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与精神--读《文学朝圣》有感之二
《文学朝圣》这本书好久之前已经买了,却被我放在案头一直没有阅读。原因就在于看到“朝圣”二字,我以为这本书是写宗教的、担心自己能不能看得懂、读得透,现在阅读完了却发现自己完全错了。
不过这也很正常,经过多年的学校教育,我们已经被条条框框和各种经验限制了,我们变得唯物、科学、机械,而不能包容未知。然而,所谓的“唯物”和“科学”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正如我们常说西医治标不治本,你可以通过生物、化学、医学的手段解释很多疾病,却并不能达到根治的效果。而在广东,本土人多以凉茶来应对上火、湿热等这些西医不能完全解释和祛除的病症。
雪漠老师说,我的朝圣,不是去看哪座建筑或是地理风貌,而纯属对一种精神的向往和敬畏。所有的朝圣,仅仅是在净化自己的灵魂,是自己融入一团磅礴的大气而消解了小我。
雪漠老师敬畏的,是真正的佛教智慧与佛教精神,而非佛教形式,更不是那种被歪曲了的佛教文化。而大善、利众,就是佛教精神,也是雪漠老师倡导的光明大手印文化的精髓。
佛教不是一般人所认识的看破红尘的消极的宗教,相反,佛教是积极的宗教。佛教虽然认为一切都是无常的,没有永恒不变的自性,要放下执着;但佛教同时提倡在无常中建立一种不会被岁月毁去的价值,这就是大善、利众的佛教精神。雪漠老师常说的:“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我们老祖宗所推崇的菩萨,便是看破真相后,却依然精进地想改变世界的人。因此,我们要从佛教吸取精神的养分,而非披了宗教外衣的心灵的枷锁。
雪漠老师说,我读了很多书,无论哲学书、宗教书,还是文学书,只要该读、值得读,我都会读。我的心没有隔阂,没有屏障,没有很多想象中的那些东西。我不会盲目地排斥一切跟自己不一样的东西。 我们应该学习雪漠老师,找回婴童时期的初心,抛开对宗教以及其他文化、思想的成见,撤掉屏障,首先走进它、了解它,然后再吸取其中的光明,使之成为自己的营养。
信仰是什么?百度词条将其解释为: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对某人、某物的信奉和尊敬,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我们在看西方的电视电影中会看到耶稣的影子无处不在,对于其中人物的言行经常会评价是信仰的力量,这里的信仰,我们说的自然是宗教信仰,其中多是天主教信仰。
多年的无神论教育让我们视有神论为异端、视宗教为迷信和邪说。素不知这种固化的思维让我们蒙蔽了双眼,对于宗教中劝人向善的一面视而不见。德兰修女一辈子为穷人工作,不远万里从欧洲来到印度的加尔各答服侍穷人,但她展现出的博爱却让她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其实,天主教所倡导的博爱精神又何尝不是佛教的大善与利众?
其实,中国的古代先哲们早已提出了很多类似的思想,孔子倡导的“仁”,孟子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墨子提出的“兼爱”,这些理念哪一个不是无我的大爱与大善。而世界上所有的伟大的宗教中也都包含有这样的大善精神。
佛陀曾预言,现在的时代是末法时代。也有人说,这个时代是一个众神缺席的时代,教徒们仍在顶礼膜拜,但被膜拜的神却不见了。科技的日新月异,经济的全球化,人们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迷失,不仅仅是中国,甚至是全世界,缺乏真正的信仰都成为这个时代最主要的问题。
人要活下去就离不开物质生活,但执着于追求物质则会令自己痛苦,你欲求的高度(其实就是贪欲),决定了你的痛苦程度。我们常说一个人的幸福指数与他拥有的财富无关。一个人得到真正救赎的不是神佛,也不是心理医生,而是他自己的明白。只有一个人愿意以一种正确的方法改变自己心灵时,他才能得到解脱。而信仰,可以是一种正确的解脱方法。
你可以选择信仰佛教,可以选择信仰天主教,当然也可以选择不信仰宗教,但你不能不信仰一种精神,一种教人向善、利众的精神。博爱、大善、利众的精神是恒远的,是善法,而佛教、天主教或者其他思想形式都只是外在的名相而已。
佛说,一切善法皆佛法。愿你信仰善法,信仰博爱、大善、利众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