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意义

2018-07-20  本文已影响0人  天使背影被占用啦

对我来说,在跑步机上跑步的时候,是一个很适合思考的时候。很多零散的想法,实际上是在跑步的时候产生的。

平日里把生活和工作节奏拉得很快,以至于很多时候是随着惯性在工作和生活,往往没有停下来反思的时候。这一点说起来就很讽刺了,一个习惯于高效、精准、明确产出的工作生活方式的人来说,我对于每一小时的产出都非常清晰明了。比如对我来说,每小时意味着10公里的跑步、50000万字的阅读、1000-2500字左右的文章、完成25%个问题解决思路的构建、12-15页PPT撰写,完成一个电话咨询等。

而等待我去做的事情很多,例如即使在我私人事务待办列表中,也有长达30项的事情待办,其中每一件事情我都列出了预计的番茄时间数量(每半小时为1个番茄时间),从60个番茄时间到4个番茄时间不等。

正是由于时间有了明确的机会成本,就很难接受时间白白溜走,所以也会阶段性反思是否存在低效时间段。例如在今年1月份左右,我发现知乎在过去1年中占据了我太多时间,而我的收获甚少,于是把知乎直接删了等等。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习惯于在跑步的时候胡思乱想,因为我会觉得我的那一小时已经用在锻炼上,本身是有意义的,而那时候如果脑子还能想点东西,就是额外的收获了,这实在是很赚的事情。

但是,我为什么需要把工作、生活节奏拉到那么高的地步呢?因为过快的时间节奏也会带来弊端,例如容易失去耐心,例如当我发现在工作中存在目标不清,合作的人过于低能就会显得很不耐烦,因为我会觉得这在浪费我的时间。而且过快的时间节奏,也会导致对于目标的过于关注,而失去了过于过程的享受,例如我很少会闲坐在那儿,喝茶听音乐,多半手上捧着手机或者书。

于是,在那天跑步的时候,我询问了自己几个问题:

1、如果那一周不是工作特别繁忙,我每周会有超过20小时的阅读和写作时间投入。那么阅读到底给我带来了什么?仅仅是阅读的快感吗?

2、占据我阅读和写作时间有超过60%都是军事或历史题材,在今天去阅读历史书籍,意义到底何在?

阅读到底带来的乐趣是什么呢?

毕竟今天从书上学习来的东西,很大程度上,对你过上更好的生活,其实没有什么帮助。例如,对抗日战争就算如数家珍,只要你不在军事圈子混饭吃,其实没啥大用。甚至这都不是一个饭桌上的好话题,又有多少人会关心80年前,中国一个军区的军队火力甚至不如日军一个师团呢?

既然收益如此低,那么我会为什么还要花那么多时间在阅读上呢?还不如用这些时间去健身呢,好歹还能换来一副好身板。

仔细想来,对于阅读的喜爱,好像更多是为了

1、满足一种好奇心 

2、通过别人的眼睛去重新看待这个世界。

比如,我会好奇,社会发展的源动力到底是什么?是什么导致一些人比另一些群体发展得更好,虽然无论是智力、火力、勤劳、道德,他们都没有明显占优的地方,甚至某些地方还远远不如那些被屠戮殆尽的群体。于是我去阅读《枪炮、钢铁与病菌》。

比如我会好奇为什么蒙古会以一个60万人的部落,挑战总数超过数亿人的帝国,在1个世纪中,崛起成为有史以来最庞大的帝国,但是在随后的2个世纪中又快速陨落,他们胜利的要素是什么?又是什么导致他们如此快速衰败?于是我去阅读《蒙古秘史》、《蒙明战争史》等。

比如我会好奇宇宙到底是什么样子,为什么是现在的样子,未来会变成什么?于是我去阅读相对论,天文学的内容。

当然,我好奇的内容还有很多,比如中国快速崛起的几个时代,例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等,到底发生了什么,以至于可以在短期中获得这样的成就,在帝王将相背后,发展驱动力到底是什么?

比如为什么科学革命发生在欧洲,并且快速扩展到美洲和甚至俄罗斯,为什么之前的庞大帝国,例如中国就没有发生,甚至没有学到科学革命呢?哪怕在此之前,中国无论农业生产效率(超出第二位的英国50%),还是经济总量(保守估计,GDP全球占比31%),还是人口总量(全球人口的1/3)都是远远占优的,为什么一个经济领先,人口众多,长期具备精耕细作和细致观察能力的国家,反而没有发展出来科学革命?科学革命爆发的要素到底是什么?

这些问题虽然谈不上深深困扰我,但是当我发现能够解答上述问题的答案,总会有一种喜悦感:“可能原因就是这个吧”。

其次,阅读本质上是通过另一个人的眼睛看待这个世界。不管他的观点是否正确,是否和你相同,这都能带来一种新鲜感,启发感。毕竟当一个人将自己的感觉认真写下来,都是值得去看一看的。

某一些作者的逻辑性很强,将一个事件逻辑清晰地拆解,解说。完备的证据以及严谨的逻辑令你感觉手术刀般的精准,例如平克的《人性中的善良天使》。

某一些作者的思辨能力很强,从各个侧面不断对一个观点进行锤炼,阅读过程感觉和一个奇思妙想源源不断的人沟通,例如赫拉利的《人类简史》。

某一些作者的触觉异常灵敏,善于从细微处见风雷,仿佛一个绘画高手,寥寥数笔,人物刻画入木三分,例如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

某一些作者遣词造句严谨精确,惜墨如金,值得细细推敲。例如雷宗海的《中国的兵》。

某一些作者用词细腻,明明看上去就是很普通的一句话,但是就是如同黑暗中的一个闪光,总能精准地打中你内心最薄弱的那个环节,比如北野武的那一句“以上纯属虚构”,令之前的所有笑谈,都变得柔软无比,那种笑与泪的结合,令人印象深刻。我更相信这是一种天赋,而不仅仅是一种写作技巧。

某些作者善于奇思妙想,生生在你脑海中构建了动辄以光年计算的庞大场景,真实而宏伟,比如刘慈欣的《三体》。

某些作者严谨而古板,讲事情总喜欢拉开架势,没有三天三夜讲不完的样子,但是确实讲得深入浅出,比如汤因比(高中时,一度喜欢看他的书,看得文风都变了,写的东西整得和从英文原版中翻译过来似的,现在想来觉得有点丢人,装腔作势的)。

某些作者感触细腻,总能发现你所忽视的一些东西,比如张爱玲;某些作者如愤青般怒号,不是为了建设什么新世界,仅仅是为了摧毁这个旧世界,比如鲁迅;某些人总是带着坏坏的笑,看透还不戳破,让你不敢在他面前装逼,比如钱钟书;某些人上来先把自己裤子脱了,所谓躺在地上的人是打不倒的,比如王朔,挺贱,但是挺好玩的;某些作者仿佛心灵和眼睛被圣水洗过,在他的世界里,永远是青色的天,绿色的草,黄色的麦穗,纯洁得像天使一样的孩子,比如曹文轩。

阅读的意义是什么?现在想起来,似乎对于我还说,没有太多世俗的意义,只不过喜欢在安静的时候,听听大师们扯扯淡,嬉笑怒骂,从他们的眼睛看看这个世界,会感觉很有意思。仅此而已。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