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时间没精力,职场中如何进行自我学习?

2020-03-12  本文已影响0人  张慧plus

这是张慧plus的第 篇原创

当我们还是在校大学生的时候,总感觉时间不够用,每天不知道干了些啥就晃晃悠悠地过来了。当我们步入职场以后,才发现学生时代原来浪费了超多的时间,往往会后悔大学时代没有多读点书、多学点技能,工作后想自我学习了,却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

上一周还暗暗给自己立下小小的flag:每天上下班路上看书半小时、每周读完一本书、两个月精通excel数据统计功能……当一天工作完成,加班回到家都已22点的时候,心想“艾玛,太累了,明天再说吧”;当周五下班回到家,心想“艾玛,终于周末了,这周实在太忙太累了,我得周末好好休息冲一下电,下周一就满血复活了”……

于是,进入职场以后,我们总是没有时间来学习、提升自己。时常,我们还会被自己每天这种琐碎的忙碌而盲目自我感动。但是,我们真的没有时间学习吗?我们之所以没有开始学习,是因为时间不够吗?如何才能做到工作与自我学习两不误?

一个人的个人经历和经验对自己来说总是体悟最深刻的,有时会胜过名人和大咖的千言万语。这也是为什么,一代一代的人,绝大多数都是在重复着“道理懂了一大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魔咒。知易行难,听懂、认识到,与做到之间存在质的差别。就如同得到APP之前宣传的一句话:你与得到之间只差一个做到。今天我依然会从我自身的一些经历出发,来总结一下职场中如何进行自我学习。

这里有一个误解,不少人觉得所谓的学习就是指读书、做笔记等,所以在职场中每天工作8-12个小时的情况下,怎么还能挤出时间和精力来学习呢?其实,这种对学习的理解可能有点狭隘了,学习无处不在,方式也多种多样,而不仅仅是正襟危坐在书桌前看书这一种。经过这几年的工作,我自己总结出了在职场中的学习可以有三种方法:经验学习、模仿学习、读书学习。

是的,读书学习我在这里是放在第三位的,因为职场中需要“边做事边成长”,很多时候,从经验中总结的教训和经验迭代、从厉害的人身上学来的东西可能更直接、更有用。

这里其实又引出了另一个因素,即你的时间管理和精力管理是否合理得当。如果你本身对于时间的管理和个人精力的管理方式欠妥,也是很容易觉得没时间没精力来学习的。不过时间管理和精力管理是个非常大的话题,我可以放置以后再单独来说。这篇文章的前提是,你的时间管理和精力管理都比较OK的前提下,如何还能再进一步精进。

01.

经验学习

“边做事边成长”,我觉得这是每个进入职场的人都需要掌握的技能。不要指望每天能有大段大段的空闲时间留给你专门去学习和成长,这是不现实的。因为还在校的时候,我就开始了接近于全职的工作,所以现在算起来我的工龄也已经有8年了(ಥ﹏ಥ),这些年我个人的成长和能力提升、认知提升,说实话更多地来自于具体做事的经验和教训。现在回忆起来,我的工作内容一直都是自主性较强的,也就是说,很少有领导安排的具体硬性任务,而是更多地依靠自己规划和落实。这样有好的一面,即灵活性强,不会被琐碎的不可据的杂事占满;当然也有不好的一面,即几乎所有工作内容都没有一个师傅或榜样可以来带我或教我,一切都是靠自觉、自我学习、自我实践、自我总结。

这样的工作方式让我养成了非常重前期规划和复盘总结的习惯,另一个好处是锻炼了我比较敏锐的网络检索、资料收集和整理、巧用各种工具的能力。

有不少公司其实在项目的前期规划环节和中期实施环节会投入很多人力物力等资源,等项目或活动一结束,所有人都松口气,后期的复盘总结有的是流于形式,有的干脆没有。其实做事情也是需要不断迭代的,前中后期的用力要均衡,如果是成系列的项目或活动,其实后期的复盘总结是至关重要的,可以为后一个系列提供不少宝贵的经验教训、少走很多弯路。

职场中的经验学习,其实是一个阶段性的比较学习。也就是自己前期的预设、规划,与实施过程中的实际情况以及最后的关键结果之间的偏差。因此,通过经验进行学习的前提是你在做这件事的前中后期都做了高于100%的精力和能力投入。如果一开始就是为了应付任务,只求尽快game over的心态,是不可能从经验中学习到什么的。

