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盐官 | 偎依在古城畔观潮
盐官,是一个镇,属于浙江嘉兴海宁市,这是一个著名的历史文化古镇。著名的酒店集团开元在这里有两个姐妹酒店:开元颐居主题文化酒店和开元曼居高端客栈酒店,这是开元集团继绍兴大禹·开元、宁波十七房·开元后,第三个进驻开办特色古镇主题文化酒店的地方,可见盐官古镇的淳朴和影响。
“盐官”这个名字最早不是地名,而是一个官名。西汉时,在盐和铁的主产地,设置有主管盐、铁资源的“司盐之官”和“司铁之官”,简称为“盐官”、“铁官”。盐官此地相傍钱塘江,据说钱塘江潮在带来滔天骇浪和泥沙的同时,也带来了咸涩的海水,在这里早期生活的住民在江畔的滩涂上常发现雪白的盐花。为了有效利用这一丰富的海水资源,公元前195年,统辖此地的吴王刘濞在海盐县的西南境任命了一位“盐官”,并招募天下的逃亡人士到此地,煮海为盐,由此产生了盐官的地名。盐官的盐业生产十分发达,隋朝年间,杭州盐场是浙江三大盐场之首,而盐官盐场所产的盐占杭州盐场总产量的90%。盐官之名,名副其实!雍正四年,钱塘江入海口河道北移,沙地坍塌入海,盐官的盐业受到冲击逐步衰落。
古时盐官是海宁州州府,直到1949年一直是海宁的政治和经济中心。它地处钱塘江入海口的咽喉,是连接杭州湾两岸的交通要道,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因而经济十分繁荣。经济的繁荣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使盐官人才辈出。在海宁有三大家族之说:其中“查半天”是指查氏家族,金庸就为查氏后人;“陈半城”是指清朝时号称“江南第一世家”的陈氏家族,陈家老宅就位于海宁盐官,明清时期,海宁陈家“一门三阁老,六部五尚书”的荣耀声名远播;“徐半街”是指徐氏家族,徐志摩就是徐家人。此外,享誉海外的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著名文学家陈学昭等都是盐官人。1912年袁世凯临时政府首任总理唐绍仪曾产生把盐官定为国都的念头,可见盐官当年是何等的兴盛。
如今盐官的盐业虽早已不在,但盐官的名字却流传了下来。还有那古镇街上的老建筑,仿佛依然在诉说着往日动人的传奇故事。
作为古镇,盐官拥有许多民间传说,但这里并不只是一个充满动人传说的古镇,这里还有名闻天下的钱塘江海宁观潮。说起钱塘江观潮,禁不住就想起小学课本里的课文《观潮》,所以带着小朋友去欣赏钱塘江潮,是个涨姿势的好地方。
钱塘江全长605公里,位于浙江省北部,古时被称作浙江,其实浙江这个省名就来自于钱塘江,可见它在浙江具有重要的地位,孕育了吴越文化的起源。现在一般把上游位于富阳的一段称作富春江,下游杭州段称为钱塘江。
风平浪静的钱塘江由于天体引力和地球自转的离心作用,加上杭州湾喇叭口的特殊地形,形成了钱塘江特大涌潮的奇观,所谓涌潮,是指外海的潮水进入窄而浅的河口后波涛激荡堆积的现象。杭州湾是一个外宽内窄的大喇叭口,出海口宽达100千米,到了盐官,落潮时江面只有3千米宽。每到涨潮,海水涌进,入内的潮水受阻,后浪赶上前浪,就形成了直立的"水墙"。钱江潮以其磅礴的气势和壮观的景象闻名于世,与南美亚马逊河、南亚恒河并称为“世界三大涌潮”。
古时观潮,在杭州一带最佳,明代后因地理位置的变迁,海宁盐官成为了观潮第一胜地,这是因为盐官位与河槽宽度向上游急剧收缩之后的不远处,东、南两股潮交会后刚好成一直线,潮能集中,潮头特别高,通常为1-2米,有时可达3米以上,气势磅礴,潮景壮观,以“一线横江”被誉为“天下奇观”。
有奇观就有人看,名人当然也爱凑热闹。古有诗人李白、白居易、苏东坡,观潮后留下许多咏潮诗词,乾隆皇帝曾4次到盐官观潮,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朱德、贺龙等等都曾到海宁观潮。盐官有很多可以观潮的地方,只要到钱塘江边,找一条小路爬上堤坝,就可以观赏到钱塘江的风景,但要注意安全。古城畔还有一个观潮胜地公园,除了观潮,还有一些绿化、古建筑景点可以游玩,比如地标建筑占鳌塔、乾隆手植古朴、中山亭、诗碑亭等。
观潮胜地公园盐官观潮胜地景区里的观潮诗碑亭,其诗就是1956年毛泽东到盐官写下的著名七绝诗《观潮》:“千里波涛滾滾來,雪花飞向钓鱼台。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
