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读书幸运号101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古斯塔夫·勒庞

2019-01-27  本文已影响16人  段家贰小姐

1月19日读完的这本书,今天才动手写读后记,为自己的拖延症记上一笔。晚上收拾好,觉得必须得输出写一下了,周六加班,周日一天的时间用来做其他的事和休息。为了避免周日再次拖延,今天泡着脚丫,来写这篇文章的读后记,哈哈哈哈……

买这本书,是出于好奇,因为我在2018年年底去灵鹿设计听分享的时候,看到彭林的书架上放着一本叫《乌合之众》的书籍,我之前在同事的办公桌上也有看到这本书。出于对它的好奇,加上双十一活动,购买了这本书。

开始读这本书时,有些难理解。不知道这本书讲的是什么,读了两章之后,有点儿想把书合上,不去读了。可是读着读着,感觉作者很狂妄,就是写社会主义啥的,还写群体里面的人都没有想法啥的,我心想,我得看看他到底是怎么诠释“群体”性格和行为的。就凭着这种态度,将这本书读完了。

至于为什么拖着到现在才写读后记,是因为这本书我读完之后,我明白了点儿一些行为为什么那么去做,但是又好像没明白。就有些云里雾里的,不太清楚。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卷讲的是群体的性格;

第二卷讲的是群体的思想观念;

第三卷讲的是群体的分类及各种群体的特点;

 原序 

“民族性格即一族人的先天共性之和”

我同意他的这句话,因为我联想到日本、中国、美国、英国,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民族特点,也有发自骨子里不同的性格;

“为什么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最致命的莫过于对大革命的狂热了,无论它从理论上看多么美好。光革命没用,除非同时改变民族性格,但只有时间才拥有改变民族性格的力量;人被思想观念、情感和传统习俗所支配,这些东西其实就是我们自己;法律、制度只有我们性格的外观,表达着民族性格的需求。法律、制度是结果,民族性格是原因,所以前者无法改变后者。”

这就跟说我们个人一样,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只有通过时间去慢慢的转变思想观念,然后改变整个人生,人生开挂,不就是思想的提升嘛!然而他所说的法律、制度是性格的外观,那么对于我们个人来说,不就是说的沟通和处事风格嘛。(联想的有些偏了……)

 导读 

“文明的更新只是因为某些重要的东西变了——思想观念或人们相信的东西。载入史册的历史事件,是人类精神默默变迁的可见结果。”

比如现在我们的生活越来越高科技了,也是因为我们的思想以及我们的见识提升了。不再是原来落后的中国了。

“民众阶级进入了政治生活(也就是说,被统治阶级地位上升,实际上成了统治阶级),是我们这个过渡时期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这点说的有点儿极端,但有点儿那么点意思。

“文明包括稳定的法律制度、行为准则、舍弃本能状态进入理性状态,预见未来,文化高度发展。”

“只有略懂群体心理,才能明白法律制度对群体行为到底多么没有约束力。群体无法接受任何观点,只能骗。领导群体的基本原则是,不能把他们当和自己平等的人看,只能求助于能打动和诱惑他们的手段。”

后面这段话,让我联想到传销。传销就是一个群体,靠的是打动和诱惑的手段,把一些人骗了。

 群体的性格 

基本特称:性格统一律

群体的概念:“群体”这个词的日常含义是聚集成群的人,民族、职业、性别并不重要,聚集的原因也不重要。而从心理学角度来讲,“群体”的含义则大不相同。在某些条件下,且只在这些条件下,人群会表现出某些全新的特点,有别于构成群体的个体。群体成员的思想感情有一种互相统一的倾向,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出现了一个群体心理。这个群体心理无疑是暂时的,但却表现出了一些鲜明的特点。这样,人群就变成了我所谓的“组织化群体”,或者换个也许更为可取的说法——“心理学意义上的群体”。

这段话,让我理解了这本书所说的群体是什么意思了,也明白了建立社群的意义。

一辈子性格如一的人只存在于小说里。环境不变,性格显然不会变。

这句话,让我想到笑然,她说她现在的性格和上学时的性格不一样了。以前的她是一个不太爱说话,不会说话的女孩子,现在变得必须说话。我不知道她是否是因为环境变了,而性格变了。

个体融入群体后,不管是谁,无论其生活方式、职业、性格、才智是否相同,都会被群体的性格缠住,使她们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方式变得和单独状态下完全不同,仅仅因为他们变成了群体这一事实。

这点我很是赞同。

就像有一年,大家一起反日,拒绝日货。有的人将不知主人是谁的本田车砸了。这种反常规的行为就是一种群体性格影响后的行为。

群体身上是怎么出现异于个体的新特点呢?

