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励志想法

总结 | 如何撰写学习笔记和心得?

2018-12-25  本文已影响140人  诺年读书

文 | By 诺年

上周六晚上,做了一期直播分享,主题是《如何撰写学习心得》。我写读书笔记以来,有不少读者问我是怎么写出来的。

这次的分享,不仅仅是学习心得该如何撰写,但凡通过阅读、学习各种课程,想要深入消化理解,都可以用这些方法。既然思维通用,又对个人成长有帮助,我就想尽可能地全面整理出来,分享给大家。

所以,以下是整理的精华文字稿,全文8251字,预计阅读20分钟。不想读文字的,也可以回顾看直播。直播地址:CCTalk 房间号 82814416

诚意整理,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ღ( ´・ᴗ・` )

各位小伙伴,大家晚上好,很高兴今晚能和大家一起聊一聊,怎么写学习心得。

培训管理课程训练营开营以来,每周都会收到不少同学的学习心得。因为我目前在运营学院的微信公众号,所以最终学习心得的筛选和发布,是由我来操作的。

主任和副主任都跟我反馈说,有很多同学不知道该怎么写学习心得?什么样的学习心得能够通过筛选,发布到公众号上?所以,希望针对这个话题,跟大家分享一下。

今晚的分享,我会从四个方面展开:

1. 困难阻碍。我会先把写学习心得的过程中,常见的一些困难和阻碍列出来,大家也可以看看,你是不是也遇到了这样的情况?

2. 原因分析。针对这些困难和阻碍,分析它们出现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3. 解决对策。针对原因分析,给出相应的解决对策。这也是我今天分享的最重要的部分,我会结合一些已经发布的学习心得案例来跟大家拆解,方便大家理解。

4. 终极意义。最后我想聊一聊,为什么建议大家写学习心得?写学习心得,到底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希望这部分的内容能对大家有所触动,真正提起笔来,有所行动。

★ 00 明确定义


听过我分享的小伙伴,都知道我有个习惯,就是在分享之前,我一定会先花很多时间,跟大家把定义明确好。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著名天使投资人李笑来说过,大多数人在追求某个东西的时候,可能连这个东西的定义都不清楚,清晰且正确的概念是一切思考的基石

换言之,我们很多事情做不好,是因为我们对基础概念理解不透彻。

所以,我在分享主题之前,会习惯性地先把这个概念理解和定义清楚,这也是我们接下来能够共同探讨的基础。

那么,什么是学习心得呢?

我把它分为两种类型:

1. 学习笔记。之所以称之为学习笔记,是因为它尽可能地还原了视频课程本身的内容,没有添加太多个人自由发挥的部分。有两种情况:

(1)老师的视频文字。

(2)自己的总结笔记。

2.学习心得。在学习笔记的基础之上,有更多个人发挥的部分。我也分为两种:

(3)自己的实践反思。

(4)自己的所得感悟。

接下来,我就结合已经发布的文章,跟大家具体分析每一种情况,方便大家理解。

第一种,老师的视频文字。

也就是把老师课程视频转换成文字版,这应该是所有同学听老师课程都会做的最基础的一步,尽可能地记录老师课上说了什么。

举个具体的例子,培训实战训练营第一周的主题是培训管理概述,老师围绕着“培训效果提升”这个主题,把所有知识点串联了起来,本身的逻辑结构就非常清晰和明了。

因此,有同学就直接用了老师的逻辑结构,把课程内容尽可能全面、详细地整理了出来,这就是12组何敏芝同学写的《提升培训效果的六个维度》。因为它在同类文章中,总结是最全面详细的,所以最终被采纳。

