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不受补原因何在?

2017-08-27  本文已影响0人  众修堂刘老

    经常会有一些来咨询的人跟我说,觉得自己身体差、气血不足,但又虚不受补,颇为苦恼。

    这个临床上还是多见,有些人吃了补药,不但对健康无益,反而感到不舒服,甚至病情加重,大部分人都习惯把这个称之为虚不受补。

    但是我觉得这个不是简单的体质问题,而是我们是否操作对的问题。我总结了一下,多为两种情况,一是没有补对,二可能是属于调理反应。

    我先讲是不是补错,这里面是存在一定问题的。

    首先,我们一定要知道,中医治疗法则之一是补虚泻实,就是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所谓的补药是补养人体气血阴阳之不足,有治疗有些病(特指虚症)的作用,它并不能包治百病。

    所以,补药也和其他药物一样,有它一定的效能和适应范围,有时会有某些副作用和禁忌症,如果用之不当,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其次,我们要辨别虚症的种类。

    是阴虚还是阳虚,是气虚还是血虚,分清大方向,还要辨别五脏中哪个虚,比如确定是阳虚,还要进一步确定是心阳虚还是肺阳虚。

    如果方向没搞对,就如林弼老师经常讲的:阴虚的人吃辣椒是火上浇油,阳虚的人吃辣椒是雪中送炭;阴虚的人吃苦瓜是久旱逢甘霖,阳虚的人吃苦瓜是雪上加霜。

    肺阳虚的人,却大补肝阳,可能会出现木火刑金,不只是出现肝火旺的病症,肺亦可能受损。所以,要补对方向和部位。

    第三,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五脏六腑,气血阴阳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经常会出现气虚兼阳虚,或者气血两亏,阴阳两虚等等错综复杂的情况。

    就要懂得分清标本、主次。要有轻重缓急之分,虚实夹杂的就要认真斟酌是先补虚还是先泻实。

    第四是,治病一定要顾护好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吃的药物也需要经常脾胃的消化吸收和输布。所以用药要注意不能伤到脾胃。

    益气时切忌壅滞,养血切忌滋腻,滋阴切忌苦寒,助阳切忌泄气等等。

    就好像现在很多人原本脾胃功能就很虚弱,但是经常大鱼大肉以为大补,还时不时阿胶、燕窝等乱进补脾胃更不堪重负。

    所以,如虚症又兼脾胃有病,宜先调脾胃,或调脾胃为主,兼顾它证,方能周全。

    第五,要精确掌握剂量,药量太轻,杯水车薪,自然治病效果不佳。但如果认为补药剂量越大越好,任意加大补药剂量,不但浪费药品,还会造成不良后果。

    所以,补虚不能操之过急,应注意药力和缓,用量从轻。

  但救急用大剂量的独参汤,那是特殊情况。

    第六,要认清病机,有守有变。

    要随时根据病情调整用药,不能认为只要是补药就一味补下去,这都是容易出问题的。

    上述所述就是考虑是否补错的问题,我再讲第二种情况,有时候我们认为的虚不受补症状的出现,有可能是属于正常的调理反应。

    最常见出现调理反应的有三种人,一种是阴阳两虚,即血虚之人;第二种是血瘀之人;第三种是某些营养素缺乏之人。

    先看第一种,阴阳两虚之人,我经常说这种人要微调,要不然多吃点热性的就上火,多吃点滋阴寒凉的又腹泻、腰痛等症状。

    但是有些血虚之人,因为久病久虚,心里着急,想尽快治好,药量加大,调理反应就自然比较重了。

    再看血瘀之人,在欲通未通之时,可能会出现疼痛加重,或者烦躁难以入眠等等。大破才能大立,但是大破一定要先承受痛苦,犹如黎明前的黑暗。

    第三种是体内某些营养素缺乏的。中医调理多以提高身体功能为主,但是功能一旦加强,体内物质的消耗必定也会增加,某些原本勉强够用的营养素可能这会就不够用了,就会出现缺乏的症状。

    就好像,有些人体内微量元素锌勉强够用的,一吃辣椒、姜等热性食物,就出现口腔溃疡。或者是有些人在调理的时候湿疹加重,也是因为缺乏上皮细胞所需要的矿物质或维生素所导致的,所以,中医调理身体时,最好配合补充营养素。

    当出现虚不受补现象时,我们要考虑我们是否补错,或者是调理身体必定要承受的调理反应。

  如果补错了,我们调整,如果是调理反应,那我们就要适当忍受,或者增加别的手段弥补。而不能一出现所谓虚不受补现象,就因噎废食,置之不顾,这也是不对的。

    因文字篇幅的原因,没有展开来讲,明天我会用微课堂的形式,在千聊上面再详细分析。

    (众修堂刘老分享第1031天)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