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择之路 | 披着公路片外皮的普通记叙文 - 草稿
之前去看了这部国内少见的非喜剧公路片。
电影尚未上映,就已经获得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亚洲新人奖。
而三位主要演员的选择上也看点十足。
沉寂三年的王学兵的复出之作,马伊琍的转型之作,我就是药神中灵气十足的小演员朱耕佑,每一个都是话题满满。
甚至还有文章的客串彩蛋。
但也许是期望过高,看完电影,我其实是有些失望的。
02
这是一部由诗延伸出来的电影。
美国著名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The Road Not Taken》
黄树林里分叉两条路,而我,
我选择了较少人迹的一条,
使得一切多么地不同。
而我所理解的未择之路,并不是无法选择的。
片中的他们是自己选择了一条 , 无人选择的荒芜之路。
03
影片主要讲了鸵鸟贩子二勇(王学兵饰)将前妻的房抵押贷了高利贷,债主五哥托他照顾一个不知名的小孩儿尕娃(朱耕佑饰)。
他带着尕娃由大戈壁出发开始寻妻,途中与暴躁的女司机小眉(马伊琍饰)在荒漠中的黑店结识。
三人在戈壁滩相识结伴,最终又各自走回自己该走的路。
二勇是个事业不顺、婚姻失败的落魄中年男人。
仿佛沙漠中被追赶的鸵鸟,他面对残酷的现实只是埋头,逃避现实。
所以在隐隐知道前妻已经另嫁的情况下,仍然固执的走向了寻妻之路。
整部电影都在通过戈壁中的鸵鸟,来影射二勇的一生。
开场时追着鸵鸟狂奔,最后累到跑不动了才倒下。
就像被追赶着疲于求生的自己,直到最后一刻的来临。
将尕娃关在笼子里,逗趣的鸵鸟舞。
苦中作乐的中年男人,即使即将被生活压垮,仍然保有一些乐观。
教尕娃鸵鸟拳:不管别人怎么打,都喊不疼。
似乎是在不断麻痹自己。
但最后的鸵鸟腿又仿佛神来之笔,即使再忍着说不疼,被激怒了也总有奋力一击。
这为后来,他开枪走火埋下了伏笔。
他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坏怂”,即使求财心切,依然没有将尕娃送给五哥,而是去联系了孩子的父亲。
当他在车里绑住尕娃时,尕娃说了句,“叔,我不会跑的”。
他脸上的一瞬间的抽搐,将这个已经在崩溃边缘的落魄男人刻画的淋漓尽致。
尕娃,一个沉默讷言的小孩儿。
他被五哥绑架来用以要挟自己的父亲的,却不想阴差阳错和二勇进行了一场惊险的戈壁之旅。
这个母亲去世,和父亲聚少离多的孤独小孩儿,话少的像个哑巴。
所以他一开始对二勇是极度抗拒的,不断想要逃跑。
甚至于自己偷偷开车,以至于被关在笼子里。
后来遇见女司机小眉,他仍旧固执的想要摆脱二勇。
而二勇在车后面读尕娃的日记,千篇一律重复的:“今天没sh a sh i”。
看似小孩儿的流水账,但也从侧面反映了他的孤独,只活在自己的世界,所以觉得周围如此无趣。
真正关系的好转也许是在二人吃瓜时,互相吐瓜籽。
这个小孩儿的孤单是因为没有人陪,所以当有人陪他、教他玩闹时,他就瞬间抱紧这点温暖的陪伴。
所以当三人即将分别时,他固执的要求照一张三人海边沙滩的合影。
这是对他内心缺失的感情的填充,仿佛这样的一张照片,他就获得了真正一家三口的圆满不过。
他在医院对二勇说,我要跟你浪去,他已经完全对这个落魄男人建立了信任。
而在最后尕娃的眼里,二勇是为了钱绑架了他。