因此,并不是说,直接用老师课程原文的内容就不会被采纳,关键要把握三个要点:主题明确,结构清晰,内容全面。

之前不少同学提交上来的学习心得,都没有单独的标题,都是以“第X周培训学习心得”这样的文字作为标题,这样会导致主题模糊。

虽然全面整理了老师的课程内容,但是作为一篇独立的文章来说,主题就不明确,给读者的感觉是内容非常的杂乱,不知道核心观点到底要表达什么。

所以,要么你就找到一根逻辑线,把这些话题都串起来,要么就单独写其中的某个小话题,不要贪多,主题一定要明确。

第二种,自己的总结笔记。

就是在老师课程讲解的基础上,有自己的一些梳理和提炼。比如,老师是按abcd这样的逻辑来讲,但是有些同学能从老师的课程中重新提炼出1234的逻辑来写。

或者针对课程内容讲得比较少、老师一笔带过的地方,有自己主动去搜索和补充完善,从而形成一篇文章。

还是举个例子,8组袁红写的《培训需求调查的途径和注意点》,这篇文章的第二个部分,培训需求调查的三种途径。

虽然框架用的还是老师课程的内容,比如说分析组织需求、工作需求和员工需求,但是在具体聊这些需求如何做,方法和信息从哪里来的时候,就添加了课程中没有的内容。

包括在第三个部分,聊培训需求调查需要注意的要点,也是列了四点,这些内容在老师的课程中也没有明显的体现。

通过这个案例,我想告诉大家的是,自己加工和整理的笔记,既可以对老师的框架进行修改,也就是重新找到一条逻辑线,把知识点重新串起来。

也可以在老师的内容上进行补充,因为一节课程下来,老师的讲解一定是有重点有带过的部分,如果带过的部分正好是你感兴趣或者遇到的问题,你就可以针对性地去搜索,整理出一篇较为完善的笔记。

这两种方式都可以。

第三种,自己的实践反思。

简单来说,就是根据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所接触到的情况,对比老师的课程内容,反思自己过往的经验,做的如何?或者在学习了老师的课程内容之后,自己实践了,效果如何?

比如说,4组胡青春同学写的《培训要有的放矢,对症下药》,这篇文章是围绕培训效果提升这个主题来写的,但是他没有直接正面的列老师的课程要点,而是根据老师课程的内容,反思自己所在的公司,培训效果不如人意的原因所在。

他列出了四点:包括培训的产出不明确,培训的方式太单一,没有建立培训系统,培训管理职责不清。这就是一篇比较好的反思了过往经验做得如何的学习心得。

第四种,自己的所得感悟。

通过课程内容触发了更多的思考,或者说课程的内容,让你联想和感悟到许多课程中没有提到的内容。这么说可能比较抽象,还是举个具体的例子。

海燕的文章,相信大家一定都不陌生。在我的印象中,她应该是每周的学习心得都发布了。她的文章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会完全引用老师的课程内容,而是从课程的某个要点出发,结合自己的经验,结合自己对这个行业的认知,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和感悟。

比如说《你真的会用调查法吗?》,针对培训需求调查,老师的课程列了很多方法,包括问卷调查,访谈法,观察法,资料分析法,关键事件法,小组讨论法等等。但是海燕想到的却是:这些方法终究只是武器,在什么样的场景下,我们用什么样的武器,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所以她根据自己过往的经验和与同行的交流,概括出了真正用好调查法要做的五个详细步骤,这就是一篇质量很高的学习心得。

再比如说《讲师,一条没有尽头的路…》,那一周的主题是关于培训实施管理,老师讲了三个要素: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讲师。但是海燕只针对“培训讲师”这一个内容,延展了自己的思考。回顾了自己成为讲师的心路历程,并且总结了4条成为优秀讲师的心得。

还有本周刚刚发布的《当经济学遇上培训管理制度》,她也非常别出心裁地从经济学的视角,提炼了四个经济学词语,来解读培训管理制度,让人眼前一亮。

所以,学习心得的范围会更宽泛,所有从课程内容延展出来的思考感悟,都有可能对别人来说是耳目一新的东西,有启发性。

其实,在明确学习心得定义这个部分,也是在分析,什么样的学习心得文章,更容易被采纳。可是虽然知道了采纳的标准,是不是依然觉得写作困难重重?

★ 01 困难阻碍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在写学习心得的过程中,通常会遇到哪些困难和阻碍?

▶你让我根据老师的课程内容来写,可是视频课程我都没太听懂,或者说没太听全,所以写不出一篇学习心得…

▶你让我自己总结课程笔记,可是我并不知道怎么样梳理和提炼,我并不懂写文章的基本逻辑和结构…

▶你让我写自己的实践反思,可是在我的实际工作中,很少接触到这一块,经验缺乏,没有什么反思机会…

▶你让我写心得,可是我连实践反思都写不出来,更不知道心得感悟该写些什么…

这些困难和阻碍,大家都占了几条呢?

★ 02 原因分析

接下来,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存在这些困难和障碍的原因是什么?

