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
你见,或者不见我公主湖,作者拍摄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
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手里
不舍不弃
来我的怀里
或者
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默然相爱
寂静欢喜
这首诗大家再熟悉不过了,他就是仓央嘉措的代表作《见与不见》。
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从一个穷困喇嘛的儿子,到最为尊贵的活佛,身居清静庄严的布达拉宫圣地,却向往自由率性的凡间。
读《仓央嘉措》,仿佛读到他悲苦的一生。
扎西丹增夫妇的儿子阿旺嘉措,从小聪慧、懂事,显示着和其他孩童从小就不一样的天分。
阿旺嘉措四岁被认定“转世灵童”——第巴阁下报告说:
“千真万确,绝对不错,他一眼就认出了这是他自己用过的东西,抓住就摇。而且,这位尊者具备了三十二吉相、八十随好,令人一见即饱眼福。”
阿旺嘉措六岁的时候,父亲扎西丹增生病去世,九岁的时候,喇嘛们要带他去拉萨。
太湖夕阳,作者拍摄“阿妈,你说,我去不去?”阿旺嘉措说,“我听阿妈的话。”
“我们都应当听佛的指引。既然是佛的旨意,要赐福给你,是要遵从的,是要感激的。”阿妈说。
九岁的阿旺嘉措便被带到西藏学习,从此“萧郎是路人”,至死再没有见过自己的母亲。
此后种种奇妙又无奈的际遇,使仓央嘉措看到了权势斗争下人心的险恶、扭曲,也懂得了人世间真正的智慧与安宁。
他是活佛,也是温柔的情人和出色的诗人,爱情被他写成动人的诗歌,在藏汉各地代代流传。
仅穿上红黄袈裟,洱海,作者拍摄
假若就成了喇嘛,
那湖上的黄毛野鸭,
岂不也能懂得佛法?
向别人背几句经文,
就能得“三学”佛子称号,
那能说会道的鹦鹉,
也该能去讲经传教。
人们的眼睛也都不约而同地跟着仓央嘉措的目光转动。
他们似乎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目光。
他们觉得世上的任何诗人和画家都不可能把它描画出来。
它比太阳热,又比月亮冷;它像大海那样深沉,又像小溪那样清浅;它充满友爱,又透出疑虑;温顺中含着坚强,平和中藏着愤慨;既有少女的柔弱,又有老人的固执;天真多于成熟,坦率多于隐藏……是在寻求同情吗?不像;煽动反抗吗?不是。
人们终于从中找到了最令人揪心的东西——诀别。
公主湖,作者拍摄藏北草原的春天比拉萨来得更晚。
六月间,从唐古拉雪峰上吹下来的风还有些寒意。
押送仓央嘉措的队伍,在阴沉的云天下,踏着还未消尽的残雪,缓慢地向北移动。
青海湖边。一丝风也没有。
夜,静静的;岸,静静的;水,静静的,都像在静静地等待着什么。
水中的月亮是虚幻的,却能使青色的湖怀抱着一颗巨大的珍珠,沉睡在幸福的梦中。
这明亮的珍珠自古至今人人喜爱,却没有谁能够捞到。
一代活佛六世达喇仓央嘉措,就这样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葬身于青海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