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段革命史到一部红色经典
文/余光
1928年4月,中国共产党横泾农村支部成立,这是常熟境内第一批农村党团混合支部。1939年5月,新四军第6团在团长叶飞率领下,以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的名义,挺进苏南常熟等地区,从此,唐市、横泾成为苏常太抗日游击区的活动中心。9月,“江抗”部队西移。11月,以留在芦苇荡养伤的新四军伤病员为骨干,在这里成立江南抗日义勇军东路司令部(简称“新江抗”),夏光任司令员,杨浩庐为副司令员兼政治部主任。1941年4月,“新江抗”正式改编为新四军六师十八旅,师长谭震林,旅长江渭清。至解放战争时期,该部发展成为华东野战军的一支王牌劲旅,号称“百旅之杰”。在淮海战役战场上,当年在常熟阳澄湖畔养伤的36个伤病员之一、时任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司令员的刘飞指着刚从战场上下来的一支部队,对前来采访的新华社华东一支社记者崔左夫说,这支队伍就是由当年留在常熟阳澄湖畔芦苇荡里战斗的“江抗”部队伤病员发展起来的,他们的传奇经历,值得新闻工作者关注,并嘱咐崔左夫等人以后写一写这支部队。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7年夏天,崔左夫牢记刘飞当年的嘱托,来到常熟阳澄湖地区深入采访两个月,写出了纪实文学作品《血染着的姓名》。同年,刘飞将军撰写了回忆录《火种》,后把有关章节取名《阳澄湖畔》在《萌芽》《雨花》等杂志发表。1958年,上海沪剧团副团长兼党支部书记陈荣兰和该团编剧文牧,创作了沪剧《碧水红旗》,后剧名改为《芦荡火种》。1964年1月,沪剧《芦荡火种》进京演出。不久,北京京剧团将其改编为现代京剧《芦荡火种》。是年4月27日,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了京剧《芦荡火种》。随后,毛泽东主席也看了京剧《芦荡火种》,并提议将剧名改为《沙家浜》。1968年,现代京剧《沙家浜》被拍成电影在全国播放,沙家浜从此家喻户晓,名扬天下。
从一段革命史到一部红色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