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书评国学经典读书

诗经颂歌之九罭

2022-04-23  本文已影响0人  杏花疏影1

九罭之鱼,鳟鲂。我觏之子,衮衣绣裳。鸿飞遵渚,公归无所,於女信处。鸿飞遵陆,公归不复,於女信宿。是以有衮衣兮,无以我公归兮,无使我心悲兮!《九罭》

急忙拿着细眼渔网去捕捞,捕到美味的鳟鱼鲂鱼。路上遇见尊贵的官老爷,他穿的锦绣礼服真美妙。大雁沿着河岸高高飞翔,尊贵的老爷回去没处住,我想留您在这里宿两夜。大雁沿着河岸高高飞翔,尊贵的老爷去了不回还,我想留您在此住两晚。我想把您的礼服留藏啊,我尊贵的老爷别走啊,不要让我独自悲愁啊!

这是一首深情的挽留诗,表达了诗人对周公的爱戴的尊敬。全诗三章,运用象征指代的手法,以“九罭”指代周密的安排布置,以“鳟鲂”来指代客人的身份地位。相衬之下,主人地位卑微,客人身份尊贵。后面以“衮衣绣裳”指代客人,地位比“黻衣绣裳”更高。正因为其尊贵无比,所以仅用服饰指代,于是层层推进的叙述方式,使这首诗才取得了较强的抒情效果。

首章诗人开篇说“九罭之鱼,鳟鲂。”九罭:一种带有囊袋以捕捞小鱼的网,网眼较小。九,虚数,表示网眼很多。诗人说我用细网眼的渔网去捕小鱼小虾,没有想到捕到了鳟鱼、鲂鱼,诗人是想告诉我们,自己平时是只好一些小人物打交道,却没有想到自己的寒舍迎接到了一位尊贵的客人。那么这位客人有多么尊贵呢?诗人继续说“我觏之子,衮衣绣裳”,觏:遇见。子:古代对有身份品德高尚的人的尊称。衮衣:古时礼服,是指绣着龙纹的上衣,一般为周代君主或高级官员所穿。如太子、三公之类。他们的衣服上只有一条降龙或盘龙。“衮衣”中国古代的大多制度礼仪就是从周代开始的,能着“衮衣”的人只有帝王三公。最早是《尚书·虞书》中关于舜命禹制作章服的传说, “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后世帝王所穿的衮衣出于此说,这是以“衣绘而裳绣”的手法、绘画与刺绣并用。周制,前六章绘于衣,后六章绣于裳,皂衣绛裳,衣裳相连,形制似裘。由此可见诗人的身份地位比较低,遇到高级官员来访,诗人说自己今天有幸遇见了一位穿着衮服的高级官员。这是一个托物起兴的手法,它与下文的情节没有直接关系,但直接地表达出诗歌的情感基调,有偶然的幸运。

二章和第三章,生活气息特别的浓郁,基本上内容相同,“鸿飞遵渚,公归无所,於女信处。鸿雁在沙洲水边留宿,第二天就会飞走了,它是不会在原地住两夜的。诗人巧妙的运用这个自然现象,来比喻那位因公出差到此的大官:您来此地住一晚,明天就要走了。难得一聚,不必匆匆而别。而后一句“於女信处”、“於女信宿”,意思是说:请您再住一晚吧!挽留的诚意与巧妙的比喻结合,把主人的殷勤诚恳全表现出来了,可谓情之真,意之切。

“是以有衮衣兮,无以我公归兮”两句,是说我想把您的礼服留藏啊,我尊贵的老爷别走啊,在当时下层官员、百姓挽留高级官员的方式就是把高级官员的礼服留下来,表达诚恳的挽留。这种风习,演变到后代变成“留靴”:硬把离任官员的靴子留下,表示实在不愿让他离去。当然,一旦成习俗,真情实意便成为一种形式了。而诗人最后一句“无使我心悲兮!”正面点出全诗感情核心:因高级官员终会离去诗人心中甚是悲伤。古人与今人虽说生活方式与生活水平有很大的改变,但交际与待人接物的方式根本没有什么变化,即便是现在,有客临门,我们依旧是这样的语词这样的态度这样的气氛,至此,感情的积累到了坦率暴露的结局,是什么样的人让官员百姓如此拥戴呢?虽然现在我们无法考证,但从语言文字上可以看出,是一位身居高位德高望重的人,而这首诗无疑是主人宴会上所唱的歌。回顾上文的言行,更感主人挽留客人的心情诚恳情感真实,并非虚饰之词。此诗结构安排的层层推进,按时序的叙述,使这首诗取得较强烈的抒情效果。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