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0可证伪标准
书籍《对“伪心理学”说不》之可证伪标准分享
一个理论是否为真,就要检验这个理论的可证伪标准。
科学家要确认某个理论是不是不可检验的,采取的方法就是确保该理论是可证伪的,也就是说,理论是对应着自然世界的真实事件的。
科学理论的表述应该遵循这样的原则——从中得出的预测有可能被表明是错误的。
那么,什么是可证伪标准呢?
可证伪标准主张;
如果一项理论有用,它做出的预测应该是明确的。
明确的意思就是说,这项理论在告诉我们哪些事情会发生的同时,应该指出哪些事不会发生。如果不该发生的事发生了,那么,这项理论就是有问题的。
在科学理论中,有很多分类,比如在物理理论中,化学,生物理论中的新理论。人文和社会科学的新理论,用科学方法证明出来的理论,在被应用出来,需要很大一段时间。
很多理论的可证伪性都非常严谨,这就是科学。
心理学家从事基础研究的目的是描述、解释、预测和影响行为。
一项成功的理论并不是可以解释所有可能的结果,因为这样的理论本身就丧失了任何预测能力。
用敲门节奏理论来说明
不同的人以不同的节奏敲门
第一次,我开门之前,同事预测,这一个顾客是个女的。
然而我看到确实是女的。
但是我不惊叹,因为如果没有他的理论。也有他预测的不是男的就是女的,50%的正确几率。
第二次,我开门之前,同事预测,是个男性,而且不到22岁。
我开门,就是个男生,而且他这个男生刚从中学毕业。因为我所在的大学有相当数量的学生是大于22岁的。
我承认我有点被震撼了。
第三次,我的同事预测:女,30岁,1米67高,左手拿书和挎包,用右手敲的门。
我打开门后,事实完全证明了预测,对此我的反应截然不同了。
为什么,我的反应会不同呢?
因为答案与预测的具体性和精细度有关。精细度的变化和可证伪原则直接关联,预测越具体和精细,有可能证伪它的观测现象就越多。
好的理论做出的预测总是会显示自己是可证伪的。坏的理论不会以这种方式把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它们做出的预测是如此笼统,以至于总会被证明为正确的(例如,下一个来敲我门的人会是100岁以下),或者,这些预测会采用一种能免于被证伪的措辞方式(如1793年本杰明·拉什医生的对黄热病的做法,如果病人情况好转,就证明了放血疗法有效,如果病人死掉了,就被拉什解释为病人已经并入膏肓,无药可救。)
当一种理论被置于“不可被证伪”的保护下,那么可以说它已经不再是科学了。
如果一个理论不可证伪,并且与自然界的真实事件没有关联,那么它就是无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