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识“年轻”

2018-04-21  本文已影响15人  淡泊人生的智慧

再过两周就是五四青年节了,这是年轻人的的节日。对于我们中年人来说,可能更喜欢用“年轻人”的节日这个字眼。或者你也会纠结应该用“年青人”吧?是的,年青是一个绝对的概念,是对人生某个年龄段的指代,就如我们平常所说的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而年轻更有相对意义的表达,如果我们已经不是青年人了,但我比你年少几岁,我也可以说我比你年轻。

说到这里,让我想起了德裔美籍人塞缪尔·厄尔曼70多年前写的一篇只有四百多字的短文《年轻》

年轻,并非人生旅程的一段时光,也并非粉颊红唇和体魄的矫健。
它是心灵中的一种状态,是头脑中的一个意念,是理性思维中的创造潜力,是情感活动中的一股勃勃的朝气,是人生春色深处的一缕东风。
年轻,意味着甘愿放弃温馨浪漫的爱情去闯荡生活,意味着超越羞涩、怯懦和欲望的胆识与气质。而60岁的男人可能比20岁的小伙子更多地拥有这种胆识与气质。没有人仅仅因为时光的流逝而变得衰老,只是随着理想的毁灭,人类才出现了老人。
岁月可以在皮肤上留下皱纹,却无法为灵魂刻上一丝痕迹。忧虑、恐惧、缺乏自信才使人佝偻于时间尘埃之中。
无论是60岁还是16岁,每个人都会被未来所吸引,都会对人生竞争中的欢乐怀着孩子般无穷无尽的渴望。
在你我心灵的深处,同样有一个无线电台,只要它不停地从人群中,从无限的时间中接受美好、希望、欢欣、勇气和力量的信息,你我就永远年轻。一旦这无线电台坍塌,你的心便会被玩世不恭和悲观失望的寒冷酷雪所覆盖,你便衰老了—即使你只有20岁。但如果这无线电台始终矗立在你心中,捕捉着每个乐观向上的电波,你便有希望超过年轻的80岁。
所以只要勇于有梦,敢于追梦,勤于圆梦,我们就永远年轻!

千万不要动不动就说自己老了,错误引导自己!年轻就是力量,有梦就有未来!

在这篇短文里我又读到了另一种对年轻这个词的理解,年轻不仅仅指的是年龄上的相对数,也指心灵和精神上的年轻状态。我们也常说,“年纪不是问题,只要你还拥有一份年轻的心,你就还是年轻人”。可是怎样才算是有一颗年轻的心呢?

记得我的孩子四个月时,我的产假到期了,需要重返工作岗位。我面临着找个保姆或者让刚刚五十一岁的婆婆帮我是抱孩子,但是婆婆似乎很是担心跟我出门去外地,面对一个陌生的环境。虽然最后婆婆还是舍不得雇保姆的钱最后跟我到工作单位帮我带了四个多月的孩子。后来我调回了家乡,因工作性质关系又不得不将刚满一周岁的孩子交给婆婆带。多年后听婆婆说:“当时我非常担心,这么小的孩子交给我带可怎么办呢?”。当时并不理解婆婆的这种担心,看她忧心重重的样子,还以为她是害怕辛苦和劳累,因为平时经常听她说:“我人老了,一点力气也没有了,什么也干不动了”。

而我自己的母亲比婆婆小一岁,却正好是相反的状态。50岁的年纪开始独自一人负责建造家里的房子,为了省下小工的工钱,自己给泥水师傅当小工。每当有什么重力活要干,总是说:“让妈妈来,你们是读书人没干过体力活,力气还没妈妈大呢!”在妈妈的眼里我们总是文弱书生的模样,即使现在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也依然不服老。

那么与母亲相差只有一岁的婆婆是真的体力不如母亲吗?据我的观察,还真是这样的。她同样是农民出生,年轻时甚至比母亲干的体力活还多,年纪大了体力上可能有些衰败,但不至于五十岁就开始念叨自己已经老了啊!

