营美术教育,培养了大量的绘画人才,为我国美术事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后来国家为了纪念徐悲鸿大师,为他建立纪念馆,为他塑像。他身穿西服,高高站立在一块正方形大理石上,手拿画盘,目视远方,仿佛在构思一幅画画。他永远活在人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