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观——探索
我们对意识表层的掌控力都只是微乎其微的,至于潜意识,则似乎完全超乎我们的掌控或了解,其中充满了各种我们可能不认同或并未察觉的力量。内观,就是一层一层地剥开我们自己的心,从表层意识到深入内在,深藏在内心深处的潜意识,看清它的本来面目。
探索:观,色、受、想、行、识。
色:是身体,整个身体都是由亚原子粒子组成(在过去没有发现夸克的时候亚原子粒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少单位),当下分到最小构成物质的粒子是夸克。这些粒子都是刹那刹那在变动的。当体即空的。昨天的你和今天的你是不一样的,甚至上一刻的你跟这一刻的你都是不一样的。没有真正的“众生”,只是不断流动、不断形成的过程。真正的实相是,整个有生命、无生命的宇宙,都处在一种持续的变化状态中——不断地生起又灭去。
识蕴:是接收信息的,只是觉知。记载各种经验的原始资料,不加以辨别名目,或做价值判断。
想蕴:是辨别的作用,辨别识蕴接收下来的任何信息予以处理、辨别、命名、归类,并且做出正面或负面的评价。
受蕴:每当接收到信息,感受会马上生起。如果对信息不加以评价,感受就会保持中性。但是一旦对输入的信息赋予价值判断,感受就会随之变得愉悦或者不愉悦。
行蕴:听到,看到,感受到愉悦不愉悦就是执着烦恼,感受到愉悦的,就希望这种感觉可以持久一点,感到到不愉悦的就希望立即清除。这样周而复始,习性反应(行蕴)亦随之而生。
凡夫心就是这样的:看到自己喜欢的事物或人就起贪爱之心;看到自己不喜欢的事物或人就起厌恶嗔恨之心;看到别人比自己好就妒忌,看到自己比别人好就傲慢;见到有地位名声的人,就心生敬仰,尊恭屈膝;见到比自己身份卑微的,或者财富不如自己的,或者智慧不如自己的,就心生鄙视之心。这是因为不知道众生本质都是一样的,没有修平等心,无分别心。浪随风而起,本质是水。嗔心一起,地狱的境界就当下现前了;贪心一起饿鬼道的境界就现前了;无明生起,畜生道的境界就现前了。外表的形相,是由心造就的。心识决定了生命的流向。
这四种心的运动,远比组成物质实相的粒子变化得更快。这过程发展得如此迅速,以至于我们无法察觉到正在发生的实相。只有当某种特定的习性反应一再重复地发生了好一段时间,形成明显、强烈的心态时,我们才能在意识的层次察觉到它。
这些习性的形成,不断加深就会造就身口意的业。业,就是行为,行为是因,遭遇到的是果。这就是苦因。
修行就是逐渐清楚内心贪嗔痴我慢疑的过程。改变过去旧有的观念,清净身语意。在生活中,行持善法,以善行,善语,善思为日常。
世间人,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疲于奔命。物质条件进化,人类就退化训练心,就是约束自己那颗不安分的心,这时想要那个,那时想要这个,人就是为了追逐这些欲望而不停地转。车轮开始转动,就会留下痕迹。不是所有想要的都可以得到,不是所有都能得到满足,得不到,满足不了这颗心,就痛苦。一切都是这颗心造作的原因。
修行便是修心,让这颗散乱的心安住,不要让它到处跑。比如:看到帅哥美女,脑海里就会经常浮现帅哥美女的样子,挥之不去;耳朵听到好听的声音,就会生起欢喜心,跟着就想多听几次;鼻子闻到香,舌头尝到喜欢的味道,身体碰触到感觉舒服的就起执取心,反之就起厌恶心。禅定,是训练这颗心要定下来,不像猴子一样到处乱窜。要使身心合一,置心于一处,随时保持正念。可以观呼吸,也可以念佛号,菩萨名号,或者念咒语,来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人就是由一个身体和四种心理活动组成的。感官上的享乐不会持久,来了又去,生起又熄灭。我们并不能对它们有主控权,让这些快乐永远地持续下去。既然是这样,这个“我”在哪里呢?色受想行识皆是无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