我认为还是观念的差别造成了心理上的胆怯,在我已经老了的这种心理暗示下,她的老年生活的确比母亲长了许多年。母亲这两年才感觉到自己的记忆力和体力已经大不如从前,即使如此,从母亲五十岁开始造房子后,之后二十多年还不辞辛劳地带大了五个孙子孙女。平时有空时还看书看报,学习电脑手机的用法。而婆婆很早已经不看书学习了,虽然她也是高中毕业生。

从婆婆和母亲的人生历程来看,母亲的心态远比婆婆年轻,思想开放程度也远远超过婆婆。与人沟通交流也很顺畅,你不会觉得她是一个执拗不讲理的老人。而且她总是想与社会上的各种关系建立起连接,因为她还有许多想法想要变成现实。

正如塞缪尔·厄尔曼在《年轻》这篇短文中所写的:没有人仅仅因为时光的流逝而变得衰老,只是随着理想的毁灭,人类才出现了老人。母亲那怕是到了这个年纪心中也还有她想要实现的理想。

今天在万维钢老师的精英日课中读到《美国的中年人》这篇文章,其中也谈到美国的中年人的水平非常高,他们不但很能接受新事物,而且玩的比年轻人还好——而且他们本身还是新事物的创造者。

对一个人来说,年龄真不是主要的问题,如果年龄限制住了你的心灵空间就真的是问题了。思维固化,拒绝接受新事物,逃避学习不愿意脱离舒适区,这样一种状态的话,那怕你年纪很轻,只怕也是年老的状态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听到逃避学习的借口,比如说:“我学过就忘,根本记不住。”“我文化水平低,这些理论根本接受不了。”“都这年纪了,还学什么啊?”诸如此类自我设限的行为比比皆是。如果你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失去了自信,那么就真的不会时刻保有一个年轻的心了。

《年轻》这篇短文中的这段话,很好地诠释了年轻的概念。

在你我心灵的深处,同样有一个无线电台,只要它不停地从人群中,从无限的时间中接受美好、希望、欢欣、勇气和力量的信息,你我就永远年轻。

对步入中年的人来说,其实每个人的心灵深处还是暗藏着这样一个电台,如果你的电台信号已经消失,那么肯定是你自我设限关闭了接受外界信息和能量的信号。这样的心灵会因为失去能量的滋养而逐渐枯萎衰败。

这两年,“中年油腻”“广场大妈”这些词太流行了,隐隐地也道出了中国中年人一种尴尬的境地,安逸舒适,不思进取,不注重自我修养等等各种讨人嫌的委婉表达,不知是否触动了我们这些提早步入老年的心灵。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自传体长篇小说《约翰.克里斯朵夫》里,有这样一段话,至今犹记:

“大半的人在二十岁或三十岁时就死了。一过这个年龄,他们只变了自己的影子。以后的生命,不过是用来模仿自己,把以前所说的、所做的、所想的,一天天的重复,而且重复的方式越来越机械,越来越说腔走板。”

其实这种状态不就是在指二三十岁就已经停止学习成长的人生吗?有人将这段话总结的更为直白——“很多人20岁就死了,到80岁才埋”。我想说的是,这样的人生真的值得吗?年轻只是短暂的状态,而年老被毫不留情地拉长了。

万维钢老师在那篇文章里说,美国有五十多岁的工程师从头开始创业,五十多岁的女飞行员迎来人生第一个英雄时刻,五十岁的癌症患者谋求新行业的一个高薪职位,六十岁的物理学家跟年轻人切磋技艺,六十多岁的工程师埋头攻关,六七十岁的市民开始学习量子力学。

人生就应该像这样创造无数的可能,不应该以年龄论成长,实际上学习成长根本就与年龄无关。

与其在年老时跟孙辈谈论我年轻时怎样怎样,不如活出一种健康向上的状态让孙辈由衷地赞叹。

中国即将步入老年社会,老年人的精神状态也将成为社会成熟度的一部分。我们的经济在快速发展,城市漂亮的建筑,便捷的交通设施,教育生活水平的提高都让我们有一种骄傲自得的情绪,但是人的整体素质是否与社会进步的水平相匹配呢?还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年轻不能只是年轻人的专利,整个社会都有一种年轻的心态,社会持续发展才能成为可能。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