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榈大道留学丨我在UCL的同学毕业去了四大、联合国、欧盟、HSB
终于申请到梦校的我们,开始期待一场美好生活的降临。然而,真正踏入校门后,才发现,原来留学生活是这样…...在这里,有遍布全球名校的棕榈大道导师,分享他们的就读体验,给大家说一说那些不寻常的留学故事。
在知识的江湖中有这样一个传说:如果一门专业能够让经济、国家和社会这三个词连在一起的话!那这门学科一定是一个听上去非常高逼格的专业!(要你说啊!我们都知道!)嘿嘿,而今天我们要说的开设这个非常高逼格专业的学校也是万千少女的梦!那就是!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简称 UCL),这可是咱们全民老公王思聪的母校啊~!
那么就话不多说,赶紧来听听就读于 UCL,学习经济、国家和社会研究专业(International Masters in Economy, State and Society,简称 IMESS)的爆料人来跟我们聊聊吧~
分享人
周萌
本科:厦门大学中文系,研究生伦敦大学学院和布拉格查理大学双硕士,经济国家和社会研究项目历史与社会方向。
个人兴趣:各种语言和文学,特别是诗歌(目前只会英法捷,希望未来有机会为里尔克茨威格学德语,为聂鲁达学西班牙语,为莱蒙托夫学俄语);中外历史和思想;古典音乐;艺术;旅游;运动
1)人文荟萃的 UCL

UCL位于伦敦市中心的 Bloomsbury,靠近几个大站:Euston, King’s Cross and St. Pancras,走路五分钟距离内是大英图书馆和大英博物馆,距离牛津街步行十分钟以内 ,生活购物旅游学习的资源都非常丰富。
Bloomsbury 是伦敦历史悠久的文艺学术区,以公园和文化教育医疗机构云集著称。这一区域是许多艺术家,作家,学者,医生居住交流的地方,包括著名作家 Virginia Woolf(在 Tavistock Square还有她的塑像)。Charles Darwin, Charles Dickens 和写《彼得潘》的 J.M.Barrie 都曾经住在这一区,一直都是人文荟萃的地方。
如果你是一个文化艺术爱好者,这附近有许多小型博物馆和名人故居可以探访,走在 Gordon Square 会遥想一百年前 Bloomsbury Group 也在这里散步,讨论文学或者政治。而且公园很多也很近,对电脑看书太累,完全可以买杯咖啡去公园草地上坐坐,晒晒太阳,或者在微风绿荫下读读《诗经》放松一下。

(UCL 标志性建筑 。伦敦阴雨多,一到出太阳,大家都出来了,草坪上都是人。图片来自 UCL 官网)

(学校旁边的 Tavistock Square 天晴的时候我午饭都在草地上吃,坐着和朋友聊天讨论学术或者艺术,咖啡就三明治的午餐也变得很美好哦。图片来自网络)

(学校附近的 Russell Square,绿树阴浓夏日长。)
“If a man is tired of London, he is tired of life.” Dr. Johnson 这句话在大家谈到伦敦的时候时常会出现,因为伦敦真的是 never boring,丰富有趣到让人不知道从何说起。
如果你喜欢足球,可以去切尔西,阿森纳主场看球, 也有许多足球主题的酒吧供你感受英国足球文化。如果你喜欢音乐剧,West End 许多剧目都是看过后余音绕梁不绝于耳的,甚至之后一周都不自觉哼 do you hear people sing。喜欢古典音乐,许多世界级的乐团演奏会,如果在夏季还有 BBC Proms,有当天下午出售的 5 镑站票,提前去排队就可以,网上订有座位的票学生也有折扣。这个时候就羡慕 IC 的同学,实验或者图书馆之后可以去排个队,来场古典音乐大餐。
如果你喜欢文化艺术,简直来对地方了,British Museum, Victoria & Albert Museum, The Wallace Collection, Tate Modern, Tate Britain, National Gallery, National Portrait Gallary 等等,想象一下以前只能看屏幕上或者书里看的画就静默地在你半米以内,还可以闲庭信步到 Trafalgar Square 喂喂鸽子。
喜欢自然也不用觉得在伦敦这样的“大城市”就没机会亲近它,伦敦市区内非常多公园,还有两个大公园,Hyde Park 和 The Regent’s Park。地铁半个小时以内还有曾经许多作家学者比如 John Keats, Freud 居住过的 Hampstead Heath 大片绿地,由于离伦敦市区相对远一点,光污染小,夜里可以看星星,也可以远眺市区灯火。
如果你觉得英国食谱太短,在伦敦也不用担心,因为这是一个可以拥有世界的城市,有全世界的美食,像中东的 Falafel、 土耳其的 Kebab、西班牙的 Paella 和 Tapas、墨西哥的 Burrito 和 Quesadilla,就不一一列举了,越说越饿。因为伦敦是一个很国际化,移民很多的城市,所以在这里可以去芬兰教堂,吃德国的面包,也有卡拉 OK 可以唱,融全世界(特别是欧洲中东)的生活方式在一处。