我总结了三点:

第一,听课质量不高。

没有听全、听懂视频内容,没有记录比较完整的笔记,因为缺乏最原始的材料,所以写心得的基础就单薄了些。

这一点应该很好理解,任何一篇学习心得,都需要大量基础的笔记内容做铺垫才行,这就好比建高楼大厦,需要钢筋混泥土做材料。很多人写不出一篇读书笔记,很重要的原因是自己做的课程笔记就很少。

第二,不懂写作框架。

只会全面的记录文字,不懂得进一步对笔记的加工、梳理、整合、成文的方法。

这个就是方法论的问题了,可能很多同学都会遇到这个阻碍,只要一提起笔来写东西,就不知道从何下笔。这个阻碍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够解决的,但是仍然有一些简单的方法可以提供给大家,这个我会在第三部分跟大家分享。

第三,缺乏思考的动力。

在实际工作中缺少对比、反思、实操的经历,所以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感触都不多,没有进一步思考延伸的意愿和动力。

这个也是有不少同学反馈的,就是当前的工作中,没有太多的接触培训工作,学习的内容暂无用武之地,该怎么办?

★ 03 解决对策

针对这三个原因,我分别给出了解决对策。

第一,针对听课质量不高,两个关键词:

1. 专注。

有些概念可能从正面解释反而听不进去,那么我列反面,提醒大家不要踩这些坑。

▶切忌断断续续的听课。如果你处于比较嘈杂的环境,处于经常会被打断的状态,根本没法好好的听课和做记录,那么我建议你还是换一个稍微安静和连续性比较好的环境下听课。

▶切忌心不在焉的听课。有些人可能所处的环境挺好,但是自己的注意力不集中,如果这时候你真的不是很想听课,心里面还有一些其他的事情惦记着,不妨先处理好你惦记的事情,不妨先转移一下注意力,做个深呼吸,调整好状态,再来听课。

2.记录。

切忌只截老师PPT的图,而不记笔记,或者是记录很少的笔记。光有PPT截图,是肯定无法理解老师课程内容的。而如果记的笔记太少,过了很久之后,你想再次回顾,也会完全不记得老师讲了什么。

当你想在笔记上偷懒时,送你一句话:

你记录下来的笔记,都有可能因为长期不翻阅而遗忘,更别说你压根没记下的笔记,光听不记,肯定忘记。这是对投入时间、精力听课最大的浪费。

希望这句话在关键时刻,对想要偷懒不记笔记的小伙伴有所提醒。

第二,针对不懂写作框架,这里我就不复杂地介绍写作的具体方法,就提供两个很重要的、常见的思维方式:一个是金字塔结构,一个是黄金思维圈。

1.金字塔结构。

简单来说,它有一个唯一的主题,在主题下面有一些分论点,这些分论点可以是并列的结构,也可以是递进的关系,每个论点下面有具体的阐述。

比如,12组何敏芝同学写的《提升培训效果的六个维度》,就是一篇非常典型的金字塔结构的文章,它的主题很明确,围绕着培训效果提升来写,然后六个维度分别是并列的结构。

除了并列结构以外,我们还可以用流程结构,用递进关系。比如说5组张秀敏同学写的《培训效果难以评估,怎么破?》,她就是从全面培训评估的角度来写,从培训前、培训中到培训后三个角度,都写了如何把控培训效果。

再比如,10组戴锦枝同学写的《把握3个环节,让制度有效落地》,老师的课程内容是讲了让制度落地的6个要素,但是他却没有按照老师的6个要素的结构来写,而是从制度制定前、制度执行中,制度执行后三个角度来写,这依然是一篇很好的金字塔结构的文章。

2.黄金思维圈。

也就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比如,本周刚发布的5组秀敏同学写的《用黄金思维圈看培训管理制度》,就是一篇非常典型的黄金思维圈结构文章:为什么要制定培训管理制度?培训管理制度的内容有哪些?如何确保培训管理制度落地?

还有3组陈炜同学写的《如何让培训项目有效落地》,也是从黄金思维圈来开展:为什么培训项目落地很重要?培训项目落地重要的要素是什么?培训课程开发的流程该怎么做?

所以,大家之后再写文章的时候,可以多多从这两个结构来考虑,其实这两个结构不仅仅是写作的框架,也是日常思考和表达的框架。用的熟练之后,会对自己的成长有很大帮助。

针对缺乏思考的动力,我个人一直相信,所有说生活中没有条件的,都是借口。

除非你真的完全一点都不接触人力资源的工作,或者完全没有参加过任何培训学习活动,否则的话你一定能在日常的工作或者生活中找到反思和参考物。换言之,并不是那个反思的参照物不存在,而是你没有意愿和动力,没有养成勤动脑的习惯。

针对缺乏思考动力,我也给出两个关键词。

1.延展思考。提供三个参考:

