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
【I】相爱容易,相处难。为什么我们当初认为的“真命天子”“真命天女”,那个我觉得世界上最能理解我的人,却会在后来的日子变得不可理喻。在某种程度上,这是受行动者/观察者效应的影响。
行动者/观察者效应是指人们对自己行为的解释容易容易做出外部归因,而对他人的类似行为却容易做出内部归因。即使是亲密关系的双方,有可能也觉察不出彼此归因上的这种差异,而产生矛盾、不理解。
【A1】你自己或者你观察到的其他人身上出现过行动者/观察者效应的情况吗?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
周六晚上老公姐姐一家请我们一家去唱卡拉OK,我觉得有些晚,本来不想去的。老公说难得一次,没关系的,就去了。
到家后已经11点多了,老公让我给孩子准备洗澡的衣服,我嘴上答应了一声,但正在看的一篇微信还没看完,所以并没有动。他又叫了我两声,见我没反应就发脾气了。说这么晚了还不让孩子早点睡觉,只顾自己玩,这个妈怎么当的。
我也很生气,原本我就提议过太晚了,不要去了,是你说要去的。已经晚了,难道就差我看微信的2分钟啊。何况明天是周日,你这不是摆明了找茬吗。刚才还很high地唱歌,现在就发飙。情绪起伏如此之大,我怎么会嫁个这样的人!
在这个事件里,我们都把原因归咎于对方(外部归因),而且认为对方的过错是对方的内部导致的(性格、情绪),而没有注意到我们的行为也互为对方的环境(他叫我几声,我都没反应;他发脾气)。
其实,如果换成是其他人(比如:他妈),我还有可能会马上动身,他也有可能不会发脾气。正因为是亲密关系,就在心里有个默认值:他(她)是懂我的,会包容我的。实际上,越是亲密关系,越要珍惜,最保险的策略是在心中这样假定:即使是你最亲密的伴侣也很少能真正理解你所有行为的原因。
【A2】当以后发生行动者/观察者效应的事件时,我会如何处理?
还是以夫妻亲密关系为例吧。知道这个效应之后,当我和老公发生争执时
- 首先会提高自己的觉察:我是不是正处在行动者/观察者效应中
- 看看是不是有机会暂停,让双方有个冷静的机会
- 对话时多确认对方的真实想法,而不是自己想当然
- 注意自己的行为,不要成为计划矛盾的环境
另外,在平时要多沟通,要让他也知道这个理论:我不是他,不是能理解他所有想法。
可以和他分享已经过去的争执。事后的自己可以从行动者转化到观察者进行思考。同时,通过这种事后的交流,也能把这种曾经不快的影响消除到最低,避免影响今后的幸福指数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