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山夏牧场》:生活那么苦,却又那么美
读到这个系列的第二本,开始喜欢上作者了。
第一部记叙的都是作者眼里的辛苦和心里对辛苦的忍耐,第二部则是作者眼里的美景和心里对生活的感悟了。
第一部读来就像在旁观一家人辛苦生活的实况,令人望而生畏,时不时的心生同情,发出“真是辛苦啊”的感叹。第二部则会让人时不时的觉得大家的生活有时候还是挺有趣的,偶尔会心向往之,觉得在那样美的环境里也挺悠闲的啊,也许自己也可以那样生活的。
第一本更多的感受就是作者手忙脚乱的生活在扎克拜妈妈一家中,很多时候都在同情身边的动物而又爱莫能助。第二部作者显然自如多了,有固定每天需要做的事情,甚至是不可替代的,比如修补衣服,忙碌之余可以欣赏身边的风景了,所以更多的看到美妙的景色描写,更多对吃的东西的感受开始出现了,馕啊牛奶啊茶啊……作者都品出了这些原本认为难以下咽的东西的美味之处。
读第一本的时候心里多是震撼和敬佩游牧生活的艰辛,因为太辛苦而只能产生一种置身事外远观的疏离感。但是读到这第二本时,就开始喜欢上作者的文字了。冷静客观,有时候也会有一些不由自主的调皮和自我调侃,特别是景色描写太有带入感了,不时的觉得仿佛我也和大家一起生活在牧场里一样。
作者的文字不是那种华丽的栩栩如生,也不是为了营造身临其境的感觉而过于渲染,而只是像纪录片一样一帧一帧的展示那个她们生活的场景,有一种平静生活的力量。许多拟人化的场景描写,却从来不觉得矫情或者过于堆砌,只会觉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环境里一切事物都和人达到了共情。
最打动人的是,作者并不是怀着旅游或者偶尔体验的心情,而是认真生活的态度在客观描绘这些看起很艰苦的情景,却依然让人读出了浪漫的感觉。如果是偶尔的体验,艰苦的事情因为新奇可能很容易让人生出浪漫的情愫,但是日复一日的艰苦生活依然让作者用看起客观的叙述营造出了浪漫的感觉,着实不易。
而且在作者这里一切描写都和我们平时看到的形容不太一样,“林子里安静的像是空气里充满了耳朵”,“山里的那种冷,根本就像被巨大的铁锤一锤一锤锻打过似的坚硬,冥顽不化”,“睡意就像满满一盆水当头泼了下来,浑身透湿”,“浓重的食物香气硬邦邦地顶满了毡房”,书中遍布这样直抵内心的描述。
“每一天,一过了中午,连时间也恍恍惚惚地迟钝下来了,连时间也同我们一起躺倒进入睡眠之中。一过了中午,时间哗地大大敞开,时间内部的精确刻度拉伸、变形。时间不清晰了,我们的意识也不清晰了。我们倒在花毡上,梦见紧贴着脸庞的那朵绣花,梦见很久之前它是怎样在一双手的抚摸下,一针一线缓慢绽放……在梦中随着那针脚无边无际走了很远很远。
睡啊睡啊,甚至感觉睡了很多很多年。但终于醒来时,看到毡房里的八个大星星的位置较之睡前只偏移了一点点。于是困意的潮水又漫过头顶,翻个身继续睡。
每一天的下午时光都容纳了一场漫长的睡眠,因此每一天的下午时光都如洪水泛滥,四面漫延。”
这是全书我最喜欢的一段描写,这一大段的描写太传神了,特别像小时候漫长的午后时光。总是感觉时间那么慢啊,太阳还是一动不动啊,妈妈午睡还没醒啊,自己怎么也睡不着啊,太阳那么大那么亮还是不能出去玩儿啊,时间怎么静止了一样,还要多久才长大啊……总是在漫漫的夏日午后翻来覆去想东想西的很久睡不着,终于睡着了又摇都摇不醒……
只是长大后再也没有这样的时光了……
到了这一本,作者对周围的动物的同情慢慢“浅尝辄止”了,但是对人的生活有了更多理解,人和动物都顺应自然规律的活着,努力活着,但又不过分苛求生存。
冬牧场里是扎克拜妈妈一家人的生活,这里已经是有邻居有社交有对比的生活了,包括有还不适应游牧的新妈妈,数次“叛逃”进城生活的苏乎拉......大家还是走向了深山夏牧场,继续着世代的游牧生活......
生活无疑是艰苦的,可是到了丰腴的夏牧场,一切都美好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