(夏季古典音乐盛典——BBC Proms, 非常亲民,一张票十多镑。还有下午出售的站票只要五镑。不会让你面对是吃饭还是听音乐的困难选择。)

(天色将暗,不远处是喧嚣的都市,而此地取得天地之幽. “Fade far away, dissolve, and quite forget/ What thou amongst the leaves hast never known. Tender is the night./And haply the Queen-Moon is on her throne.” by John Keats)
UCL 由于是伦敦相对比较综合的大学,每周的讲座和学术活动也是领域丰富数量很多的。每周都会收到学校发送的一个活动 excel,每周的活动都非常满。有伦敦金融城的投行高管来讲全球经济和投资策略,也有关于考古新发现和对远古社会研究进展的报告,也可以听朱棣文讲全球能源资源问题,或者知名建筑师来讲建筑设计与人文关怀等等,加上还有不远处的 LSE 讲座,各个大使馆也会有一些学术讨论的活动,学校内各种学会 call for paper 和会议也很多,学术方面特别得丰富有活力,就怕读书太忙太累没时间参加。
UCL 在经济,法律,医学,建筑,生命科学,神经科学,计算机,特别是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教育,人文社科都算是优势学科,汇集那么多不同领域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学生,学校的氛围很丰富自由和活泼,特别是如果对于其他文化和专业感兴趣,真是什么人都可能遇得到。对于喜欢 social 的同学来说应该会觉得很有意思,可以遇得到很多有趣的人,比如我当时参加一个活动遇到一个对《道德经》感兴趣的计算机学霸,跟我聊计算机语言如何体现老子的哲学。
2)IMESS 学什么?
我在UCL就读的专业是 International Masters in Economy, State and Society(简称“IMESS”),一个跨国家跨学科的双硕士专业。该专业要求每位同学都要学一门外语,确定政治,经济和社会其中一个研究方向,并且选修一定其他方向的课程。同时每一个同学都要学一门中东欧地区的语言,因为这个项目是针对中东欧地区的研究,第二年要去莫斯科、布拉格、布达佩斯、赫尔辛基、克拉科夫、贝尔格莱德交换并且完成研究课题。
其中有可能因为学校合作方式的原因,有些方向有时候不能去某些城市。比如我那一届学历史与社会方向的学生就不能去莫斯科,学经济的不能去赫尔辛基。大家申请时候注意看学校网站的信息,好确定语言和第二年学校选择。当时我的研究方向是 History and Society,选修的是捷克语,第二年去布拉格的查理大学,和我的偶像里尔克做校友。

(UCL 的教学楼,设计比较特别,算是学校很有特色的一栋楼了,得了 The Royal Insititute of British 的建筑设计奖,内部空间结构设计也很精巧。图片来自 UCL 官网)

(图书馆负一楼仰望,这是提醒我们只是井底之蛙吗?)

