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教练教练技术

知行合一之正解

2017-11-22  本文已影响148人  Kathryn_Lei教练

刚刚看到微信读书排行榜上,我居然排到了第一名!

上个星期把早就买的王阳明的这本书拿出来看,发现可以捧着书的时间太有限了,于是到微信读书上把这本书买下来,然后看到了讲书版。这下更好了,可以在上下班开车的路上听了。

讲书只有一个小时左右,并不是很详细地讲解了王阳明的心学之知行合一。但是,也能粗略地了解其心学的一些精髓内容。比如说王阳明最重要的四句偈: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行善去恶是格物。

这四句话像夜空中闪过的流星,瞬间照亮了一直人性本善或本恶的纠结。

讲书中把王阳明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世界观通过这四句话分别用一两个小故事讲了出来,故事挺有趣,但我被其中一个关于“知行合一”的小故事吸引了。

故事是说王阳明的学生不明白知和行如何能合一,都觉得这是两件事情。王阳明说,说知行合一这个说话原本都是错的,因为知和行本身就是一体的,不可以分开的。他举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例子说明什么是知行合一。

他说,知行合一,如好好色,如恶恶臭。

如好好色,我们从第二个“好”开始解释。

第二个“好”字,念第三声,“好坏”的“好”,意思是“漂亮的、美好的”,即你知道这个色是好的,这是“知”的层面。

第一个好,念第四声,“好恶”的“好”,意思是“喜欢”,即你知道这个色是好的,所以你会喜欢,这是“行”的层面。好好色,就是喜欢美好的事物。

如恶恶臭,也从第二个“恶”开始解释:

第二个“恶”字,念e的第四声,即平时我们讨厌的“恶臭”,这是“知”的层面,即你知道这个东西非常地臭。

第一个“恶”,念“Wu”的第四声,即“讨厌、厌恶”的意思,这是“行”的层面,即人不喜欢太臭的东西。

这两句话,其实就是非常好的一个知行合一的例子。人的良知对于美好的事物都抱以接受的态度,对于恶劣的事情都本能地不接受,所以,知与行在良知层面其实是一致的。

所以,当我们出现知行不合一的情况,想一想,与你的“知”不一致的“行”,是你本能的反应吗?是符合这个世界发展的规律吗?

正如那四句偈语所说的“有善有恶意之动”,意识遮蔽了心之本体,所以会做出与良知不一致的行为,但正是因为有良知,所以,内心才会不安,才会有冲突,才会不停地去寻找力量寻找答案。

而真正的答案,就在我们自己的心里,把那些遮蔽心灵的乌云拂去,露出良知本身,我们的“行”,就昭然若揭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