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人文社科国学与传统文化

跟着孔子学做老师之“学而不厌”

2018-07-09  本文已影响23人  海边守望者

孔子是中国先秦时期的伟大的教育家,他提出过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教育思想。比如“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等等。本文主要阐释“学而不厌”的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涵,说明我们应从“学而不厌”的教育思想中获得什么样的智慧和启迪。

“学而不厌”出自《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学”是指学习,“而”没有实在意义,“不厌”是指不满足、不厌倦。“学而不厌”就是指一个人用心的学习,从不感到满足,不觉得厌倦。

孔子本人就是一个非常好学而不感到满足的人,在这一点上,孔子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榜样。孔子一生命运坎坷,孔子的祖上本来是贵族,但到了孔子这一代已经没落了,甚至连士阶层也不被人承认了,孔子幼年丧父,童年丧母,中年丧妻,老年丧子。人生的悲哀可以说都让孔子遇上了。但是这些命运的坎坷和苦难的生活依然不妨碍孔子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至圣先师。孔子一生取得的伟大成就主要来源于他的好学。孔子以学习为乐,在快乐中学习。孔子一生手不释卷,不但自己学习,也教授弟子学习,(据说孔子弟子有三千人,贤能者就有七十二人),从孔子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只有学习才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孔子是如何“学而不厌”的。孔子的“学而不厌”的思想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理解,分别是:以学为乐;不耻下问;学无常师;学思贯通。我们可以从《论语》中找到孔子好学的故事来印证这方面的思想。在《论语》第一篇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理解了一个道理之后,在合适的时候就经常的去实践它,不是人生的一大快乐吗?

《论语》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文子之所以被称为“文”,就是因为他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可见孔子对这样的人评价很高。孔子本人也是一个喜欢问问题的人,他不懂的地方就喜欢问别人,据说孔子有一次进太庙,见了什么都要问一问,在太庙之中举行的各种礼仪仪式他都要问一问身边的人,好像一副无知的样子。于是就有人说:看那个周人的儿子,不是礼仪专家吗,进了太庙还问这问那,看来他是徒有虚名。其实这是典型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实际上孔子不是不懂,而是问一问确认一下,毕竟经常在太庙了举行礼仪的人更专业。这个故事说明孔子对学习的态度,对知识有敬畏感,不耻下问。

孔子一生曾向不同的人学习,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他主张学无常师,只要别人身上有自己值得学习的地方,孔子都要向他学习,孔子听说老子的水平高,就跑到洛阳向老子求教,孔子还喜欢音乐,他只要听到有音乐声,就会向演奏音乐的人学习。不仅如此,孔子还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也就是“学思贯通”,只要这样学习到的知识才能成为自己的,学习贵在思考和实践,学与思是相辅相成的,不能只学而不思,也不能只思而不学。

从孔子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什么叫做“学而不厌”,作为当代教师的我们应该以孔子为榜样,做一个好学者,一个乐学者。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大的”,作为一个教师要想教好学生,首先教师必须是一个好学者、乐学者。用自己的好学乐学的实际行动和品质影响学生。

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是一个知识丰富的人,要有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教育教学专业素养等,这一切知识的获得都离不开学习,所以,作为教师,学习是终身的事业,活到老学到老。而且这个世界变化太快,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接受新事物,跟上时代的脚步,懂得学生懂得心灵。

教师不仅是终身学习者,而且还要成为思考者,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思考那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现象、问题。阅读前人的教育教学理论著作,阅读心理学等相关书籍,为现象作解释,为问题找答案,阅读的多了,思考的多了,站在讲台上的底气就出来了。

不仅如此,阅读和学习可以丰富一个人的人格结构,打开一个人的视野,拓展一个人的人生格局,朱永新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阅读对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影响是巨大的。尤其是作为教师,干的就是教书育人的活,如果教师只教书而不读书,那他的知识的源泉很快就会枯竭。如果连教师(教人学习的人)都不读书,不学习,那我们如何影响和培养学生对学习和读书的热情。(不幸的是很多教师一年也不读一本书,如果有一本的话,那估计是教材或者教参)

孔子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他的好学、乐学、善思,笃行。希望我们像孔子那样对这个世界、对历史、对人保持一份好奇心,保持对知识的敬畏感,做一个“学而不厌”之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