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簡之間
常為文以繁體字,每有弗識者勸誡改用簡體字,更有反感者,見之即噴曰:“臺蛙。”喜怒隨人。然怒之餘若可聽吾一兩語,便知吾以繁體字為文之緣由矣。
好用簡體字者,其理由莫過於使用者衆。此點吾亦知之。然某云:“文字簡化乃過程,古來就有,何古人可以簡,今人不得簡耶?”文字簡化的確古而有之,然終以六書為造字依據,不作他途。偶有不以六書依據,皆作異體字看待。六書者,一曰指示,二曰象形,三曰會意,四曰形聲,五曰轉註,六曰假借。六書中,以前四種較為常見。假借亦不少,然亦有云假借者,實乃用字法,非造字法。吾以為假借亦乃造字法。譬如中國地大,方言眾多,偶有方言無準確文字表述,借用一音同之字替代,久之約定俗成,此乃為假借。所謂用字法之假借,應視為本有其字可用,然錯用別字替代。古人多憑記憶,偶錯記一二字,實不足為奇,後謄抄有誤,刻版有誤,均記作假借。然此假借與彼假借實不同。專註之情況應最少,因專註之字相對而出,其意相同者大半,為微小區別,字形相近,然字音相異。《說文》中所舉例為“考老”。二字均為老意,然“考”確指僊逝,“老”則尚在人間。此處不再多言。今之簡體字,多未以六書造字之法造字,祇一味求簡。如“汉”一字,《康熙字典》及稍後之《中華大字典》均無此字,既無此字,當不屬假借。又無相對之字,當不屬轉註。不屬指示,不屬象形,亦不屬會意,唯近似形聲。然“又”字何時有“漢”之音?真不知當屬何書者也?此等不合六書之字,能言乃漢字耶?若能,則古有之契丹文、西夏文,今之韓文、日文無不是漢字矣。
此時國力強盛,當思如何統一兩岸。所謂“統一”,其中必含“書同文”者。既簡體字多有不合六書者,所同之文,當不以之為正。何之為正?不待呼之已出矣。此一來,兩岸三地均以同文交流,不令臺灣、香港、澳門輕我文化無根。
恢復繁體字方可正其源,然因簡體字用者衆,亦不宜一刀切棄之不用。應兩種字體並行使用,簡體字當作繁體字之異體字存在,以時間淘洗乾淨方合適。
君意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