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大讲堂心情说说

一套方法能教好所有的人?《论语》人生第二季93

2020-05-09  本文已影响0人  凌云之水

《论语.先进篇》第二十二章: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解析:

子路问:“凡事一听到就行动吗?”孔子说:“父亲和兄长都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呢?”

冉有问:“凡事一听到就行动吗?”孔子说:“一听到就行动。”

公西华说:“仲由问‘一听到就行动吗’,您说‘父亲和兄长都在,怎么能一听到就行动呢’;冉求问‘一听到就行动吗’,您说‘一听到就行动’。我有些糊涂了,斗胆想问问老师。”

孔子说:“冉求平日做事退缩,所以我激励他;仲由好勇胜人,所以我要压压他。”

这一章初看原文第一遍时有些绕,待解析出来后却发现很精辟。由此也引发了教育人的一个感叹: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同样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但是有多少人正在企图用同样的一套方法将不同的孩子都教成材啊!

作为一个天赋规划师,或许在这里我也要来颠覆一下很多人的认知。

你知道吗?同样的是学习,但是有些人天生就擅长通过阅读学习,有些人又天生就喜欢通过听别人讲解而学习,还有一些看也不行,听也不行,一定要亲手做一边才行。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最佳学习管道,学习的效果才能事半功倍。

正因为有这样的的分别,你会发现,那些喜欢听的人,如果你不跟他讲,只是让他看书,很可能他根本就看不进去,相反有人跟他讲一遍,他却马上就可以记住了。而那些要动手的人就要把文章抄一遍,或者摘录经典词句抄下来,才能真正的理解和记忆。

学校里老师讲课的时候所有的人都在听课,这个时候谁的接收效果最好呢?当然是擅长听的那个。那么剩下的另外两个要怎么办呢?喜欢读的要让他多看,喜欢做的要让他抄写。可是这个时候,喜欢听的那个就很反感了,因为他不喜欢做重复的工作。

那么问题来了,家长在家辅导孩子的时候到底以阅读为主呢,还是以讲解为主,亦或是让孩子不断的抄书为上?正确的答案是:喜欢听的人要多跟她讲解讨论,喜欢阅读的要多给他看些好书,喜欢动手的就要让他多抄写两遍。

然而生活中,你绝对不会看到有人这么做,所有的孩子都是要遵循一个学习套路就是:不停的背,不停的写。硬生生的把一部分孩子逼得厌学,于是有了好学生和坏学生之分。

有多少人能像孔子这样清楚的看到人与人之间存在的不同,进而在教育不同的人时用不同的方法呢?太少了。

我琢磨了很久什么是因材施教的教育,最后只想到了一句话:所谓因材施教其实就是“扬长补短+扬长避短”。这八个字读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却真的很难。因为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彼此之间一定存在着差异化,如果我们不能清楚的掌握每个人的特质,再根据这些特质去进行教育,就很有可能适得其反。

就好比孔子,如果冉求做事本来就是退缩懒散,冉求一个凡是慢慢来、多跟他人商量,那冉求岂不是面临的变数就越大,行动力就越来越差?如果子路做事本来就莽撞,孔子再跟他说想做就做,不需要问别人的意见,那子路岂不是以后就更加盲目和武断了呢?

很明显,同一件事情的处理上,孔子就是根据不同的人采用了不同的教育方式,以期扬长避短,再用他人帮助扬长补短。这样也有力的证明了同样的一套方法是不能将两个不一样的人都教好的,只有因材施教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愿天下的父母和为人师者都能遵循这样的规律教育自己的孩子,多深入了解再通过因材施教的方法有针对性的教育好每一个孩子。

文章属于个人原创,如果喜欢,欢迎转发分享给更多人看到,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严禁任何形式的抄袭和篡改。您的每一次点赞和转发都是对我最好的鼓励,感恩!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