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

尊古慢古

2017-04-16  本文已影响62人  何昊旗

中国,乃是具有数千年文化历史的国家,与其他三大文明古国相比,毫不逊色。然而与这只有区区几百年文明史的洋人,在文化传承方面却多有不逮。

我们虽然有着数千年的文化传统,可我们对于传统的态度是所谓的“批判继承”,也就是说在某些方面上刻意回避。但至少从理论上来说这只是对一些不符合当代人的东西抛弃而已,古人却大不一样。时而尊古,处处依周礼而行;时而慢古,不仅不去传承,还要彻底毁坏。造成的结果是,仅仅有数百年文明史的西方,在街道上随处可见历史建筑,而在中国,要找一处鸦片战争前盖起的建筑,还真不容易。要是说要明代甚至更早就建起的建筑,那更是罕见,可以列为旅游景点,圈起来收费了。

尊古慢古,这不同的态度产生的缘由,在古代主要还是由于皇帝的喜好造成的。皇帝说留则留,说拆就拆。比如那千古一帝秦始皇,这种对待古文化反复无常的态度就尤为突出。

当初他东巡的时候,在邹峄山上,遥望泰山,忽然想起封禅旧制,想到自己的丰功伟业,不禁想举办一回,以彰显自己的功绩。可问题在于,这制度源自三皇五帝,自成周以来,已经有数百年没有举行了,当下并无人知晓如何筹办。但那里毕竟是孔子的故乡,儒风甚盛。于是始皇遣人征召儒生数十人,带至始皇面前,询问其中事宜。但毕竟年代久远,当真无人通晓,只有一个大胆的儒生,仗着自己年老,说是古代封禅制度,天子登山,唯恐伤及一草一木,特意用蒲轮就道,蒲干为席,以昭示仁义节俭。偏偏这始皇最不喜好的就是勤俭节约,而喜欢铺张浪费。后来即便有几个儒生,为了迎合上意,易说而进,但都不合始皇之意。

始皇干脆撇开这些儒生,下令斩草削木以开山,辟出一条车道,直连山顶,令臣下负土为坛,摆设祭祀器具,向天祈祷,立下石碑彰显自己的宏图大志,这变是封礼。封禅封禅,有封礼必禅礼。与封礼在山巅的不同,禅礼需在平地找一个地方,扫除干净之后,建一祭所。

就是这样,始皇凭借自己的想象,弄出了一个泰山封禅。这是文化传承吗?勉强算是吧,毕竟这不是原汁原味的封禅,而是弃朴取繁,根据自己的喜好弄出来的,至少也是保存下来了。只是这出发点,当然不是为了继承封禅之礼,而是为了彰显自己的政绩。

要说这事还算是保留继承文化的话,那重建琅琊台就复杂得多了。始皇泰山封禅过后,在琅琊山上,见到一处古台遗址。作为皇帝有疑问当然要询问大臣其来历如何,大臣们说这是古琅琊台的遗址,是当年越王勾践所筑。当其称霸时,他号令筑琅琊台,号召秦晋齐楚,在台上歃血为盟,共襄周室。到了秦并六国后,已经有数百年的时间,便是坍塌了也是正常。一提到这是霸主勾践所起,始皇自然不甘心,认为自己荡平六国,地位远超勾践。他能建这琅琊台,我始皇也可以,还要建得更大更好。就因为要超越春秋霸主,显现自己的厉害,于是又广征苦役,复建这琅琊台。

且不说为了这琅琊台死了多少的平民百姓,单单这修旧不如旧,就已经算是一种破坏。为了显摆,把琅琊台古迹推倒重建。这事情分析起来有点复杂,一方面始皇是彻底破坏了古迹,使得古琅琊台不复存在,算是对历史遗迹的大破坏;可另一方面看,琅琊台已经残破不堪,若不加修复,必然会被时间所侵蚀,最后一无所留,这重建起码还让后人知道琅琊台的存在和大致位置,不至于被某些人当作胡编乱造的故事。

要是说这古籍有什么用处,这又被始皇用作求长生的依据了。

自从琅琊台建成后,始皇经常登高远眺,时不时看到远处有三座神山,矗立其中。隐隐有楼阁耸起,灿烂庄严,但时现时灭,估计这是海市蜃楼而已。偏偏始皇被左右所骗,以为这是海上三座神山——蓬莱、方丈、瀛洲,认为里面必有长生药,只是舟不能近,往往被风吹来。可巧徐福进言,说是斋戒沐浴,与童男童女若干前往,便可求得。但这毕竟只是海市蜃楼,怎么可能求得,于是也就有了后来徐福东渡的故事了。

当然,尊古的态度,其产生的缘由并不总是为了自己。在他东巡完毕,西归路上,路过彭城。这地方埋藏着秦昭王当年搬运到咸阳的九个周鼎中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当年秦昭王将九鼎迁入咸阳路上,路经泗水的时候,这鼎突然跃入水中。为了找回祖先遗物,始皇派遣众多熟习水性的人前往寻找,结果呢,还是一无所获。可从这事来看,尊古并不一定是一些文化的因素,也有可能只是想传承祖先的遗物而已。

而慢古,就是对古代文物文化采取一种轻视、蔑视,甚至誓不两立的态度,恨不得彻底毁坏。这种情绪,在清末至民国期间,尤为普遍。那时候多少的改革派,说是要把中华文化彻底赶尽杀绝,才能拯救人民。还好现在中国强大了,还抱有这种看法的人,早被众人所鄙弃。

但有些毁坏的出发点却并不是拯救国家,而是为了泄私欲。还是以始皇为例继续说说。自从捞周鼎无所获后,自然悻悻而归。路过湘山祠的时候,突然在水面狂风大作,所乘之舟颠簸得让始皇肉跳心惊。等到大风平息,始皇顾问左右,这是湘山祠吗,左右称是。又问当中祭祀何人,左右对说,这湘君本来是尧女舜妻,舜死后,二女从葬,后人立祠致祀,号为湘君。这始皇听了之后,竟然觉得刚才水上的波澜是由湘君所起,竟然放火烧山,一树不留。这明显就是对文化的破坏,缘由则略为特别,仅仅是泄私愤而已。

千百年来,我们对待文化传承的态度就是这么复杂,时而甚是尊崇,时而又恨不得把所有文化彻底扔到垃圾桶里,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没有了这种尊古慢古并立的态度。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