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洛·罗韦利《时间的秩序》告诉我们的四件事:
1.在物理学家眼里,时间并不是像我们感知的那样,是一种不断“流逝”的过程感,比如,我完成一份报告花了1个小时,小树苗长高到1米花了3个月等。时间是不存在的。
2.感知不可靠。我们永远无法感知到同时刻的另外一种事物的状态,比如,我身边有个人,我感知到的他其实是过去的“他”,因为光线、声音传达到我的大脑总是需要一点时间,只不过这时间太短而被我们忽略。
但是放在星际尺度上来看,这个影响就十分明显,我们看到的距离我们4光年远的星星,其实是这颗星星4年前的状态!
而不同人观察的角度、状态等情况的差别很大,因此,我们对空间的感受是极端个人化、且不准确的,同样的道理,我们对时间的感受也是极端个人化、且不准确的,比如,你觉得1分钟是快还是慢,取决于你在厕所里还是厕所外。
3.以上是从个人层面探讨由个人衡量时间的不稳定性,那么,从客观层面制定标准,是否就能准确描述时间了呢?
如果事物的正向反向运动过程都是一样的,那我们如何分辨哪一方是未来,哪一方是过去呢?量子世界里这种现象很普遍,这足以直接否定时间存在的意义。
再看宏观世界,一定有一个自然而然不会逆转的过程发生,这是因为热力总量守恒但过程不可逆的原理。于是,科学家创造了“熵”这个概念,用于解释事物的运动趋向于“熵增”,从热力学角度解释了事物的发展都是从有序到无序的,因此可以用这一点确定我们判断时间方向的大原则。
但问题是:有序无序只不过是人类的主观判断而已。并且宇宙还有无穷的奥秘尚未被人类发现,“熵增”只不过是人类目前观测到的一个“序”而已,谁能确定没有其他的“序”呢?
4.关于世界,我们能掌握的唯一规律就是:不断变化。世界没有静止的物体,只有不断产生变化的事件,在量子世界中更是如此,无论是否有人类发明的“时间”这个度量衡,它们都是那样自顾自地运作着。所以,时间其实并不存在,它只是人为制造的一个用于描述我们对生命的脆弱与短暂的感受的词汇、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