第一,个体群体后,会仅仅因为变成复数而获得一种无所不能的强大感,使他敢发泄本能,而他脱离群体时本来是可以压抑这些欲望的。

第二,在任何群体中,任何情绪和行为都会传染,而且传染性很大,大到个体会欣然为了群体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

第三,个体进入群体后常会变成另外一个人。

个体进入群体后,意识人格消失了,无意识支配人格,暗示的传染性将思想情感引向同一方向,有立刻落实指令的倾向——这些就是群体中的个人的主要特点。

个体进入群体后,发生质变的不只是行为。在完全失去独立性之前,甚至思想感情都发生了彻底的转变。

群体的才智总比单独的个体低,但从情感及其激起的行为的角度讲,群体可以比个体更差或更强,要看具体情况,一切都取决于催眠群体的暗示的性质。

群体比单独的个体更容易犯罪,但也更勇敢。

 群体的情绪和道德 

群体具有冲动性、喜怒无常、狂暴性;

群体无法进行深度思考

群体几乎完全只被无意识力量控制,其行为基本只受脊髓而非大脑的支配。

轻信性、易感性;

群体易轻信,蛊惑能迅速影响它。而且和容易创造和扩散神话,不仅仅因为群体极端轻信,还因为其强大的想象力善于编故事。(深入人心的是英雄的神话,从来不是真实的英雄)

情感的单向极化;

进入群体后,个体的智商就会瞬间暴降,会膨胀的只是群体的情感;

群体只在情感方面走向两极,不是歌颂就是唾弃。

排异、专制、保守;

道德;

群体如何相信、推理和想象 

群体如何获得思想

向群众灌输任何思想,其表现形式必须很绝对、很强硬、很直白,不然就不起作用。所以任何思想都必须化装成形象,才能传递给民众。

群体只能接受采取极简形式的思想,所以一种思想必须经过彻底改造才能变得流行。

一种思想的绝对价值,也就是内在价值并不重要,关键看它产生的效果。

群体的逻辑

群体推理的特征,就是把表面有点儿相似的不同东西联系起来,并瞬间把具体经验普遍化;

要说服群体,20篇长篇大论,只要是深思熟虑的产物,就不如几句口号更能取悦群体的大脑。

上面的这句话,很是赞同。比如一些群体,靠着口号来鼓舞大家。

群体的想象力

群体跟没有逻辑能力的人很像,形象思维能力很强,联想也很跳跃,还特别容易被彻底影响。群体还很像睡着的人,暂时没了理性,放纵各种最夸张的形象在脑子里驰骋。

领导群体,主要靠操纵群体的想象。

要激发群众的联想,就必须抛出一个鲜明而惊人形象,它无须画蛇添足的解释,顶多加几件神奇或神秘的事。激发民众想象的并非事实本身,而是它们发生的方式和被呈现在民众面前的方式。

1000个小罪或小事故,丝毫无法激发群体的联想,但一项大罪或一件大事

则会强烈地震撼它,即使前者加起来的灾难性后果比后者严重很多倍。

群体信念都采取的一种宗教形式

群体在一时的兴奋和燥动中,总下意识地把神秘的力量赋予它们的政治信仰或战无不胜的领袖。

如果不理解群体信念最终都要变成宗教,就根本无法理解某些历史事件,也就是那些最重要的事件。

 群体的思想观念 

影响群体思想观念形成的因素分为两类,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

间接因素:能让群众接受某些信念并对其他信念绝缘的因素。

民族因素、传统因素、时间因素、社会政治因素、教育因素。

直接因素:酝酿因素迎来高潮时,敦促群体付诸行动的刺激因素。

关键词、套话和形象;幻想;经验教训;操纵情绪;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群体领袖以及断言、反复和传染的掌握方式;具有超有说服力的气场;

群体思想观念的变化极限 

群体的思想观念分成明显不同的两类。一方面,我们有伟大的信念,持续时间以世纪为单位,整个文明以它们为基础,比如过去有封建主义、天主教,现在有社会主义和新民主社会理念。另一方面,动态理念则处于次要地位,后者都是宽泛概念的产物,每个时代都在生生灭灭,这种例子包括塑造文学和艺术的力量,比如浪漫主义、自然主义、神秘主义等。

群体的分类及各种群体的特点 

 群体分两大类 

异质性群体

匿名群体(街头游行群体)

实名群体(陪审团、议会等)

同质性群体

党派(政党、宗教派别等)

阶层(军界、宗教界、雇工阶层等)

阶级(中产阶级、农民阶级等)

所谓犯罪群体 

犯罪群体的一般特征在所有群体里都能看到:易受暗示性、轻信性、不稳定性、情感夸张性(无论爱恨)、某些高尚性等等。

刑事陪审团 

陪审团受情绪掌控,极少被证据打动。

投票群体 

候选人首先应当有气场,这是最重要的。

候选人还必须有能力使投票群体打心眼儿里接受自己。

投票者特别喜欢看到候选人讨好自己的虚荣和贪婪。

再次去梳理这本书的一些经典语录,了解到了群体的性格,以及群体的思想观念,再有就是群体的分类。

那么梳理完之后,就有种畅酣淋漓的感觉,了解到在群体活动中要保持清醒和理智;了解到了领导群体的领袖是如何操控群体。

从方法论的层面提取本书的精髓:抓住群众的关键,就是让他们在崇拜和服从中找到自己的幸福!

了解中国,认识群体,是读完这本书的收获

2019.1.27(25日晚写了一部分+27日早写的一部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