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今日看点

不要轻易挑战用户的认知

2017-02-25  本文已影响264人  托爸

这周的罗胖60秒语音中,其中有一条是关于他的某位朋友,生产了一个集成音响功能的灯泡,研发过程费了不少劲,应该是很有技术含量的一个产品,结果推到市场后,反响并不好,最后反思:千万不要挑战用户的认知。

因为在多数用户的认知里,灯泡只需要默默发光就好,还会唱歌反而让人感觉有点奇怪,这里面存在着认知转换的成本。

认知转换成本高,相应的,用户对新产品的接受程度就低。那什么决定着认知转换成本的高低?

答案是:认知围墙。

认知围墙

灯泡从发明到现在经历了100多年,使用场景无处不在,核心功能就是提供光源,一直没有大的变化,就像围墙一样牢牢限制了用户对灯泡功能延伸的想象。而音响本身也是一个核心功能,同样具有很高的认知围墙,两堵墙面对面碰在一起,很难融合。

再来换个角度看,能发光的产品很多,以至于发光功能本身不具有认知围墙,作为附加属性嫁接到其他产品上,几乎不需要认知转换;这也是为什么,将产品定位成会发光的音响,效果会好很多。

即便是iphone 这种完全打破用户对手机认知围墙的划时代产品,当年乔帮主在第一代iphone发布会上,也要通过ipod+phone的介绍方式尽量去减少用户认知转换的成本。

​上面说的是产品定位。

以大见小,在产品交互方面也需要避免去挑战用户的认知。

认知匹配

​微信带起语音聊天的习惯后,很多APP都开始支持语音输入,当时公司的浏览器产品也开发了语音搜索功能。操作很简单,进入界面,直接说话就行。(如图)

​和微信比起来,取消了按住说话,降低了操作复杂度。

但很多用户进去后却习惯按住“话筒”后,再说话,却发现早已开始录音,导致这个功能经常被吐槽。

又一个挑战用户认知失败的例子。

大家都知道,对讲机的操作就是按住讲话,松开结束,用户已经对此形成了认知围墙,加上微信在手机上很好的延续了这个操作,进一步加固、加高了对于语音输入的交互围墙,想在这个基础上做创新,很容易变成画蛇添足。

这种设计可不是个例,比如百度地图的语音输入:进入功能—说话--点击停止,同样是踩坑。

「不要重新发明轮子」喊了很久,有些基础功能的流程按照行业标准设计就行,一方面是基于效率最大化的考虑,另一方面也是尽量减少用户的认知转换成本,看看现在APP千篇一律的功能布局,虽然容易背上抄袭和不创新的名声,可对于用户来说却最容易接受。


总结

用户认知确实是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容易忽视的一个大坑,作为产品经理应该慎重对待。

可事情都有两面性,一旦过多的考虑用户认知转换成本的影响,会不会抑制产品的创新力?

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要回归产品的本质,即,所提供服务的价值。

价值越低,受到用户认知的影响就会越大。

价值越高,努力去打破原有认知围墙,让用户死心塌地接受产品带来的新认知。

而在价值提升的过程中,就需要在如何平衡用户认知和产品创新上狠下功夫。

———————————————————————

​大龄读书爱好者,擅长项目管理,热衷产品设计。每周分享思考笔记。

如果没坚持,欢迎打PP。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