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百年中国》解说词-06
第六集
山重水復
袁世凯
1911年赋闲在家的袁世凯,专门请来天津照相馆的摄影师拍摄了这幅照片,送到上海东方杂志上发表,照片似乎向世人传达了这样一种信息:袁世凯已从此隐居,退出政坛。袁世凯选择了紧邻京汉铁路的环上村建造了占地二百亩的巨大宅院,这里昼夜都能听到火车的汽笛,他时刻关注着京汉线传来的消息。1882年,年仅二十三岁的袁世凯随军出使朝鲜。甲午战争后,他回国接管了天津小站的新军,亲手训练出了中国第一支近代化的新式陆军。戊戌变法时,袁世凯成为左右局势的关键人物。清末十年,袁世凯是继李鸿章之后, 慈禧太后最为倚重的大臣。在慈禧死后,袁世凯被罢官,退归故里。1911年, 武昌起义爆发的时候正值袁世凯52岁寿辰。消息传来,他似乎预感到了什么。三天后,清廷重新起用他的诏书,送到了养寿园。袁世凯成了万人瞩目的焦点,垂死的王朝和新生的共和国都把未来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隆裕太后任命袁世凯为全权总理大臣,并不惜让皇帝的生父摄政王载沣交出权力,而革命党人也向袁示意,如果他赞成共和,大总统的位置非他莫属,袁世凯选择了共和。 清廷退位后, 孙中山履行承诺,向议会辞职。但他坚持袁世凯必须南下就职。1912年2月18日,迎接袁世凯南下的使团来到北京,袁世凯对他们热情款待,但不久,由于嫡系部队在北京哗变。袁世凯以北方不稳为由,拒绝南下。革命党人再次妥协。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职。这年的8月,北京准备了隆重的欢迎仪式。辞去总统四个月的孙中山 ,接受袁世凯的邀请,到北京商讨国事。24日下午孙中山一行抵达北京站,袁世凯用自己的朱漆金轮马车,将孙中山接到外交部街迎宾楼。孙中山和袁世凯就国事先后会谈达十三次之多。两位风云人物的高峰会谈,举国关注。 孙中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总统非袁公莫属」。此后孙中山欣然接受袁世凯的委任,专心筹划全国铁路建设。这一时期,人们注意到孙中山正在实现他辞职演说中「舍去政治,专心实业」的理想。在孙中山的一再催促下,曾对袁世凯抱有怀疑态度的黄兴 ,也赶到北京,与袁世凯会面后, 黄兴称赞袁世凯是「今日第一人物」。此后,他履行了对袁世凯的诺言,解散了南方的几十万军队。 孙中山 、 黄兴两位中华民国的开国元勋,没有想到,一年之后,他们不得不再次拿起武器。
民主的挫折
1913年元旦,是民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公历节日,北京洋溢着清新欢乐的气氛。袁世凯在官邸用西方酒会的形式宴请各国大使。这年2月,隆裕太后病逝, 袁世凯为这位末代的皇太后举行了隆重的葬礼,显示出对待退位王朝的宽厚。与此同时, 孙中山请示袁世凯后,赴日本考察铁路及工商业状况。他没有料到,一个月后,国内一件突发事件打断了他的行程。3月20日晚10时45分,上海北火车站的检票口突然传出三声枪响, 国民党领袖宋教仁中弹倒下。两个月前,宋教仁从长沙出发,开始了竞选宣传活动,和孙中山 、 黄兴等国民党领袖不同的是,年仅三十一岁的宋教仁显示出更倔强的政治进取精神。在他看来,革命虽然成功,但政治革命的目的并没有达到,他在南方四处演讲,号召国民党人组建责任内阁,限制总统的权力。两个月后, 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胜,深感忧虑的袁世凯促使宋教仁返回北京,共商国事。宋教仁遇刺是刚满十五个月的中华民国最触目惊心的事件,使风雨欲来的局势,迅速恶化。在垂危之际,宋教仁仍然对袁世凯心存希望,他请黄兴代笔:「希望大总统竭力保障民权。」两天后宋教仁不治身亡,在黄兴的提议下拍摄了这张裸露伤口的遗照,以纪念这个悲怆的历史性事件。宋案的直接指示人应夔承,凶手武士英在案发第三天就被抓获。从搜获的多份密件中人们发现, 袁世凯的政府总理赵秉钧与案件有直接牵连。