(求知需拾阶而上)

(捷克国家大剧院,会有很多歌剧音乐剧的演出,学生票很便宜,就在我当时家的步行距离内,经常都去逛逛最近有什么有意思的可以看。)

(春风沉醉的晚上,伏尔塔瓦河彼岸的布拉格城堡和查理大桥)

(最是春色君需记。布拉格家附近的查理广场,捷克历史上重要的地方。)
我就读时整个项目大约 30 个人左右(规模会根据合作调整),提供三个方向和要学习的语言,第二年可以去欧洲大陆的合作院校。但经过第一年学习,有人休学或者退学了,所以最终毕业的没有那么多。间接说明项目强度真的很大,身体不好 Hold 不住。
现在项目已发展为四个 track 了,Economic and business,Politics and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Politics and Security, History and Society,城市方面也多了圣彼得堡的选择。
选课根据选择的 Track 和第二年学校的要求不一样。一般来说每个 Track,从必修课中选与自己研究更相符合的。选修课方面几个 Track 的课都是可以选的,但对其他 Track 领域选课有学分限制。比如读经济方向的同学也需要选一些政治或者历史 Track 的课,但不能超过一定学分(不然为什么不去读其他方向呢)。
我第一年当时就选了政治哲学和发展经济学的课。有时候第二年的学校对学生也有先修课要求,比如读 Economics and Business track 并且要去圣彼得堡的同学第一年必须选 Corporate Finance and Investment in Emerging Markets 和 Financial Development。由于跨专业又跨国家课程要求和设置都很不一样,具体可以看项目网站。但整体来说还是很自由的课程设置,按需选择。
课程规模都比较小。我只有一个课有大约 17 个人,其他都是 10 个人左右的课。其中一个历史课有 19 个人选择,老师就把这个课分成两个班。师生比方面感觉特别好,跟老师关系比较近。由于大部分都是讨论课,小班也比较合适。
3)奖学金和就业实习机会
项目有奖学金。很早以前 Erasmus 奖学金有中国窗口(专门针对中国人的奖学金)时候有北大学姐拿到过,之后没有中国窗口后,(据我所知)中国学生很少拿奖了。第一年读完会有学术优秀奖学金,奖给第一年学术表现最好的同学。奖学金的信息变化比较大,根据项目官网申请。我那一年拿到一个 UCL 的 Erasmus 补贴,三千欧,第二年布拉格查理大学也给了我一千欧的补贴。具体奖学金情况看项目网站和咨询项目教秘,好像每年情况都不一样。
项目有两年,所以暑假可以在伦敦找实习,对未来就业很有帮助。第二年课业压力会小一点(也适应了)可以在当地一边上课一边实习,增加就业机会。UCL 很多 networking 帮助认识业界人士经常各种 alumni party,career service 也会找我们项目同学谈话帮助修改简历找实习。不过中国学生比较多的情况是第一年读书压力很大不会有很多时间去 social 和找实习,我下一届读经济方向学弟学妹没有在伦敦实习的,都回国实习或休假了。所以如果很明确要在伦敦找工作的话,选课方面可以选一些强度小一点的课,这样有时间去 networking 和申请实习。
项目本身也有实习推荐机会,特别是第二年的学校很多是要求实习的,还算学分。我当时就去 European Development Agency 实习了三个月,做欧盟教育和社会合作的项目,跟一群捷克人工作。第二年的学校在当地都是比较有影响力的,学校在当地的资源都不错,实习的机会非常多。
这个项目由于比较年轻,校友资源相对还不算太丰富。因为欧盟 Erasmus 教育项目 2007 年 这些学校才开始合作,目前为止也就大概一百个校友。不过也因为项目不算规模很大,遇见校友都会很真诚地帮助我们。比如我当初 networking 到一个在伦敦 NGO 工作的英国学姐,给了我很多伦敦工作的信息和指导。而且 UCL 和第二年学校(在当地)都有很好的校友网络资源。
UCL 在伦敦找工作认可度挺高的,是各大投行咨询公司四大的 target school。不过欧洲同学比较多选择去一些偏向政治的机构工作或者 NGO。欧洲同学普遍都到处移动,非常认同大欧洲一体化,因为语言能力比较好,也习惯到处生活。
4)我的学霸同学们
这个项目对学生国际化程度和语言能力有一定要求,最好拥有交换的经历或者跨文化求学的经历。学校说雅思 7 就够了,但入学之后,好像除了我和一个斯洛伐克同学是 7.5(但我和她都有全英文授课的经历),没有 8 以下的。
也会看重语言能力,因为项目设置需要学语言,可能会因此预判语言学习的潜力。我们这一届录取了三个中国人,一个美本经济学本科,读经济方向;另一个北大社会学和政治学双专业,有瑞典 Uppsala University 交换的经历,会一些瑞典语,读政治方向;我本科厦大读中文,期间去台湾交换学英美文学全英文授课,学了法语,也算是有跨文化交流的经历了,读历史与社会方向。
这个项目几乎每年都有中国学生,人数一般三个以内(感觉项目为了 diversity 对国家人数有一定控制,项目里英国人和德国人比较多),我将我知道的一些近几年中国人录取情况罗列一下。