即使最后二勇哽咽的解释,以及最后的对不起,都已经失去了他信任。
小眉,脾气火爆,是戈壁滩上唯一的女性卡车司机。
刚一出场就展示了她比男人还要剽悍的一面。
拿着扳手,张口就是“老子”,完全颠覆了马伊琍之前《我的前半生》中上海小女人形象。
从黑作坊的大耳朵的不断示爱,到西瓜摊摊主的叫骂,再到夜晚喝酒被骚扰。
因为丈夫无故失踪,她只能用强悍伪装自己。
看见带着小孩儿的二勇,最后还是选择了让他们搭车。
三人结伴由最初的话不投机,到后来的相安无事,再到最后的默契。
有一个小细节极其动人。
在途中,尕娃拿着口红,天真的问小眉为什么不涂,自己的妈妈天天涂口红。
小眉只是极冷淡的扫了一眼,看似毫无波动。
但转过头继续开车时,她仿佛无意识的抿了一下嘴唇,些许窘迫,些许期待。
虽然尘土满面,不修边幅,但她内心依旧有着女性的柔美。
到了故事的结尾,她涂上口红,重新出发,也许这就是她的新起点吧。
04
豆瓣评分七分,五分送给大戈壁。
影片中的西北隔壁,苍凉雄壮。
一望无际的黄色的天、黄色的地,戈壁边的半人高的浅滩。
茫茫大漠中奔跑的鸵鸟羚羊,宽阔的公路上破败的皮卡,和卡车司机粗粝的皮肤和嗓门。
夜晚大串的烧烤和嘈杂的喝酒划拳,很轻易的就把我们带入广阔的边陲之地。
影片中每一帧的荒漠都美得惊人。
但这不是纪录片,电影最核心的故事没有讲好。
05
在我看来,这仿佛只是一部披着公路片外皮的普通记叙文。
诚然,几位优秀的演员的确撑起了这个故事。
但看完电影,你会发现颇有虎头蛇尾之感,很多故事情节都无法自圆其说。
主要人物的故事线都不算完整,最后我印象最深的人物竟然是小眉的追求者大耳朵。
从最开始他对小眉近乎迷恋的追求,到误解那张三人合照时的神经质,再到最后的疯狂麻木。
他出现的场景不多,但整个人物线非常立体完整,完全是一个着了魔的追求者形象。
至于其他,多多少少都有些问题。
五哥是二勇的债主,他是贪财的野心家。
但影片中有一段是他去探望痴傻的儿子,呆傻的小孩儿看见父亲头上的伤,使劲儿揉搓,他不懂伤口不能揉,只是为父亲缓解疼痛。
这时的五哥已经疼得说不出话,却还是没有阻止儿子的动作,只是认真的抱了抱他。
离开时,他坐在车上,傻儿子在车后面突然拔腿狂追。
车灯明明灭灭,满路昏黄。
车上的五哥看不清楚,不知是没有看见,还是不能下车。
这一段的刻画明显是为了暗示五哥并不是纯然的坏怂,他也有内心的柔软。
但电影直到最后,五哥只是在人群中观望,这一段内容没有丝毫明示暗示,那就完全没有了存在的意义。
而电影开头有一段关于暴力拆迁的描绘,砸碎的玻璃,喷洒的墨汁,拆迁户的嚎哭,整个布景都十分萧条残破。
也许这一段是为了暗示五哥带着的这群人的肆无忌惮,但片中没有涉及拆迁主题,就有一种强行加入的感觉。
而且后期再也没有提及故事后续,这一段实在是没有必要。
相比开局的大场面,故事的结束太过仓促。
作为主角的二勇的死,结束的太快。
对于主角的死,理应有一些更加浓重的特写,或者是更加讽刺性的刻画,但实际上却平静的如同一湖死水。
不是意犹未尽,而是有一种话说到一半就突然结束的突兀感。
同样的主角死亡场景,《追凶者也》中张译临死前对于场景的刻画、与周围环境的对比形成的悲凉感看完许久都挥之不去。
《踏雪寻梅》中春夏死时,强烈的视觉冲突更加让人战栗。
但影片中二勇死时,我认为他的存在感还不如大耳朵。
这样一部电影,无论如何,这样的结局,都过于平淡了。
——————
[ 喜欢我的文字关注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