在后来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这三人都相继暴死,使案件变得更加扑朔迷离。上海的国民党人把宋案的证据通电全国,舆论矛头指向袁世凯 。宋教仁一案成为民国初年最著名的政治谋杀案。孙中山迅速从日本回到上海,商量宋案的解决办法。当国民党内部正在争论是否武力反袁的时候, 袁世凯的北洋军已经提前集结完毕。7月13日李烈钧按照孙中山的指令在九江誓师讨袁。二次革命爆发,一些省份纷纷响应,一时间反袁的声势,愈演愈烈。二次革命是民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南北战争,由于仓猝起义,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起义军很快被装备精良的北洋军所剿灭。民国的开国元勋,成了被通缉的罪犯,与清政府悬赏的五千元告示相比, 黄兴的悬赏金额增加到十万元。革命领袖不得不再次流亡海外。这年10月10日,中华民国两周年国庆。袁世凯宣誓就任正式大总统。让人回味的是,就职地点选在紫禁城太和殿,仪式与当年皇帝的登基,几乎一模一样。
二十一条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遇刺身亡。第一次世界大战由此引发。以德、奥同盟国的一方向俄、英、法协约国开战,欧洲大陆陷入战火之中。中国政府外交部宣布局外中立,要求交战各国不要在中国领土与租界地交战。对于平静的中国来说,战争似乎还是很遥远的事情。就在这个时候,德国租界青岛已经笼罩在战争的阴影之中。八月一日,青岛宣布戒严,德国守军警惕地注视着胶州湾 ,他们特别担心日本军队的进攻。 8月27日,笼罩在浓雾中的胶州湾 ,突然出现了日本军舰。9月1日,日本陆军在山东半岛登陆,在中国的领土上与德军开战。 11月7日,被围困两个月的青岛德军,向日军投降。进入德军总督府的日军,发现了一份机密文件,从中获悉袁世凯正在准备改称帝制。两个月后,日本政府的五大项共《二十一条》要求送到了袁世凯面前。依照这些要求,日本不仅要把山东和东北变为它的殖民地,还要把整个中国变成它的保护国。正在紧张筹备帝制的袁世凯看后大为震惊,连夜召开会议,讨论对策。天津历史博物馆至今保留着袁世凯在《二十一条》上的亲笔批示。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当时进退维艰的窘迫。不得已, 袁世凯将条约的部分内容向报界透露,希望英、美等国出面干预,然而民众的强烈反应超出袁世凯的想像。在日本留学的李大钊撰文,呼吁抵制《二十一条》,各省商会纷纷通电,要求拒绝日本的无理要求。 5月7日,日军在山东增兵三万,威胁中方在48小时内完全允诺《二十一条》,与此同时,驻日公使陆宗舆向袁世凯报告说,日本政府暗示:如果接受《二十一条》,将支持他改称帝制。5月9日,是日本最后通牒的期限, 袁世凯没有等到预期的外援,以「国力未充,难以兵戎相见」为由,答应了日本的大部分要求。消息传出,举国震怒。签约当天,湖南学生彭超留下血书,愤然投江自杀。北京二十万人到中央公园集会,捐款一百万元救国基金。天津南开学校的学生,十七岁的周恩来 ,在上街演讲,号召人们振兴经济,誓雪国耻。全国教育联合会决定,各校以每年5月9日为国耻纪念日。丰饶的山东半岛在被德国侵占七年之后,又沦为日本奴役的对象,成了后来中国一系列矛盾的焦点。
洪宪帝制
