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年轻老师的困惑:如何“控制”我的课堂?

2021-10-20  本文已影响0人  汉中东辰初中部

文章来源:星教师

如果没有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恰如其分的“控制”,课堂表面上看似热闹,实质难免出现杂乱。反之,如果“控制”过头了,那课堂看起来很有纪律,但又可能宛若一潭死水了。因此,教师的“主导”尤为重要了。对此,教师应该如何去“导”,才能实现对课堂的有效“控制”呢?今天我们一起共读本文,思考和实践。

让学生遵守“游戏规则”,还是服从教师的“命令”

很多时候,所谓课堂上的“纪律”都是教师制定的,有些还是教师上课时临时想的,而且“纪律”的内容基本上是限定学生不能做什么,却极少指明学生可以做什么。只要学生妨碍了教师课堂教学的意愿,就会被“鉴定”为“违反纪律”了,甚至有些教师连这样的“纪律”都没有向学生说明,一切凭自己说了算。

这样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只能处于被动的从属位置,其课堂主人的意识与教学主体的地位无从体现。教师这样的“控制”如同社会上的“人治”,而非“法治”。

“人治”靠的是教师一厢情愿甚至是强制的“命令”,一旦教师不在,“命令”也就形同虚设难起效力了。而且这样的“命令”迟早会压抑学生,促使部分学生尤其是所谓的“问题生”出现对抗和叛逆行为,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都将导致师生关系的破裂。

如此一来,教师时常挂在嘴边口口声声强调的“课堂纪律”就会被学生理解成专门对付他们的一种“专制”的代名词了。

这么说,难道课堂就不用“纪律”了吗?

不,当然要“纪律”,但这种“纪律”应该是由师生一起商议,共同讨论出来的一些“规则”,来之于学生,用之于学生,这才谈得上有“群众基础”,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主动去接纳并乐意去执行和维护。


遵守“课堂规则”和展示“学生个性”是不矛盾的

看了上述的四点规则,或许有些教师会说,这样的条条框框会不会限制了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使课堂变得机械死板了呢?

对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理解的:学生的“个性”是否真正得到健康的发展和展示,在课堂上主要是看学生是否有表达的机会,是否能表达自己想表达的,是否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表达时间和空间。

一直以来,有些教师的课堂恰恰就是在上述的这些方面存在问题。他们要么是因为没有相应的“规则”作保障,使得课堂的“说”与“听”,以及所谓的“讨论”变得杂乱无序。如此的“个性发展”已变成自由散漫的一盘散沙,连教师自己也因此苦恼不已。

要么总是在学生说的“内容”上苛求,总想着学生的“说”能符合自己的喜好,凭自己的脾性来评定学生的童心童语,以致闭塞了学生的真实表达,甚至还会让学生因为害怕而没了表达的欲望。

如此的课堂,学生除了循规蹈矩或亦步亦趋或沉默寡言之外,还能有什么良好的“个性发展”呢?

因此,我们只有具备适当的“课堂规则”这个外在形式,才谈得上保障学生“思想个性”这个内在实质获得真正的发展,也只有这样的课堂才可能是扎实的鲜活的有效的课堂。

当学生从这些“规则”中逐渐体会到它给大家的“说”、“听”,乃至“思”带来益处时,学生就会愈加重视和维护这些“规则”。此时,即便教师不在,班集体也会自觉自动地运用这些“规则”来评判个别同学的违规行为,以形成正确的班级舆论,因为每个人的心中都已有“课堂规则”这把丈量的尺子了。

只要我们读了魏书生、李镇西等老师的书,就不难发现,他们也是很重视这类“规则”的制定的,哪怕在开始阶段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

因为一旦有了这些“规则”,那么以后的教学和管理也就会如鱼得水、事半功倍了,而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民主意识和班级主人的观念特别强也是与此息息相关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让学生遵守“课堂规则”和展示“学生个性”是相辅相成的。

让学生遵守“课堂规则”成为一种习惯

1.教师的“立场”要鲜明

刚开始实施这些“课堂规则”时,学生还不是很熟悉,容易忘记,教师就要有耐心地反复强调时常提醒,尤其是教师的“立场”要鲜明,切不可含糊不清敷衍了事。

比如:坐着倾听的学生如果有人没保持安静,或者没等人家讲完就“插嘴”而且“插嘴”时没起立,教师都应该立刻让课堂暂时“停止”,及时指出个别学生的“违规”行为,并且让他马上改正。

同时也提倡学生之间互相督促,如果发现类似问题,也要马上提出和制止。只要教师持之以恒,不多久,便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习惯。

2.教师要用好自己的“表情”

当学生能按“课堂规则”进行“听”“说”“插嘴”和“讨论”时,教师除了用语言而且也要用“赞赏”“微笑”的表情给予肯定,反之,教师就要用“严肃”“批评”的表情给予否定和阻止。只要教师“立场”鲜明,再配以一目了然的表情,时间一久,学生的行为就能从中得到积极的强化。

良好习惯的养成在于行为一贯到底的重复,在上述两点中,一旦教师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时而松,时而严,那所谓的“课堂规则”就会成了“纸上谈兵”了。即便课堂教学正在津津有味地进行着,只要出现“违规”行为,教师也要及时提醒和制止。

另外,当教师用了“严肃”和“批评”的表情之后,要是学生改正了,教师就不能继续带着这个表情上课,而应该“转化”成温和微笑的表情。教师这样做,就是等于用无声的体态语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在这点上教师不妨让自己具备“相声演员”的表情变化能力。这对于引导学生正确地投入学习是很重要的。

但现实中有些教师往往做不到这点,一旦被个别学生的“违规”行为打搅了,就会一直唬着脸,带着怒气上课,甚至把接下来的上课当成了个人的情绪发泄,这是教师情绪化的表现,会让学生觉得老师是把他们当作了“出气筒”,这绝对是有害于学生在课堂上良好习惯的养成的。从某种程度上看,课堂状况的如何,有时就是教师自身状况的体现!

关于是否要“处罚”的问题

在“课堂规则”实施的过程中,难免会有违反的,不外乎两种情况:一则是无意的,大多是忘记了。对这类“违规”的学生,教师只需时常提醒,他们便能主动改正,毕竟好的“规则”是有利于每个人的。因此也就没必要“处罚”了。

二则是故意的,表面上看似针对“规则”,经观察分析,就会看出这类学生“违规”的背后一般都有另一种目的,他们要么是所谓学习上的差生,被教师忽视;要么和同学关系不好,没有什么朋友,在品行上有些“问题”,被多数学生孤立;要么在生活和心理上存在“困惑”和“压抑”,寻求排遣和发泄等等,我觉得这些学生的“违规”行为的本质不是在抗议“规则”的不行,如果因此而“处罚”他们,等于隔靴搔痒治标不治本,甚至还会雪上加霜。

所以,教师应当把精力花在课堂之外多去关注、关心和帮助这类学生,只有化解了他们在生活、学习、心理上的“问题”,在课堂上他们才可能遵守“规则”。当然,这类学生毕竟是少数,教师不能因为个别学生的“特殊情况”而否定了“规则”对大多数学生所起的作用和带来的好处,否则就是犯了因噎废食的错误了。

对于“处罚”,我只有这样的观点:处罚是手段,如果能达到教育的目的,是可以用的;如果用得不好,就可能起反作用。所以,处罚要三思而后行——慎用!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