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聆听的这些诀窍,日常沟通烦恼少!

2020-03-29  本文已影响0人  身心旅程

你是否有同事反馈你不理解他说话的意思?是否也会为家人抱怨你没能好好听他们说话,而感到烦恼呢?或者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你感到跟孩子的沟通越来越困难?

如果有,你觉得会是哪地儿出了问题呢?会是我们听上面吗?先别急,往下看完下面梳理的这些,估计你我就都清晰缘由了!

01听的过程、内容和态度

很多人以为听与倾听、聆听是同一回事,其实三者大不相同。在《沟通的艺术》中,将听和倾听这样区别:

听是声波传到耳膜引起振动,后经听觉神经传送到大脑的过程。而倾听是大脑将这些电化学脉冲重构为原始声音的再现,再赋予其意义的过程。

听是生理过程,倾听是心理过程

上面从听的过程,对听和倾听的进行了区分。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沟通,我们往往只做到了其中的某一个或几个过程,因而出现了沟通不和谐,产生了很多烦恼和困扰。

那对于倾听的内容来说,我们需要听些啥呢?在《非暴力沟通》中,马歇尔.卢森堡认为倾听的内容包含四个方面:

我们要听对方的观察、感受、需求,以及他的请求,而不应是围绕自己的想法和需求选择性地去听,并依据自己的判断和推测就武断给到对方建议和反馈。

我们从听的过程和内容进行了听和倾听的差异辩析,我们可以参照上述分析,对照一下自己平时是如何去听的,做到了哪一步?关注了哪些内容呢?还缺哪些呢?

在《被赋能的高效对话》中,玛丽莲.阿特金森认为我们应该是全息式聆听。她说:如果人们带着“人们不完整,需要我帮助”的观念去聆听,就会发出一个担忧的信息,强化人们负面的限制性信念。这会收窄通往梦想和超意识的大门,因此,只有宣之于口的话他们才能听到。

我们都经历过被关心自己的人聆听的时刻,也曾体验过真正被聆听所带来的不同。由心而发的有力聆听,无论是对聆听者还是诉说者,都是一种非比寻常的体验。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大部分人的聆听非常表面,或处于自动化层面。我们根据对自己的意义来分类挑选所听到的事物。我们关注周围人所说的,以自己为中心听取这些话对自己的影响。

按照《共创式教练》的定义,她把聆听分为三个层次,具体如下图:

她认为,作为教练,如果从完整性的角度去进行第二和第三层次聆听,然后创造激发式的问题问对方,再用同样的方式去聆听对方的回应,这就是在鼓励对方深思。从如此有力的聆听之中生发出的问题,会厘清论述或是情境背后的方向、目的、价值观、信念、期待、目标以及洞见。这种新的觉察就是给对方的礼物,让他们根植现实,心生双翼。

我们作为父母,作为夫妻,作为管理者,其实在现实中都可以是教练角色,只有运用这样的角色去聆听对方,你就不会被对方的话语一下子带进“爬虫”脑和“哺乳”脑,而产生烦恼和困扰。

02核心沟通法则

在我们日常聆听方面,我们除了从上面听的过程、内容和态度上,掌握这些方法和窍门外,跨界沟通专家马克.郭士顿在《只需倾听》中总结了影响倾听的两个奥秘,也值得我们去重视。

另外就是,可以在聆听过程中,尝试秉承以下9个核心沟通法则。

运用上面的两个影响倾听的奥秘,以及秉承以上9个核心沟通法则,不仅是让自己能听懂对方的“观察、感受、需求和请求”,更是让自己提供的信息能让对方很好地理解,听明白你反馈的所有信息。

掌握了这些诀窍,日常工作生活中就少了诸多烦恼和困惑。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