经验学习中,有两个习惯很重要:记录和比较。

我们往往过于高估自己的记忆力,但在做事过程中,实际有很多具体操作的环节,以及很多瞬间的灵感和想法,甚至是你为何要这样实现这个设计的最初动机,过后都会很快遗忘了。这样不利于做后期复盘总结。比如我们在做一个项目,甚至一个小小活动的时候,除了把前期的规划做好以外,真正进入实施阶段,最好将每个关键时间点的关键想法和关键行为做如实记录,就像一本项目流水账。这本流水账的好处是,既能让你在实施过程中能实时意识到规划中的这个点与目前的具体实施方法不一致,从而做出比较分析;还能在整个项目或活动结束做复盘时,能有据可依。我们经常遇到的情况是:项目做完了,回头做复盘的时候,很多关键节点和细节已经想不起来了。如果有了一个比较翔实的过程备忘录,在回看整个过程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很多有意思的拐点或缺陷。

经验学习,也可以说是从踩过的坑中学习,它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可以让我们避免“总是掉入同一条河”,这就是复盘总结的力量。初次做出1.0,下次争取迭代到1.1,再下次可能直接1.5了。如果过了就过了,什么也不想不总结,经验就白瞎了。

02.

模仿学习

这一点说起来是最简单也最易实施的学习方式了。婴儿是天生的模仿高手,他们会将大人的一串动作做分解,似乎将每个单独的动作定格,先模仿单个姿势,再将多个姿势串联起来。可惜这项能力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似乎越来越弱了。

在职场中,模仿学习也是很重要的学习途径之一。哪些人可以成为我们的模仿对象?假如你的沟通能力比较弱,也想提高这方面的能力,那么公司内或部门中沟通协调能力比较强的人就是你的模仿学习对象,他可能是你的领导,也可能是你的同事,甚至是你的下属;假如你的业务能力比较弱,那么业务能力比你强的人就是你的模仿学习对象,这类人往往是你的主管或部门的业绩明星。

模仿学习能力强的人,有这样几个特点: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别人的有点和自己的不足、有渴望改变现状的强烈需求、有谦虚的心态。模仿学习还需要一个条件,就是你距离你所模仿的对象要足够近,这个“近”是泛指物理距离的近,更多地是指你跟模仿对象之间要有足够多的接触和相处的时间。这样你才能近距离观察到他的行为方式和习惯。我们平时会在网络平台follow很多业界大V,他们是我们膜拜的对象,却很难成为模仿的对象,因为距离太远,你对对方的了解非常有限,缺乏模仿的环境条件。

模仿学习,说起来很简单,实际不容易做到。这还是知易行难的问题。再加上人类本来就有自视甚高的倾向,往往觉得别人那点儿本事没什么,自己也挺牛逼哄哄的。所以,谦虚心态在模仿学习中是很重要的。

在我的工作中,我有两个模仿学习对象,暂且称为A和B,A是我的同事,最初我做运营她做产品,后来她成为我的下属。B是我的直属领导。

模仿学习的前提是认识到自己身上的某个不足,而这个不足在别人身上刚好是优势或做得不算差的方面。我以前在职场中是很傲娇的,有的时候还会带有个人情绪和冲动,整体来讲就是在团队中的沟通表达能力不足。后来意识到自身的这些弱点后,就会非常容易被身边沟通表达能力好的人所吸引。A其实不算是非常善于沟通表达的那种类型,但是有两点比我强:1、能简明扼要地表达清楚自己要描述的问题和需要的支持是什么;2、无论气氛紧张还是轻松,A在表达自己时好像从来不带个人情绪。

这两点恰恰是我没有做好的。于是A成了我的模仿学习对象。我有意无意地会多关注她在说话时的结构是先说什么后说什么,用了什么样的词来表述,如果被别人拒绝了是如何回应的。就是类似于逐字稿,刚开始几乎是一字一句地模仿她来说话,后来刻意模仿过一段时间,发现自己的表达好像也有些进步了。另外,在这个过程中,我自己总结出我俩表达的区别是,我在开口前并没有梳理清楚自己的逻辑和需求,这可能是根本原因。所以,在以后的沟通中,我就会先在脑子里梳理自己的逻辑和思路,甚至打腹稿自己先说一遍给自己听。

关于情绪的控制,也是如此。观察对方的情绪变化,尤其是在非轻松氛围中的应激反应。然后一步一步跟着学。

在我的领导B身上我也学到了很多。包括但不限于:向上沟通的能力和方式、能拨开乱象抓核心重点的能力、职场生存哲学。模仿与学习的方式,同样是注意观察,然后分析,将我认为好的习惯拆解成可模仿的动作,然后一步一步去模仿。工作的节奏、说话的语气、态度、沟通频次、面对成绩和挫败时的反应、对整体态势的判断和扭转,等等,这些都是可以观察并模仿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实际上A和B是我的两位职场老师,至少在我心里一直是这样认为的。职场中一般不会有人手把手教你什么,也不要指望有以前师傅带徒弟的慢功夫,一切都要靠自学。但是即使是自学,也可以找到自己的老师,只要在某些方面比你强的人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

此外,还有很多细节,比如当你收到同事发来的一封思路清晰、言简意赅、用语妥帖的邮件时,你就可以开启模仿学习的状态,仔细研究下如果同样主题的邮件由你来写的话,你会写成什么样,与对方的差距在哪里,如何才能写成对方那样……

只要你有心,真的处处是“三人行必有我师”。

03.