申请时候也需要写自己的研究兴趣,和项目如何帮助你实现你的目标,对学术和未来规划比较看中。选择第二年去什么国家感觉不太影响录取,因为到学校之后第一周还可以改。关键是跟自己的兴趣和背景匹配。历史上中国学生基本都选经济,就我所知也就我们这两届有人选政治和文化方向。欧洲同学普遍选政治方向,政治是这个项目最红的,可能比较出乎中国人意料。
其他欧洲同学,由于欧盟内部的 Erasmus 交流项目,跨文化交流的机会都很多。美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同学也都有国际志愿者实习或者交换经历。欧美同学的背景,就我所知大致罗列一下。因为是各自选课,我选的课很多是跟文学系,历史学系,政治学系等一起上,和项目内的同学一起上课的机会(除了语言)反而不算太多。

5)IMESS毕业后做什么?
毕业后,我的中国同学们的就业情况:回国进 Monitor 后来进入中信建投。回国在联想做财务,回国上海做 PE。家里安排在香港做金融。台湾清华学长毕业后回台北创业做啤酒。留伦敦,一个四大安永做 Audit,一个 HSBC 后跳摩根斯坦利,一个德勤咨询。也有去芬兰,德国,英国继续读博士的。
外国同学们继续学术道路的更多,有的去耶鲁读 JD,还有去牛津大学、慕尼黑大学、日内瓦大学等读博士的。工作方面,外国同学的就业情况包括:哈佛商学院研究员,英国外交部,经济学人智库,OECD Paris,EU,UN Environment,UNESCO,荷兰驻布拉格大使馆外交相关工作,哥本哈根、贝尔格莱德、柏林、纽约等城市各种政治研究中心和智库研究员,德勤咨询,PWC 审计,伦敦资产管理公司,伦敦自由翻译,阿拉木图 NGO,莫斯科、布拉格、布达佩斯、维也纳等地公司。也有为了爱情在塔林(一个小城市)工作的(具体不明)。