观潮诗碑亭而中山亭则是在1916年孙中山观潮的原址上所建。
中山亭还有一副艺术雕塑作品《那一天》,还原了1923年农历八月十八,徐志摩与胡适、陶行知等友人来到海宁盐官观潮的情景。
艺术雕塑《那一天》都说观潮要到农历八月十八,还有民间传说伍子胥在这一天跳入钱塘江,所以这一天的潮水最大。其实是因为农历八月十八时,太阳、月球、地球几乎在一条直线上,海水受到的引潮力最大,因而观潮效果最佳。其实钱塘江潮水每天都有,只是大小不同,时间早晚有别,每天两次,相隔12小时。每月的初一至初五、十五至二十都有大潮汛,所以一年中有120天都可以观潮,但个人感觉平日的十五,即使是大潮汛,潮水也不会很大,听附近的居民说,场面跟八月十五还是差多了,除非是碰上台风之类的潮水也会比较大。
远远的一线潮,有些失望吧潮水过去后沸腾的江面
传说中汹涌的一线潮
当然,不远万里前来的游客一般还是喜欢在每年的八月十八,赶上全年最大的潮汛,这一天,海塘上热闹非凡,更有“江潮人潮两相涌”的壮观,潮水的观赏性比平时的大潮汛要多很多。除了盐官的一线潮,还可以在盐官的上游丁桥观赏交叉潮、下游盐仓观赏回头潮,在盐仓的河道上建有一条拦河丁坝,从盐官一路直行的潮水在这里猛烈撞击对面的堤坝后被反射折回,形成冲击的高浪,一浪接一浪,又形成一排“雪山”,因而回头潮的气势也是十分壮观。
占鳌塔
在盐官海塘观潮公园里,矗立着一座楼阁式的古塔,名叫“占鳌塔”,又叫镇海塔。它始建于宋代,重建于明代,塔高40米,平面呈六边形,外观七层,内为八层,砖身木楼,造型巧丽,是典型的中国式宝塔,是浙江沿海的古塔中是最为精致的。宝塔戗角上悬有铜质风铃,微风吹拂,发出“叮铃”的声音。顶层还有砖刻“占鳌塔”额,为当时的知县陈扬明手迹。登临占鳌塔观一线潮,是海宁潮观赏的最大特色,乾隆皇帝曾登塔观潮,并写下了“镇海塔旁白石台,观潮端不负斯来;塔山潮信须臾至,罗刹江流为倒回”这首七绝。
占鳌塔为风水塔,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中,“鳌”是一条巨大的鱼,它有人类般的感情,但它的喜怒会引发海啸一类的灾难。而“塔”则是佛教神圣之物,传说可以降妖伏魔,于是人们建造了“占鳌塔”,祈求能够镇压住鳌鱼,使它不能再兴风作浪。
鱼鳞石塘位于盐官观潮胜地公园占鳌塔东西两侧的1000米间,是我国历史上修筑的各类江塘和海塘中的“顶尖”作品,是中国最伟大的建筑工程和科技文化遗产之一,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
杭州湾涌潮形成了天下奇观,但对沿岸的破坏力也极大,伴随千百次狂风怒潮袭击的,是沿岸的土塘被冲垮,村落和田野被冲没。为了保护沿岸,人们一直研究修筑海塘的更好方法,从1700多年前最早用泥土堆建,到元朝时发展为木桩石塘,到清代初期,政府在盐官开始修筑鱼鳞石塘。
鱼鳞石塘修筑得十分巧妙,石塘全部用整齐的长方形条石一块块纵横交错呈“T”形、自下而上垒成,每块条石之间凿出槽榫,用铸铁嵌合起来,还巧妙的运用稻米的粘性来代替惯用的粘合剂,在合缝处用油灰、糯米浆浇灌。从侧面看塘身,层次如同鱼鳞形状,所以就有了“鱼鳞石塘”的名字。
鱼鳞石塘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开工,直至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竣工,历时60多年,工程浩大。鱼鳞石塘修筑至今400年,每天要经受两次洪峰的冲击,每次冲击,塘身每平方米必须承受6吨多的压力,但到今天为止,它仍然发挥着非常重要的水利作用,号称“捍海长城”。
海神庙位于盐官古镇春熙路150号,始建于公元1729年清雍正八年,又称为“庙宫”,是一座专门祭祀“浙海之神”的宫殿式建筑,号称“江南紫禁城”,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海神庙清雍正年间,海宁潮灾猖獗,塘岸屡遭冲毁,良田、民宅毁坏无数。古时候人们常常借助于神灵与自然沟通:与钱塘江的沟通就需要借助于“浙海之神”,她可以保护钱塘江沿岸的安宁,因此这座供奉海神的庙宫,地位相当高。在南方,皇家式样建筑一般是不允许建造的,但是在盐官,却破例由雍正皇帝下旨、国家拨款耗银十万两、浙江总督李卫奉赦建造。
