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hiny」响应式编程(四)执行时间控制与观察器
我们通过前面的文章已经对响应式编程的基本思路有所熟悉,这里我们将讨论更加高级的技术,它可以让我们更加合理地使用响应表达式。
为了更好地探索技术的基本思路,这里先对之前创建的模拟 Shiny 应用进行简化。我们将使用只有一个参数的分布,并让分布的样本数 n
保持一致。另外,我们也将移除图形控制。这样,我们用下面代码生成一个更小的 UI 和后端。
library(shiny)
library(ggplot2)
## 绘图函数
histogram <- function(x1, x2, binwidth = 0.1, xlim = c(-3, 3)) {
df <- data.frame(
x = c(x1, x2),
g = c(rep("x1", length(x1)), rep("x2", length(x2)))
)
ggplot(df, aes(x, fill = g)) +
geom_histogram(binwidth = binwidth) +
coord_cartesian(xlim = xlim)
}
## 用户界面
ui <- fluidPage(
fluidRow(
column(3,
numericInput("lambda1", label = "lambda1", value = 3),
numericInput("lambda2", label = "lambda2", value = 3),
numericInput("n", label = "n", value = 1e4, min = 0)
),
column(9, plotOutput("hist"))
)
)
## 后端
server <- function(input, output, session) {
x1 <- reactive(rpois(input$n, input$lambda1))
x2 <- reactive(rpois(input$n, input$lambda2))
output$hist <- renderPlot({
histogram(x1(), x2(), binwidth = 1, xlim = c(0, 40))
})
}
shinyApp(ui, server)
生成的 Shiny 如下:
一个绘制两个泊松分布的简易 Shiny对应的响应图如下:
响应图定时失效
想象一下你想要让这个应用持续不断地生成模拟数据,以便于你可以看到一个动态模拟而不是一个静态地图。我们可以使用一个新的函数 reactiveTimer()
来增加更新的频率。
reactiveTimer()
是一个响应表达式,它有一个隐藏的输入:当前时间。该函数用于改变当前的更新定时。例如,下面代码使用了 500ms 作为更新间隔(2 次/秒)。这个速度已经足够的快,但也不至于让我们感到眩晕。
server <- function(input, output, session) {
timer <- reactiveTimer(500)
x1 <- reactive({
timer()
rpois(input$n, input$lambda1)
})
x2 <- reactive({
timer()
rpois(input$n, input$lambda2)
})
output$hist <- renderPlot({
histogram(x1(), x2(), binwidth = 1, xlim = c(0, 40))
})
}
shinyApp(ui, server)
它对应的响应图如下:
引入一个自动每半秒更新的输入依赖这里注意在计算 x1()
和 x2()
的响应表达式中使用 timer()
的方法:我们调用它,但不需要使用它的返回值。
点击时更新
在上面的场景中,思考一下如果代码本身的运行需要花费 1 秒钟会发生什么事情?由于我们每 0.5 秒自动更新数据的模拟,Shiny 会产生越来越多未能完成的工作,因此永远也无法处理完。相同的问题在你 Shiny 用户快速点击需要长时间运行的功能时也会出现。这些都可能会对 Shiny 造成很大的压力,而且当它处理这些挤压工作时,它无法对新的请求发出响应。最后,造成很差的用户体验。
这种问题出现时,我们一般会想要用户手动点击按钮来运行计算。这就是 actionButton()
的绝佳使用场景:
ui <- fluidPage(
fluidRow(
column(3,
numericInput("lambda1", label = "lambda1", value = 3),
numericInput("lambda2", label = "lambda2", value = 3),
numericInput("n", label = "n", value = 1e4, min = 0),
# 增加一个按钮
actionButton("simulate", "Simulate!")
),
column(9, plotOutput("hist"))
)
)
为了使用上面设置的按钮,我们需要学习一个新的工具。想要知道为什么,我们先使用和上面相同的方法创建 Shiny,直接使用 simulate
为响应表达式引入依赖。
server <- function(input, output, session) {
x1 <- reactive({
input$simulate
rpois(input$n, input$lambda1)
})
x2 <- reactive({
input$simulate
rpois(input$n, input$lambda2)
})
output$hist <- renderPlot({
histogram(x1(), x2(), binwidth = 1, xlim = c(0, 40))
})
}
shinyApp(ui, server)
该代码生成了一个带按钮的 Shiny。
带按钮的应用它对应的响应图如下:
引入按钮的响应图这个 Shiny 初看实现了我们的目标,点击按钮就可以重新生成模拟数据。然而,当其他输入变化时,结果也马上变化了!响应图也显示了这一点。我们仅仅是引入了新的依赖,而我们实际想要做的是取代之前的依赖。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工具:它可以使用输入控件但不施加响应依赖。
eventReactive()
正是我们需要的,它有两个参数,第 1 个指定了运行的依赖,第二个指定执行的表达式。
让我们来改造下上面的 server
函数:
server <- function(input, output, session) {
x1 <- eventReactive(input$simulate, {
rpois(input$n, input$lambda1)
})
x2 <- eventReactive(input$simulate, {
rpois(input$n, input$lambda2)
})
output$hist <- renderPlot({
histogram(x1(), x2(), binwidth = 1, xlim = c(0, 40))
})
}
shinyApp(ui, server)
这样,x1
将依赖于 simulate
,而不依赖于 n
和 lambda1
,x2
同样如此。
新的响应图如下:
使用 eventReactive 的响应图灰色箭头显示了 x1
或 x2
需要更新时它的计算依赖,但灰色箭头源头指向的参数已经不再是它的更新依赖,它们被 simulate
替换了!
观察器 observer
目前为止,我们关注的都是在应用内部发生的事情。但有时候我们需要在应用的外部做一些工作,如保存文件到一个共享网盘、发送数据到一个 Web API、更新数据库或向控制台打印调试信息。这些动作都不会影响我们应用的外观,因此我们不能使用输出和 render
函数。相反,我们需要使用观察器 observer。
创建 observer 的方式有多种,这里我们看一下如何使用 observeEvent()
,它是初学者一个重要的调试工具。
observeEvent()
与 eventReactive()
非常相似。它有 2 个重要的参数:eventExpr
和 handleExpr()
。第 1 个参数是依赖的输入和表达式,第 2 个参数是要运行的代码。例如:下面对于 server()
的修改意味着每次 name
更新时,都会向控制台发送一条消息。
server <- function(input, output, session) {
text <- reactive(paste0("Hello ", input$name, "!"))
output$greeting <- renderText(text())
observeEvent(input$name, {
message("Greeting performed")
})
}
observeEvent()
和 eventReactive()
有两点重要的区别:
- 我们不能将
observeEvent()
的结果赋值给一个变量 - 我们不能从其他响应表达式中指向它
观察器和输出非常相关。我们可以认为输出有一个特殊的副作用:更新用户浏览器的 HTML。
为了强调这种紧密性,我们将使用响应图相同的方式绘制它。如下图所示:
此处结束我们的响应式编程之旅。接下来的文章将通过创建一个大型的数据分析 Shiny 进行实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