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限,在你我相遇之处
我做我的事;你做你的事。
我不是为了实现你的期待而生活于这个世间;你不是为了实现我的期待而生活于这个世间。
你是你;我是我。
偶然,你我相遇,那是件非常值得高兴的事;我们的相遇,是为了要成就彼此;我成为了我自己;你成为了你自己。
—— 佛列兹 波尔斯(Fritz Perls)
最初关注“界限”一词是源于学习育儿。中国人普遍缺乏界限,深受被越界之苦的我们,做了父母后有强烈的意愿学习如何为孩子立界限。可是,界限无形无相,它存在于哪里?长什么样子?这种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要怎么建立?
小A是个很上进的妈妈,育儿技巧运用得很娴熟,不同技巧之间可以随意换挡使用,在家长群里是个育儿专家。有一次,我到她家做客,看到她和孩子的互动,温柔而坚定,说的和做的都是书上内容的完美演绎。我不禁心生佩服,但家里的气氛总觉得哪里不对,没有了那种普通家庭放松与温暖的感觉。
小A的女儿和我的孩子一起玩耍,两小毛孩一时兴起拿手里的玩具当暴雨,噼里啪啦的洒一地。小A温柔的提醒他们:“这样玩具会很痛哦。”孩子充耳不闻,继续玩着游戏。小A立马使唤老公放下手里的活,把女儿抱住,让她安静下来。孩子挣扎着要继续玩,温文尔雅的爸爸显然不是对手。小A坚定的把女儿抱进了房间,和她一起“冷静”。
我的孩子感受到气氛不对,赶紧催促我回家了。
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了小A家里有一条无形的线,约束着孩子,约束着老公,约束着她自己。我以为这就是所谓的界限。
然而,我又感到很疑惑,为什么她建立的界限,会引来孩子的反抗,整个气氛会令人感到不安?我开始反思,到底什么才是界限。直至我接触到完形心理治疗,才慢慢理解界限是什么。
界限,是人与外界相遇时出现的边界。界限最关键的点在于尊重。尊重彼此的需要,不干涉不评判。
在小A的个案里,她建立的并非界限,而是操控。也许有些看官会跳出来说:“孩子扔玩具是不对的,难道就那样放任自流吗?这不就让孩子毫无界限了?”所以,我们得先分辨出,界限在哪里?
小A女儿的需求是玩下雨的游戏,她选择了扔玩具这个方式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小A的需求是保护家里的环境,孩子的游戏让她感受到自己的需求被影响了。这时她选择了禁止孩子玩游戏来维持自己的需求。这就阻断了孩子满足自己需求的途径,也就是越界了。
在这种情况下,学过PET的家长都会很快的回答出第三法来讨论解决方案。但小A却忘记了这么简单的法则。原因可能是她对越界非常敏感,也许小时候曾经常被忽略需求,甚至否定需求,让她分不清自己的需求是什么,只记得那种被越界的难受的感觉。
在成人的社交中,我们也常常能嗅到越界的味道。
当你向朋友抱怨工作的烦心事时,有些善心人士慷慨解囊,给你一堆建议。虽然你知道他们出于好意,但心里总有别扭的感觉。
因为你并没有寻求帮助和建议,别人的建议无疑告诉你是多无能。
你会不由自主的一边赔着笑脸一边在心里骂着:“我特么要你管?!”
界限是否清晰是一个人成熟与否的标志之一。
界限不清的人,常常缺乏对别人的尊重,而根源在于对自己的不尊重。当我们听不见自己内心的需求之音,逼迫自己放弃需求去满足他人的期待时,自然也会看不见别人的需求,分不清你我的界限。
界限,不是分隔你和我的一面墙,而是在你我相遇之处产生的一道美妙的风景线。
你今天有越界或者被越界吗?你愿意与陌山分享你的故事吗?请于文末留言,陌山始终聆听你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