海神庙原占地四十亩,规模庞大,在遭到了数次战乱后,现存面积大概只有原来的1/3。海神庙虽然是座庙,但它的建筑格局却和宫殿如出一辙。它严格按清代皇家建筑建造,部分还仿照了故宫、圆明园的样式。就大量使用汉白玉等皇家专用建材的规格来说,在江南是独一无二的,殿宇内的绘画也是仿照中国皇室专用的传统图案来绘制。庙前广场有一对雕刻精巧的汉白玉石狮,造型生动,人称“江南独步”,据说这样的汉白玉石狮全国有两对半,这里与故宫各占一对。庙内保存有雍正、乾隆、道光、同治清代四帝所赐五块御匾,雍正和乾隆合题的父子双皇御碑……处处显现着海神庙异乎寻常的皇家气度。
海神庙里供奉的是无名浙海海神、潮神伍子胥和吴越王钱镠。如此高规格的建造,供奉的却是一个无名海神,因此民间传说海神庙其实是雍正为了安抚十四阿哥,按金銮殿规格在观潮地盐官建一座银銮殿,借上朝的朝和潮水的“潮”读音相同,表示“每天受两朝(潮)”。独特的宫殿式建筑,神秘的浙海之神,给海神庙蒙上了“雍正篡位”的层层迷雾,使“海神”之谜扑朔迷离。
陈阁老宅座落在宰相府第风情街,盐官镇古邑路150号,始建于明朝,到陈元龙后扩建。陈元龙就是陈阁老宅的主人,他曾是雍正时的文渊阁大学士,世称相国或宰相,在明、清两代又称阁老,故其故宅民间称呼“陈阁老宅”。陈阁老宅占地达四十余亩,分东中西三条轴线,中轴线上有大门、仪门、轿厅等,东轴线上有家庙、祠堂、寝楼、藏书楼、大厨房等,西轴线上多为家伶戏班住房、库房等,是海宁陈家现存唯一比较完整的旧宅,浙江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爱日堂海宁陈家以“江南第一世家”闻名于世,明朝中叶,海宁陈家登科举者连绵不绝,且多高官显贵,官居大学士(即阁老)者3人,官尚书、侍郎、巡抚、布政使者11人,故有“一门三阁老、六部五尚书”之称。从清顺治朝至乾隆朝的一百余年间,海宁陈家一门三代叔侄连续位极宰相,在千百年的封建官宦史上实属罕见。除此之外,海宁陈家在书法、绘画、数学、藏书、戏曲、围棋等诸多方面也是名家辈出。
更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是民间盛传“乾隆帝实出自海宁陈家,乃陈阁老之子”的野史故事。金庸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中讲述了一个故事:陈元龙夫人徐氏与雍亲王(后来的雍正皇帝)的侧妃同时生孩子,陈家得子,雍亲王使调包计用其女换走了陈家儿子,这男孩后来就是清高宗乾隆。而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四次到海宁来视察海塘都住在陈家,将陈家的私家园林赐名安澜园,并在北京圆明园内依样仿建了一座安澜园,更显示他与陈家关系非同一般。
花居雅舍位于宰相府第风情街,海宁皮影戏馆隔壁,它也是张纪中版《鹿鼎记》中“丽春院”的主要场景地。这是一座典型的江南老宅,它是一幢东、南、西、北基本上连成一体的木质结构两层楼房,每排、每层房屋都分成若干小房间。院子楼上“青楼”两个隶书的繁体字相当醒目,这是国内第一家全面展示古代青楼现象和青楼文化的场馆。
花居雅舍相传原是宋代名妓李师师开设的“青月醉花楼”。相传北宋末年,当时已经容颜衰退的宋朝名妓李师师流落到浙江,在海宁避难停留期间,李师师在盐官此地开设了“青花醉月楼”,教习歌舞,使盐官妓业兴盛一时。
花居雅舍分为青楼与红粉两大区块,青楼主要展示青楼女子与音乐、与文学、与名士、与历史相关的文化现象;红粉主要展示青楼女子的生活场景,追欢逐乐、纸醉金迷、繁华竞奢的场所,展现“昨日下泪而送旧,今日红妆而迎新”妓院现象。
作为青楼文化陈列馆,花居雅舍力求从文化的角度来展示古代的青楼文化,探讨青楼作为文化现象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和得失。
除外,还有金庸书院、王国维故居等景点,作为古镇,盐官还挺适合慢逛摆拍的。
金庸书院一景去的时候因为天气比较炎热,出了一身一身的汗,好处就是人比较少,无论是观潮、还是行走古镇,都不会拥挤。
想想以前的大户人家,虽有花园亭台楼阁,但是到了夏季还是十分闷热的,屋里自不必说,花园里池塘边凭栏而坐,没有凉风的话也很难心平气和的坐着观景啊!
到了晚上,天气终于凉爽了下来,再去看看此时的钱塘江,恢复了潮起前的风平浪静,古镇也开始悄悄的入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