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凡读易中天中华史《百家争鸣》33
易中天中华史《百家争鸣》第六章:制度与人性之荀子:善能胜恶
艺凡:接前文,前文提到荀子了。那么寻子啊的主张是什么呢?
易中天:把人性分成两半。一半叫性,一半叫伪。
艺凡:什么叫性呢?
易中天: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
艺凡:那伪呢?
易中天: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不在天而在人的,谓之伪。也就是说,天生如此的就叫性,事在人为的就叫伪。
艺凡:性,就是人的自然属性;伪,就是人的社会属性。加起来,才相当于我们今天说的人性。
易中天:这在荀子那里,就叫“性伪之分”。
艺凡:这么区分的意义在哪里呢?
易中天:解决善恶问题。
艺凡:怎么解决的?
易中天:恶来自性,善来自伪;性是恶的,伪是善的。于是我们终于知道,儒家主张的仁义道德,包括孟子主张的向善之心,是从哪里来的了。按照荀子的说法,是教育出来,熏陶出来,改造出来的。所以,善,是社会性。教育、熏陶、改造之前的性,是恶的。
艺凡:这就是荀子的性恶论了。
易中天:荀子主张性恶,不是说人性恶,更不是说人性本恶,而是说人的自然属性恶。至于社会属性,则仍是善,也必须是善,只能是善。所以,孟子的人性论,是“人性向善”,不是“人性本善”。荀子的人性论,也是“人性有恶”,不是“人性本恶”。本恶,是韩非的主张,不是荀子的。
艺凡:本恶与有恶,有什么区别?
易中天:不把人性看作本恶,就还有希望。因为人性之中除了性,还有伪。性战胜伪,就是恶人;伪战胜性,就是好人。一个人是善是恶,就看你选择的是性,还是伪。
艺凡:伪能战胜性吗?
易中天:能。因为性属于自然,伪属于人类。人定胜天,就包括战胜恶的天性和天性的恶。这,就叫“化性而起伪”。
艺凡:化性起伪,是什么意思?
易中天:化,就是改造。起,就是兴起。化性,就是改造天性。起伪,就是兴起善心。换句话说,就是以人的社会性去改造人的动物性和自然性。这跟荀子的世界观,是完全一致的。他的天论和人论,也高度统一。
艺凡:荀子的乐观,并非没有道理。
易中天:所以,荀子主张人类自为,君子自强。他也得出了与孟子异曲同工的结论,叫“涂之人可以为禹”。
艺凡:这跟孟子,岂非殊途同归?
易中天:事实上,孟子和荀子都同意人性是道德的基础,都认为人的社会性是善,也都承认人类社会有善和恶两种可能。不同之处仅仅在于:孟子更看重善的倾向,并把它看作水,主张引导;荀子更注意恶的可能,并把它看作火,主张防范。
艺凡:结果是什么呢?
易中天:孟子侧重讲仁义,荀子侧重讲礼乐,他们从不同的方向继承了孔子。然而分歧也正在于此。
艺凡:什么分歧?
易中天:按照孟子的观点和逻辑,一个人的内心世界,虽然没有天生的善,却是趋向于善的,只要引导和养护就好。因此,思想教育是管用的,以德治国也是可行的。所以,孟子往往被看作儒家正宗。他不厌其烦地讲爱心,讲仁政,讲王道,办国王培训班,希望通过正君王而正天下,原因也在这里。
艺凡:那荀子呢?
易中天:荀子却不认为事情有这么简单。在他那里,人性中的恶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这就不能靠引导,只能靠防范,靠改造,靠镇压,简直就是一场战斗。这是只有圣人才能完成的任务。荀子就是这么说的。他告诉我们,圣人知道人的天性是恶的,这才设立君权来进行统治,明确礼义来进行教化,制定法度来进行治理,加重刑罚来禁止犯罪,以求普天之下都“出于治,合于善”。君权、礼义、法度、刑罚,就是化性起伪的手段,天下大治的途径。
艺凡:这就有法家的影子了。
易中天:先秦最后一位儒学大师的学生竟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也不意外。
艺凡:他有个学生叫韩非子。
易中天:对,且听下回分解,韩非子:人性本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