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vid Brent: Life On the Road》—
我想我不是唯一一个看喜剧会流泪的人。《The Office》系列其实未曾看过任何一集,能看到这部《David Brent: Life On the Road》纯属机缘巧合。一部典型的英式喜剧,若是不适应英式幽默的笑点,可能从头到尾都很难笑出来,又或者也只是为主角憨豆式的滑稽的笑声而笑一下,可就这部电影而言,不知为何,从影片一开始,我就在主角那干涩的笑声中感受到了无法言喻的心酸。
Brent的笑声是他的标志性特征,滑稽而干涩,永远也没有人应和,甚至得到的回应往往都是白眼和沉默。只是这笑声他从未改变过,自始至终,从头贯穿到尾。一开始,听到他的笑声,会笑,因为觉得滑稽,强行笑出来的样子。
看到后来,听到他的笑声,还是会笑,但却不是觉得滑稽,而是仿佛在陪着他一起苦笑,我不知道我为何会有这样的感觉,他的笑声往往伴随着几秒的沉默,影片的这种处理恰到好处,几秒的沉默道尽了无数苦涩。连观众都在质疑,在这样的境遇之下,为何还要笑,还要坚持讲他并不好笑的笑话,还要苦苦撑着这个并不受欢迎的乐队和这场入不敷出的驻唱巡演。只是他,还在笑,笑声还是一样的滑稽,一样地得不到回应,一样地伴随着几秒的沉默。
一个半小时的电影里,只有一幕,唯一的一幕,Brent正面传达出了自己的苦涩。在他给办公室好友打电话的时候,从他的电话里的声音中,一字一句地说,一切进行得并不顺利。这一次,没有一贯的笑声,这个唯一一个和他有共同的笑点的同事,也一改往日哗众取宠般的神情,严肃了起来。两个滑稽的人画风突变并没有换来其他人的任何触动,就仿佛,他们生来就是来搞笑的,就仿佛,他们的存在与悲喜,本就不具有任何意义。
毕竟是喜剧,影片的结局总也还是美好温馨的,Brent找到了真爱,得到了乐队成员的认可,也回归了办公室。一切的一切,仿佛都有了它该有的样子。而此时,结局已经不那么重要了,既然定位就是一部喜剧,那么自然也该有个美好的结局。
每个人在人前的人物设定,仿佛都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与套路。当这样的模式已经在人们的脑海中形成了一个固定的印象,那么一旦稍有反常,得到的往往不是关切或惊喜,而是鄙夷与嫌弃。
既然你是办公室冷笑话之王,既然你每天的工作就是哗众取宠,既然你每天可以自娱自乐笑口常开,现在你又低落给谁看呢,谁又会相信呢?既然你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女汉子,既然你上得厅堂下得厨房,你现在又柔弱给谁看呢,谁又会怜惜呢?既然你桃花兴旺阅女无数,既然你身边莺莺燕燕无数,你现在失恋又痴情给谁看呢,谁又会心疼呢?
人们总是有自己的一套标签系统,与人交游中习惯性地打上标签,以此确定对方的属性,当对方表现出了与标签截然不同的一面,第一反应往往是嘲讽和奚落,而不是再去增加一个标签。如果说人本身是一个多面体,总有不同的方面要去了解,要去熟悉,那么人在别人的眼中,则仿佛成了一个球体,翻转也好,旋转也罢,都只有那么一面,一模一样的一面,即便多出了那么一点棱角,也要用自己的肉眼去磨平,去鄙弃。
小丑的表演多么滑稽,当他被打上了“小丑”的标签,站在舞台上,就算天塌下来,任你惊慌失措,任你痛哭流涕,任你恐惧迷惘,在他人眼中,你就是在搞笑。
谁言小丑无泪,只是没人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