(1)老师课程内容中会有一些简单带过的部分,可以自己搜索相关的材料进行补充和完善。比如老师在第一轮课程中,只是口头提到了CIPP模型,在老师的PPT课件中,并没有出现任何关于它的内容,但是我去网上搜了这个模型和概念,并且自己做成了PPT,补充完善了我的笔记。

(2)老师讲过的内容,自己尝试更好的逻辑线,从而帮助自己记忆。其实大家目前在第二轮课程中看到的PPT总结课件,基本上都是我学完第一轮课程,所做的PPT笔记。当时在学老师的课程时,我就觉得可以尝试用自己的逻辑来记忆,所以用PPT做完了所有培训课程的笔记。大家在培训管理实战课程中看到的目录大纲,那些数字化的小标题,也都是我提炼的。经过提炼之后,对自己的学习会有更加清晰的预期。

(3)老师讲的触动点,你要特别留意。因为他之所以能触动你,要么是因为你之前没想到,要么是因为它戳到了你的痛处。这是一个很好的信号,你要反思自己为什么会触动?思考今后如何指导行动。

还是举一些例子来讲解。

第一种,补充完善内容。比如8组袁红同学写的《培训需求调查的途径和注意点》,在具体的需求分析上,针对方法和信息来源,就有自己补充和完善的内容。

第二种,找新逻辑线。比如10组戴锦枝同学写的《把握三个环节让制度有效落地》,就没有按照老师6个要素的逻辑线来写,而是从制定前、执行中、执行后三个角度来写。

第三种,触动反思。比如11组祁双写的《不忘初心,感恩同行》,就是结合自己参加训练营之后,听了老师的课程和肺腑之言之后,有所触动。因此从知识输出、循序渐进、学会感恩三个角度分享了自己的感悟。

2.场景假设。你们不是总说现实生活中缺少实战的机会吗?那么做一个场景假设行不行呢?同样,提供三个练习参考:

(1)假设你要去应聘,或者参加人力资源二级考试,这就是面试的简答题,或者是考试的论述题,你会怎么写?

(2)假设领导针对这个话题,问问你的想法,你需要给他回复一封邮件或者回复一个方案,你会怎么写?

(3)假设你拿到这类话题的案例,有人向你请教这方面的问题,需要你分析和帮他解决问题?你会怎么写?

比如说,10组戴锦枝同学写的《原来柯氏评估法还可以这么用!》,就是结合老师课程所讲的柯氏四级评估法,联想到自己在学院的学习。这是个很不错的角度,无论是柯氏四级评估法,还是学院的学习,大家都有所接触,所以这篇文章的启发性和共鸣感会更强一些。

再比如,精英9组写的《从知到行,究竟有哪些阻碍?》,当时的周主题是培训效果评估,在所有人都在关注四级评估方法的时候,他们非常别出心裁地,只选择了知和行这个小话题。而且第一个部分,知与行之间有什么关系,引用的还是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刘少奇诞辰120周年的座谈会上的观点,详细阐述了知与行之间的关系,论述非常的有说服力。

在影响知行合一的因素中,引用的是老师课程中的主要内容。在如何实现知行合一这个部分,有更多原创的思考,包括如何高效学习和行动,这篇文章整体质量就非常高。

最后还要提醒大家,不要忘了每周的案例研讨,这也是一种场景假设。我们每周的案例都是配套每周的学习主题的,所以你也可以从案例出发,尝试针对案例写一篇文章,这也是一个不错的角度。

好,聊了这么久,我们简单做个小结

在前面的内容中,我主要分享了:

第一,定义了什么是学习心得。包括两种:学习笔记,学习心得。第二,针对写学习心得的过程中常见的阻碍,我们一起分析了原因:听课质量不高,不懂写作框架,缺乏思考动力。第三,针对这些原因,我分别给出了对策

针对听课质量不高,给出了两个关键词,专注,记笔记;针对不懂写作框架,给出了两个常见的写作框架,一个是金字塔结构,一个是黄金思维圈;针对缺乏思考动力,给出了两个策略,一个是延展思考,一个是场景假设,在这两个策略下面也分别给出了三条建议,可供参考练习。

★ 04 终极意义

但是,还有一个终极的问题,那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写学习心得?