1914年,当胶州湾笼罩在战火之中的时候,东海之滨的南通城却是一片和平景象。大生集团的纺织机日夜轰鸣,产品供不应求。第一次世界大战迫使欧美各国减少了产品出口,为中国的工厂主们提供了发展机遇。几年间,在农商部注册的公司,数量大增。大生纱厂的老板张謇 ,在北京担任农商总长。在此期间北京政府模仿西方的法律制度,连续发布了多项法令,内容涉及许多领域,在这些以袁大总统名义颁布的众多法令中,「尊孔令」显得与其他新式法令极不相称。 1914年9月28日,北京、孔庙出现了庞大的祭祀队伍,轻易不出宫门的袁世凯亲自主持了隆重的祭孔典礼。他自始至终之中不知疲倦,跪拜从容。三个月后, 袁世凯又穿上同一套衣冠,出现在北京天坛 。身为民国大总统的他,顶礼膜拜,甚至超过了清朝皇帝祭天时的虔诚。此后, 袁世凯就再也没有离开过高墙大院的中南海。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 袁世凯逐一解散了国民党和国会。1915年元旦出台的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不仅可以终身连任,而且有权指定自己的继承人。此时,任司法总长的梁启超开始预感到复辟帝制,只是时间问题了。这位当年的立宪派领袖,早已成为共和政体的拥护者,他辞去在袁世凯政府中的职位,移居天津。随后,他致书袁世凯 ,恳请他悬崖勒马,没想到这封信险些让他遭受杀身之祸。四处躲避袁世凯追杀的梁启超,住进天津日租界。8月初,他读到一篇鼓吹在中国君主立宪的文章,作者是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 袁世凯的宪法顾问古德诺。一直暗中鼓吹帝制的杨度等人,在北京组织筹安会,讨论改变国体问题,公开进行复辟帝制的活动。 8月20日,梁启超在这里写下了《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公开发表在自己主办的《大中华》杂志上。文章气势磅礴,力斥复辟。京津各报纷纷转载,传颂一时。事先听到风声的袁世凯曾派人送去二十万元,请梁启超不要发表这篇文章,遭到梁启超的断然拒绝。 袁世凯改称帝制的传言使紫禁城前清遗老们惶恐不安。他们商量一旦袁大总统称帝,便主动让出故宫,迁往颐和园。1915年12月12日, 袁世凯通电全国,正式宣布接受帝位。推翻帝制,实现共和四年后,中国又迎来了一位新皇帝。
护国战争
中国在既有总统又有皇帝的怪异中,迎来了1916年。这一年是中国的龙年, 袁世凯选择在这一年的第一天正式登基,年号洪宪。新年号中的「洪」字,后来被人一拆为二讽刺为:「半是前清,半共和。」这一天,京城的百姓并没有看到皇帝的登基大典,街头巷议议论更多的是刚刚开通的环城铁路。同一天,昆明景像激动人心,这里成为武装讨袁的策源地,大街小巷悬挂中华民国的五色旗,军民结队游行,庆祝护国军政府成立。策划这次起义的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将军蔡锷。 蔡锷曾经是袁世凯的支持者,1914年他放弃云南的兵权到北京,协助袁世凯处理军务,希望实现军事改革,然而袁世凯紧锣密鼓的称帝计画使蔡锷如梦方醒,他俏俏来到了天津与反对称帝的老师梁启超商议,决定武装反袁。蔡锷突然在北京消失,摆脱了袁世凯的监视,绕道越南,秘密回到昆明。12月25日,云南宣布独立。蔡锷率领护国军北上讨伐袁世凯 ,被称为「拥护共和的伟大圣战」正式拉开序幕。棉花坡是入川的必经之路,1916年3月,护国军在这里受阻。第三支队长朱德率部增援,这次战役使他成为滇军名将。二十四年后, 朱德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的总司令。不久,贵州、广西、广东先后宣布独立,反袁声势迅速壮大。袁世凯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国际支持,但是英国公使朱而典带来的消息却是:各国都不赞成帝制。无奈之下, 袁世凯下令,全国各机关对外仍称民国,对内才叫洪宪,一时出现纪年混乱,帝国与民国并存的荒唐景象。袁世凯最恐惧的一幕出现了,坐镇南京的冯国璋等五名北洋大将,联名请求他取消帝制,以安人心。北洋嫡系的背叛使袁世凯称帝的梦想彻底破灭了。 袁世凯的家中陷入慌乱。这位少年是袁世凯最庞爱的长孙,他还清楚地记得当年他祖父进退两难的情景。大势已去的袁世凯宣布取消帝制,持续了八十三天的皇帝梦宣告破灭。扩军和筹办帝制,使中国、交通两大银行难以为继。 5月13日,两大银行停止兑换现金,一时间挤兑风潮骤起,人们失去了对政府的最后一次幻想。
