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也许你也会成为一名母亲
这是1年半前的旧文,是写给女儿的家书系列;写这个系列,一方面是因为在养育的过程中我也有很多对自己童年的好奇,我妈说我怎么记得啊;是啊,作为同样记忆力差的妈妈,但愿意书写的妈妈,我想记录一些自我成长的感受,分享给我的孩子。
里面举例的关于张靓颖的那一段好像这几天又变成热点。别人的生活我们很难知道全部,还是自洽自己生活吧。
前天在桂林有个出租车司机说,19岁在外工作的女儿明明和家里距离不过2小时,一年也回不来几次,回来就走。这里也许有青春期的叛逆,也许有对原生家庭的不满与挣扎。而我,也是在成为母亲之后,更加到原生家庭的东西其实深深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有一位心理学家说过(大意):其实坐在你对面的人,就代表了他整个家庭。是的,一个人的谈吐、修养、脾气、性格,都在与原生家庭相处的时光里打磨出来了。
这几天,张靓颖被自己亲妈的公开信害惨了,指责未婚夫转移资产,道德败坏;打着为了女儿好的名义,却让女儿种种尴尬。我非常赞同一句评论“母爱如性欲,没有什么了不起,是人类的本能,学会如何去爱,爱得成熟、节制和高明,才是孩子幸福的阶梯。”
如何去爱?我的答案是:学习,学习去照顾孩子,绝不只是吃喝拉撒睡,更多是情绪。
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在最初当妈妈的时候手忙脚乱的,觉得没奶也要哭、涨奶也要哭、孩子哭也要跟着哭,完全无法淡定下来,根本不知道如何成为一个妈妈。随着相处的增多,悉心的观察以及外界的支撑(老人的、月嫂的、书籍的和网络的等等),让我们获取知识和经验,逐渐淡定起来。与其说学习如何去爱,不如说一起成长。在育儿的过程,反思和帮助自己更好的成为自己。
我最近在喜马拉雅购买了张怡筠的亲子情商课。知道这位老师很久了,微博关注和情感节目,但却并没有走心。因为那时候的我,单身,没有孩子。最近因为喜欢的女主持人张泉灵(现在是投资人)推荐,去听后,我觉得很赞。我们的教育体系,大多时候是关于分数的,很少提及情商。但我始终认为情商是一件太重要的事情,可以帮助自己与这个世界和解,和周遭和解。尽管我已经是那个周围人看来比较淡定的妈妈,也还是受益于这次听课,对于理解孩子的情绪,以及自己如何应对,都更多耐心。
怎么爱的节制? 是体恤他人感受的克制。
初为人母,大多数一开始都会恨不得全天下都来看我家的娃,时不时在社交媒体晒娃。我也经历过这样的阶段,但在你1岁后抽身。我不想成为一个眼中只有孩子的人,这样的妈妈,对孩子也很沉重。能够不在社交媒体整天说自己家孩子的那点小事,也算一种克制。我最近对孩子超过1岁还不停晒娃的妈妈,选择不看或少看她的朋友圈,因为每个人时间有限和稀缺。
刚入园的时候,家长群总是有很紧张的家长,着急孩子的表现,着急下课要去接,着急让老师特殊照顾。我虽然不喜欢幼儿园都要面试,但是换位想想,自己做老师,也喜欢能够独立吃饭,情绪稳定的孩子,毕竟要面对30个孩子。所以,索要特殊照顾,不如早早就培养他本该在那个年纪可以拥有的能力。不溺爱,是一种克制。
去给你开家长会,我觉得好吵啊,多数家长都在不停的重复的跟孩子说,你要去洗手了,你要怎样怎样了,你应该怎样怎样了。整个幼儿园教室处于噪音中。这时候的我,在你身后,看着你跟着老师一起游戏、专注的分组练习,我挺欣慰的,对我来说这才是家长会的意义,了解小朋友的日常园区生活,感受老师的教学。同样的事情很多,国庆假期带你去读书馆,亲子室很多书,可是也真的很吵,你想听故事,我必须很大声才行,我们拥有全世界很多优秀的绘本,但还不能拥有良好阅读的环境。也想到去年在台湾博物馆,整个馆内都很安静,放声说话的基本都是大陆游客,每一层都有工作人员拿着指示牌告诉大家保持安静。公众场所保持安静,这件小事,先从我们自己做起吧。
从桂林回来,火车上坐在你对面的叔叔问:你们家小孩不看手机么?我家和你的一样大,整天抢我的手机。是的,我一般旅途会带一个玩具包,有拼图、图书、积木、画笔和纸张,还有小剪刀。这些东西足够分段玩一阵了。其实很多家长怪孩子不听话,没有自制力,大多都是父母偷懒,觉得甩一个IPAD就可以了。
等你在长大一点,爱是克制,我想就变成不去偷看你的日记、不太过于干涉你的交友、不牵绊你愿意去飞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