读书学习

不仅是职场中,人的一生中任何阶段都有很大程度的学习是来自读书。我们总是热衷于看很多名人传记,却有时会忽视了,几乎所有的成功人士都有一个共同点:爱读书并且知识面极广。

工作后没时间读书,这几乎是每个职场人的痛点。实际上,合理地梳理一下自己对时间的管理之后,可能会发现,并不是没有时间,而是对时间的利用不合理。2019年我几乎完全处于高强度工作中,感觉自己好像一年到头也没读几本书,心里挺是懊悔。后来微信读书在年底推送的的年度统计才提醒我,即使自己感觉没读什么书的一年,也读完了近30本呢。也就是说,如果自己更加主动和有意识地去安排读书的话,一年中能读完的书应该远高于这个数字的。

关于通过读书进行学习,大家都很了解了,虽然读不读是另一回事。这里我只强调和建议这几点:

1、带有目的性和问题去读书:

既然我们是在职场中边做事边成长,那么,我认为最好的读书方式是跟自己的工作结合起来。工作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不一定有前辈能给你指点,但是一本好的书籍相当于一位好的老师,你可以通过读书去寻找解决方案。

比如工作中刚刚接手一个项目,而你之前没有独立做项目的经验,那么,关于项目管理和项目实施类的书籍有很多,你可以去读,然后看有没有得到一些启发或方法指导。如果你也遇到了像上文我提到的沟通表达问题,那么除了模仿学习以外,你也可以去找沟通表达一类的书籍来读,这类书籍也非常多,一般精选2-3本就会有一个系统认知和方向了。

所以,我的建议是,如果你不是全职搞写作的,那么带着你的问题和目的去读10本书,胜过毫无目的地读100本书。

2、读完好书以后建议多分享:

努力、爱分享,这两个词很少会跟能力挂钩在一起,我们常常以为这是两项个人品质。在《刻意练习》中作者提到“努力是一种能力”,在我看来,分享其实也是一种能力

生活中,我们都见过这种人:喜欢默默努力,甚至偷偷努力,生怕别人知道他很努力,也生怕别人知道他在学什么、用什么。而另一种人则非常爱分享,喜欢把自己认为好的或不好的都分享出来。

爱分享其实也是一种能力,读完一本好书,我建议你分享给周围的朋友和同事,或者将自己的感悟总结进行分享。在这个分享的过程中,不仅你自己得到了社交奖励(据心理学研究,每个人都有渴望获得周围人认可的社交奖励的欲望),还训练了自己的口头或书面表达能力,是一种积极的自我反馈。

3、有选择性地读好书:

各类书籍铺天盖地,不需要每一本都读,也不是等到需要了随便抓一本来读。读一本好书胜过读N本粗制滥造的书。之前的文章中我推荐过《如何阅读一本书》,我建议多使用主题阅读法。当你在职场中遇到问题,并带着具体的问题去寻找书籍时,实际上你就开启了主题阅读。关于一个主题或问题,一般读相关的2-4本书就可以了。

什么是好书?怎么辨别哪些是好书?推荐你根据你面临的问题或主题,去搜索这几个平台:微信读书、豆瓣、kindle、知乎,以及一些业界大咖推荐过的精品书单。一般你检索过某个主题,这些平台都会根据你的浏览轨迹给你推荐与此主题相关的其他书籍,根据用户评价、评分基本可以判断该书的优劣等级。

4、你真的没有时间读书吗?

我建议每个人都重新审视一下这个问题。其实,真的不是没有时间,而是我们往往把时间和精力的配比安排不合理。这里推荐《深度工作》和《精力管理》这两本书。或许会对你有些启发。

每个人的学习路径和方法不尽相同,以上三种方法是我职业中奉行“边做事边成长”最重要的学习途径。另外,还是那句话,知易行难。如果仅仅知道了,而不去做,一切都是白瞎。

希望对你有帮助。

——————

张慧plus,艺术互联网人,毕业于中央美院,先后在艺术媒体、艺术社区工作,后转型互联网,担任上市电商公司运营总监。专注职场精进和个人提升,只写干货,不卖鸡汤。我喜欢自我批评和独立思考,交流可加微信: zhanghui_plus(备注:简书),想了解更多内容,请关注公众号张慧plus (ID: zhanghui-plus)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