乱世之始
这座中西合璧的墓地,可以和皇家陵园相媲美,他的主人就是曾作过八十三天皇帝的袁世凯 。 1916年6月6日, 袁世凯忧焚而死。南方的反袁实势力最终与北京政府达成和平谅解,虽然反袁的人们要追究袁世凯背叛共和的罪责,但北洋政府却以国葬之礼厚葬了自己的主人。袁世凯死去的第二天,人们打开藏在中南海密室里的《嘉禾金简》。在袁世凯亲笔写下的继承人名单上,副总统黎元洪成为总统的第一人选。袁世凯死后,他的北洋军仍然是中国最强大的武装。这支军队是从天津郊外的小站起步的。这些沿用至今的地名,还残留着当年练兵的痕迹。当时小站官兵拿着最新式的武器操练着德国式兵操。二十年以后,这支军队牢牢控制中国北方并扩展到长江流域。龙旗下的这些年青军官,民国时期先后出了两个总统、三个总理、十个陆军总长。 袁世凯死后,他们联合起来,组成了督军团,控制了北方的政局。这年深秋, 黄兴在上海去世,终年三十七岁。一周后,年仅三十四岁的蔡谔病逝。共和栋梁,英年早逝。国人痛惜之余,也为国家的命运深感担忧。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进入第四个年头,更多的国家卷进了战争,德国潜艇袭击所有路过的商船导致美国向德国宣战。美国政府劝说中国政府也采取同样的行动,条件是:可以暂时停止交付庚子赔款。中国终于被卷进了战争的漩涡,主张参战的国务总理段祺瑞与力主继续中立的大总统黎元洪矛盾激化。黎元洪请求安徽督军张勋前来调停。6月9日,四千多名拖着辫子的士兵进入北京。这位被称为「辫师」的张勋,终于等到了效忠清廷的机会。7月1日凌晨,十二岁的溥仪出现在养心殿上,召见百官,发布复辟通告。宣布共和国已经解体,遗老遗少们粉墨登场。北京彷彿又回到了大清帝國的年代。北京仿佛又回到了大清帝国的年代。這是一年之內,北京出現的第二次帝制。这是一年之内,北京出现的第二次帝制。 段祺瑞在天津誓师讨命,炮声一响,辫军就挂出白旗投降,这场复辟闹剧,就这样草草收场。段祺瑞再次出任总理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对德宣战,但拒绝恢复国会和临时约法,为此他从日本取得大量借款,用于扩充军队。 1917年7月,一千六百多名华工开赴法国,帮助盟国作战,而段祺瑞的士兵,并没有投入遥远的欧洲战场,而是开赴湖南。从此,中国陷入连绵十几年的内战之中。
百年奇观
动荡的局势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也成就了更为传奇的人生。在一个色彩过于明艳的时代,任何奇迹都可能发生。1917年12月30日,27岁的留美博士胡适谨守母命,与自幼定亲的江冬秀完婚。鼓吹女性解放,提倡男女自由恋爱的人,竟然就是包办婚姻的遵从者。笔挺的西服罩着传统的马褂,但这一切,都没有妨碍胡适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和领袖。他,创办了中国最早的话剧社,他,登台扮演茶花女,传神的惊鸿一瞥,倾倒了全场的观众。十里洋场的风花雪月,一掷千金的豪爽潇洒,下笔万言的盖世才华,转眼间,身披粗布袈裟,苦心修行,竟成一代高僧。 1918年8月19日一代才子李叔同遁入空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