(还是有好些同学留伦敦的。不过好像英国同学普遍都在欧陆。有几个同学在英国退欧之后愤而离开去哥本哈根、贝尔格莱德、柏林工作了。)
6)我的成长与收获
【超强学术强度下的抗压力】
UCL的学术强度还是很大的。每周三百到五百页的阅读,多的时候八百一千页也有,那个时候就尽力而为了,对于在非英语环境读本科的我来说还是很有压力的(在这之前在台湾交换也是全英文但没感觉什么压力)。有一些课需要每周写一个读完 reading 的分析报告,我选的课有两门这样的,导致每周都有两千字的报告要写。
在此之外需要准备 presentation, bookreview, group project,上 seminar 之前也需要整理思路,甚至查一些发言用的词汇。有经济方向的同学反映一些课和中国人一起上讨论课,没啥人讨论,或者和美国人一起上,美国人不停说,好在我都没有遇到。
由于我选历史社会研究方向,对于语言要求还是比较高,选了一些理论的课,许多课程的 reading 是原文(跨很多语言)和英文翻译都给的,老师上课也比较多保持学术的术语,因为不好翻译。有时候听起来会很懵。加上班上同学(很多不是项目的同学)学霸的比较多,很多都是会好几门语言,读很多书,到处旅游实习的,在见识广度思想深度上跟他们对比都比较有压力。
我和历史系的一起学历史,和文学系一起学文学,政治系一起学政治哲学,和经济系一起学发展经济学压力很大。老师要求普遍比较高对于语言表达的准确和恰当程度很挑剔。貌似经济方向的阅读和写作压力会小一些。
在这样的学术强度外还有二外需要学习,一周两次课,一次两小时,课后作业非常多,强度比较大。而且对于英语非母语的同学要用英语作为媒介学一门很复杂的语言还是比较辛苦的。无论是捷克语,匈牙利语,俄语,芬兰语都比英语难 N 个档。语言考试口试需要做一个学术的 Presentation,讲你的研究计划,并回答老师提问。还需要参加一个语言的笔试,会有大段的材料翻译。整体来说不光中国人普遍觉得语言部分比较有压力,很多外国同学也觉得语言强度有点吃不消。
评分方式看老师,有些会将 Presentation、课堂参与程度算分,有些只看课程最后的 essay 和考试。给分难度也不一样,有些课明显感觉老师分数拿得比较紧,大家分数都不高,有些就会好一点。而且由于大家选课很不一样,不好比较和参考。
项目整体强度比较大,特别是历史与社会方向。喝酒时候瑞士同学说佩服我英语非母语,法语程度那么低也来学这个项目。读到一半根据选课酌情转成一年硕士或者休学退学的好像有几个人,但我跟他们不算很熟,不清楚具体情况,只知道毕业的人数比入学的少。
【丰富的文化交流体验】
同学经历普遍都很丰富,相对而言可能中国同学的跨文化经历少一点。这个项目还是很明显欧洲占主导的,美国也还算多,前后两届都有大洋洲,非洲和南美洲的同学。欧美同学跨文化经历非常丰富,许多都有第三世界国家的经历,非洲中国义工实习都挺多的。一开始我被媒体误导以为会很多人不了解中国,觉得中国落后,结果完全没有遇到。好多同学都来过中国。
就我领域的老师,好多是牛剑巴黎高师耶鲁芝加哥 UCB 本科硕博背景,在美国法国德国荷兰教书之后再来伦敦的。他们的研究范围很广,学科交叉度也很高,出版物也经常跨很多语言。老师学术普遍都非常好,而且由于文科方向专业英美背景老师比较多,没有经济方向同学说的口音问题。我选到课的老师普遍都会七门以上的语言,有好几个也是相关领域学术期刊编委会成员。
有些课程跨度比较大,会是拼盘式授课,请一些相关领域专业的老师来讲课,比如俄国文学和俄国形式主义就是一个专门研究俄罗斯的老师来讲,结构主义是专门研究西方思想史并且在巴黎高师读过书的老师讲,等等。比较多这样组合型的课程,遇到非常多好老师。历史与社会 track 有好些课是几个耶鲁文学系出身的老师,除了讲课也会讲讲德里达的风采或者 80 年代耶鲁文学系的逸闻趣事。
7)肺腑之言(划重点)——想对学弟学妹说的话
如果要学历史与社会这个方向,选课时候要注意老师的要求,尽量不要把需要每周写报告的课选到同一个学期。根据自己的需求选课,认真阅读课程要求。尽量学好英语,练习英语阅读速度,写作和讨论。多读书,录取之后学校给的 pre-reading 尽可能读,这样可以更好地进入状态。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健身,锻炼好身体才有力气扛过 final。如果可能学点做饭给自己补一点营养,不然后期身体受不住。我读书这两年一直都压力很大,每天睡五个小时,final 季就只睡 3 个小时,读完感觉身体都不如以往。Peer presure 会比较强,需要学会调节自己。英文好,多交朋友,social 给你带来的东西不会比书本少。我很感激和各种背景和经历的同学朋友的聊天时光,给我很多思想生活上的启发。现在很多知识已经忘掉了,但记得好多和朋友散步聊天的东西。
不要局限自己,欧洲内部非常多机会,懂得获取信息和争取机会。比如我申请了一个暑期学校,全奖,五周上课包吃包住安排旅游还发酒钱,在一个没有中国人但却汇集欧洲各个国家和一些北美南美中东同学的地方,大家一起生活学习旅游交谈,学习了解各个国家的历史文化,每天都非常有意思。这也让我的朋友基本上遍及欧洲,之后去许多欧洲城市都像回家一样亲切。
英国其实没有说的那么难留,愿意去四大的话,暑期抓住机会去实习,四大是提供工签的大户,可以提前找四大或者其他相关的实习,帮助自己建立起工作的人脉,有一些推荐和前辈的指导工作没想的那么难找的。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