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阳花自行车后座的田野每天写1000字

【乡土】56麦垛

2018-11-17  本文已影响13人  名布

      在庄里往南出口的路边上堆了几个垛,垛和一间厕所休闲地立在人来人往的地方,这是村口的状态。人们逐渐习惯了村子这样的形态,而这习惯,都是渐渐由不适应转变过来的。

      我家临沟的场里和庄里其它家一样,堆着高高的麦垛,这一垛麦秸,是大半年甚至一年做饭生火的依靠。整个庄的众多场里,有的麦垛大,有的麦垛小。麦垛的大小体现在长度上,家里的地多,收的小麦在场里打了很多,麦秸就多,垛就大,往往垛大的能收几十袋小麦。麦垛小的,地里的麦要少,收的也自然少。

      庄里收小麦打过场,麦秸就要留下来堆垛了。人先用铁叉将麦秸堆在一边,待到小麦全部收完拉回家里之后,再花两个小时或小半天,将麦垛堆起来。堆垛的时候至少要两个人,一个人在下面将柴火用力挑上去,一个人在垛上一边调整各部分的麦秸,使整体均衡,一边将麦垛压实,不容易滑落倾斜。曾经庄里就有人在堆垛时,麦垛堆到一半,开始扭曲歪斜,只能重新再堆。麦秆本身平滑,被压扁的麦秸踩上就更容易打滑,自行车骑在上面就很容易摔倒,因此堆垛时就要特别小心,保证稳固。若是麦垛根基不好堆,还需要用一些泥浆糊起底座,固定起来,在经过人的努力挤压堆积之下,麦垛最后终于形成了。足足有一间房屋那么大的麦垛,里面藏着丰富的能量,以备将近一年的需求。

      如若到了家里烧饭而没有柴火的时候,人们就要去场里搓柴火,搓柴火又被称作拽柴火,大概是因为麦秸在堆垛的时候被压的紧紧的难以拉开,只能用力拽开。在打麦场没有因为被修县道而削去一角的时候,厂里处处都是麦垛,在皖北平原这一块地区,只要有一片场,场边就会有一座麦垛,不管是南北方向还是东西方向。     

      等到联合收割机开到庄里麦田的时候,因为小麦直接在田里就能收获,麦秸直接被撒在地里。人们在节省了很大力气去收小麦,就不再去地里拉回麦秸了,庄里的麦垛也就越来越少。如果是像往常一样没了柴火,每一家每一户都会十分的担心,但是自从煤气和天然气进入村子,每一家都会在用完了煤气之后买上一罐。是的,这样一来庄里的烟的确少了,但也少了其他有温度的东西。

      98年的大水将村里沿沟的每家每户都灌了遍,那个缺少柴火的庄里人,就带着板凳甚至是扎起木筏,到麦场里去搓去柴火,每一顿饭对麦秸的不离不弃,是院落中充满生活气息的保障。如今已经很难见到人在做饭之前挎起荆条编的筐去场里拽柴火,甚至跟庄里人聊不上几句,回到家里打开煤气就能做出一顿饭来。

      麦秸从联合收割机进入村子之后,开始被冷落。

      庄里的柴火除了夏天堆起的麦垛,总量较小的豆秸和玉米秸秆也是平时做饭烧火的柴火,只是两者都没有像麦垛那样垛大量多。麦秸容易燃烧,火力迅猛,大把的麦秸拥有蓬勃的激情,向青年的脾气,容易激动,又很快消散。豆秸不易燃烧,但如若引燃起来,火力厚实有力,时间长久,像中年人的成熟稳重又有成果。如果做清淡的小炒,一定只能用麦秸去燃烧,要是去煮米饭,一定要用豆秸,才能体会出其火力之厚。

      种水稻和玉米的缘故,庄里的豆秸数量总是极少,只有那燃烧的火蓬勃旺盛的麦秸,是长久的柴火。如今多种多样的柴火都进入了家中,麦秸见得少了,但是如果拽一筐干燥的麦秸放在厨房,那是比其他任何柴火都温暖的存在。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