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黑的读书笔记读书大黑谈成长

不懂这一点,读书越多人越笨

2018-11-18  本文已影响19人  大黑不小白

古人讲:“三日不读书则面目可憎。”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时代,人人都在讲究快。车要越来越快,事要越做越快,公司要加速发展,孩子要快点长大。

到最后,甚至连读书这件事,也在比谁更快了。从一月一本,到一周一本,到一年100本。拆书法,解读法,跳读法层出不穷,似乎警告我们,再不快点,你就要被世界抛弃了! 

倘若你是把读书作为娱乐消遣的手段,那自然不会抱有什么目的,把自己读开心,当作消遣时光也挺好。

但如果想通过的书来提升自己,家里的书琳琅满目,读了一摞又一摞,却还是原地踏步,这时候就要注意了。

这时的问题,不是你不想读,而很可能是不会读。方法不对,努力白费。更有甚者,你读的书不对,还会越读越蠢。

什么书会越读越笨?

在超级畅销书《如何阅读一本书》里,作者给阅读做了3个分类:娱乐性,知识性,心智性。

假如比作爬山:

娱乐性的阅读是走下坡路,越走越舒服。

知识性的阅读是走平坡,能坚持,但是略微费力。

心智提升类的是爬坡,这类阅读会很累,需要我们不时停下来解构刚刚所读。

这个过程很费脑力,但却能提升理解和思考力。刚开始读会吃力,久而久之,坚持读下去会感觉略微轻松——也就是我们说的,学习力增强了。

而实际情况是,我们大多数人喜欢呆在自己的阅读舒适区做娱乐性的阅读,只读那些不需要思考的小说或碎片化信息。

导致看似“天天读书学习”却没什么大长进,这其实就是心智类阅读缺失的缘故。这样,哪怕看一辈子微博、公众号文章,也不会增加学习力,对自己的提升也会有限。

当然,并不是说知识性或娱乐性的阅读不好。

在获取热点,增加谈资这些事上,娱乐性和知识性阅读非常有用。在信息及时性的获取上,我们仍要依靠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手段,快速扩充我们的信息量,成为一个有话可谈,有话能谈的人。

但不能囿于此而不自知,长期以往,会沉于别人希望你看到的世界,认知到别人希望你认知到的理念,这就和控线木偶无二了。

知识,本来就需要经常订正,尤其是从别人那获取的。

想订正修改别人的观点知识,缝缝补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就要用到自己的心智能力和认知基础。

因此,就算你对心智类,致用类的书不感兴趣,也有必要通过跨界读书,体验逃离舒适区和心智阅读的感觉。

这样读书读就够了

读小说散文其实没什么方法。只要自己读开心就行。可以一目十行地读,可以一字一句地品,各有各的乐趣。因人而异,因书制宜。

而,读心智类书,不必一句一字的读,这样很蠢。

读之前先想想为了解决你的什么实际问题再开始。

先精读目录、前言、序然后从目录检索可能对你有用的章节,然后开始读。如果发现这一章并不是你想要的,心想:哦,误会了。重新回到目录检索你的目标。

不要假装读书。那些假装喜欢读书的人,总是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拿起一本畅销小说,沐浴更衣,正襟端坐,旁边放杯咖啡看两页,再自拍发个圈:岁月静好。

这种人,不会从阅读中收获太多。

真正阅读心智类书籍的时候,你的精神一定是高度集中,大脑在高速运转。读几个小时下来,有种“酣畅淋漓”的感觉。会觉得有些累,但也会收获满满。

做任何事都是先苦后甜,不想“痛苦”地读书,也收获不到最快的成长。

不要随便买书,囤书。一定不要看到书名喜欢就在网上下单,更不要为了凑单买不需要的便宜书,买回来的都是心理负担。

读完一定要输出。输出不是默写,不是照搬。输出可以是写可以是说可以是分享。可以是一百字总结,可以是一万字详解,但一定要输出。

通过输出,把作者的核心观点结构化,便于去理解这些方式方法的独特处。理解作者观点是一方面,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形成自己的思考。

我注六经而非六经注我。古人讲,俺那老夫子只管双眼朦胧定六经。那是因为古人的应用视野都聚在六经之中。当代社会恪守六经注我,而不实际应用,会在书外的现实生活吃大亏。

能找人解决的问题,不要找书解决。书是人写出来的。经过纸质媒介传达思想多少会偏颇。因此,能用行动解决的问题不要用读书解决。

见识,行动,改变才是阅读的最终目的。

不去做然并卵。这就是懂那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的标准答案。

敢不敢挑战一本心智类书?

人的所有学习行为也可以分为三个区域: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

我们多数人每天在做的事情都隶属舒适区。

比如老司机开车不需要刻意去想什么时候踩刹车,什么时候打方向。远远的只要看到有路人,死机就会“不过大脑地”减速。

这种不需要经过大脑思考的明显发出指令的行为就属于舒适区。

我们都听过一万小时定律。

看过《刻意练习》的人都知道,一万小时定律准确来说是指在学习区练习的一万小时,而非单纯无意义地重复一万小时。你看,像一些开了很多年的货车司机,早就练习超过一万小时了,让他们开F1赛车一样会战战兢兢,无从下手。

这就证明在学习区练习的重要性。

在舒适区做的都是一些“不知道我知道”的事情,在学习区练习的是“知道我不知道”的事。

通过不断在自己的学习区重复挑战,将学习区里“知道我不知道”的事,努力化为不用过脑子也能做好的“知道我不知道”的事,这个过程,就是具象的成长。

说了这么多,想必大家都蠢蠢欲动,想快点挑战一下自己的“舒适区”。

不要急,还有最后一件事。

最重要的只有一件事:认知

这世上有很多我们不能理解的事。

你不能理解为什么有人会花5000块问王思聪一个最多只有60秒的问题,不能理解为何有人因为追不到刘德华去跳楼自杀。我们一个月几千块工资的人也不能理解,有人一小时赚的比我们一年都多。

这些都是认知差异。

我们所有的学习行为,本质上都是在缩小认知差异。

打磨认知本来是件孤独痛苦的事儿,打磨成长却是件自得其乐的事。

如果你想突破狭隘的阅读认知范围,突破知识局限,扩大认知面积,推荐大家阅读能提升认知能力的书。

可能它没有小说的情节引人入胜,没有名著导读那样成为饭后谈资,但是,这却是一本能提升自己认知的好书。如果坚持读下来,一定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收获。

未来已来,只是尚未流行。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我们杀鸡用牛刀。纵使千般低回,万种寄托,新物种仍旧呼之欲出。

正如那句话:我们可以不成功,但不能不成长。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