我自己有一个感触,就是很多时候我们不做一件事情,我们会找很多的借口,但是其实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我们不重视它。我们不觉得做它,有多大的价值,也不觉得没有做它,会有多大的损失。所以当可做可不做的时候,人往往倾向于懒得做

所以,针对这个话题,我想分享五句话给大家,也是我自己多年来习惯写学习心得和读书笔记,非常信仰的东西。

第一,写学习心得,至少能倒逼你自己多看几篇笔记,没有对笔记内容的深入回顾,是很难写出一篇有质量的心得出来的。很多时候我们学习完一个内容,或者看完一本书,可能很快就合上了,不会再去翻阅它。但是如果你想要写出一篇有质量的心得出来,就必须反复的阅读,回顾和整理,就算最终写出来的质量不怎么样,但是至少倒逼自己看了很多遍笔记,印象也更深刻了。

第二,写学习心得,能够倒逼自己将模糊的想法,清晰有条理的表达出来,这个练习会产生复利效应,越用越厉害。很多人都会有一提起笔,不知道如何下笔的困扰,而解决这个困扰,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多提笔,多下笔。一开始哪怕写不完整也没关系,列个知识清单也是好的。不要让这些概念模糊的停留在脑海里,写出来,然后排列组合它们。当你学会有条理的把它们陈列出来,你会渐渐发现自己的思考变得清晰,表达也变得流畅很多。所以写学习心得,也是一个刻意练习的过程。

第三,自己梳理和总结的逻辑结构,是独属于自己的知识晶体,更容易记忆和应用,多年之后再翻阅感悟又会很不相同。我们每个人在记忆一些知识的时候,都有我们自己独特的框架,就像我们收藏放置很多东西,喜欢按照我们日常使用的习惯来摆放,这种习惯会让我们用起来得心应手。同样的,如果是我们自己梳理总结过的逻辑框架和知识,这个框架也会让我们更容易回忆和用起知识内容。最关键的是,多年之后,你再次翻阅这些内容,你会清晰的看到,自己当初的思考结构和如今的思考结构有何不同,这是很有趣的成长变化。

第四,心得,即由心出发,所悟所得,它是与内心的对话,坚持思考和锻炼的结晶,它能让你更了解自己,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学习笔记可能不是最厉害的,它锻炼的只是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但是学习心得会成为你记忆中很久都难以忘却的感觉。一篇由心而发的学习心得,是与自己的对话,是对自己过往经验的反思和总结,是对自己未来行动的思考和计划。如果你的练习足够多,能帮助你更好的认知自己,检视自己,这些都能帮助你更好的前行。

第五,没机会发表就拿来检视自己的内心,有机会发表就用来影响和鼓励更多人。成长总是悄无声息的,但时光不会辜负。之所以想分享这一点,其实更多的是想说给未被采纳文章的同学听的。

微信公众号文章的筛选,多多少少有我个人的喜好和主观判断等因素影响,所以如果你的文章未被采纳,不一定是你的问题,很可能是我的问题。再者,微信公众号的文章,我必须保证它的可读性,启发性,多元性,所以选文章的角度也会特别重要。

可能同样一个话题你写的很好,比自己以往写的进步很多,但是有一个人写的比你还好,这个时候,竞争就会变得很强,而同类文章我往往只会采纳一篇,这就是策略问题。所以微信文章未被采纳,真的不要太过于在意,是否是自己写的不好。

正如我前面所说的,成长总是悄无声息的,但时光不会辜负。只要这篇学习心得是你认真梳理总结,你对它花了很多精力,那么,在这篇文章中,所凝聚的你的思考,时光是不会辜负的。不要随便因为外在的评价,而中断自己的刻意练习,成长是需要时间沉淀的。

最后,我想用一句话来结束今天的整个分享。这句话是我很喜欢的话,或者说,它就是我所信仰的生活哲学。

那就是韩寒在《乘风破浪》的电影采访中说的,我们来到这个世界走一遭,不是为了观光和临摹的,我们是来留下自己的印记的。

希望写学习笔记和心得,留下的,是我们独一无二的,成长印记。今天的分享就到此结束,再次感谢大家的聆听,谢谢大家!


如果文章对你有启发,

欢迎点个“喜欢”,谢谢!^_^

【推荐阅读】

思考 | 如何把阅读和学习所得“应用”起来?

荐读 | 情商是什么?这5点就能讲清楚

迷茫 | 这5个真相,能治90%的成长焦虑

总结 | 如何提问和请教,让人乐意回答你?

分享 | 如何提高阅读、思考、写作能力?

干货 | 终身学习时代,如何提高自己的学习力?

诺年拆书:持续分享读书笔记、学习总结、思考干货,梳理个人成长所需知识和能力体系,行动起来,让改变发生。欢迎关注。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