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cceed:how we can reach our go
在上篇读后感中我们重新认识了目标,了解了影响你建立一个正确的目标的因素,包括好的目标有哪些特征(具体,有吸引力,有难度且可达成),个人的信念和外界环境如何影响一个人的目标。
我从这本书里获得第二个大的启发(第一个就是我知道没有最好的目标,不断坚持完成现阶段正确的目标才是最重要的):目标背后的动机才是你的真正目的,目标只是手段。
得到专栏超级个体的41-5篇文章:你追名逐利,到底是在追什么?文章中讲了古典老师帮助一个28岁的年轻人选择留在北京还是回老家武汉的咨询案例,古典老师通过不停地追问咨询者他的梦想背后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最终这个梦想从“有30万年薪”一直变成“让自己的生活变的有品质、有朋友、有体验、有可能性”。他只是不断地问“如果……这对你有什么价值”,最后每个人都会说到“我要钱,我要拥有什么,到我要成为什么状态,我要成为怎样一个人”。每个看上去庸俗无比的欲望背后,都藏着这样一个挺有趣的“真实自我”的梦想。我们都有很多想要的东西,但是其实这并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而是要达到一个终极目标的手段和工具。
找到你目标背后的动机,目标背后的“为何”,会直接影响“如何”。给自己一个正确的“为何”,实现目标的过程会自动顺利不少。
1、目标背后的动机影响你达成目标。
同样一个目标背后的动机是不一样的,每个人关注的重点是不同的。在不同的场景下我们需要不同的动机,才能坚持完成我们最初建立的目标。
(1)good or better
目标都是为了好成绩,有的人是为了超越别人,证明自己;有的人是为了突破自己,提升自己。
be-good goals:为了表现和证明自己而做事。展示自己是谁。当目标比较简单时,表现型目标会促使人做到最好。容易被奖励驱动。判断成功的标准为成或不成,一旦失败,会陷入自我否定的情绪中。
be-better goals:为了成长和提高自己而做事。想象自己可以成为谁。当目标变得困难时,进取型目标会促使人坚持下去。只会被成长驱动。判断成功的标准为进步与否,失败时,首先会找问题所在,找解决办法,既使最终失败了,在过程中能力也提高了,成长了,总是有收获的。
以进取型目标为动机,有以下好处:
1、更容易取得更大的成就。因为敢于挑战自己,同时能正确面对困难,并坚持下去。
2、会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获得更多快乐。因为关注自身进步,每一次进步都是收获。
3、更能应对并快速走出低落期。因为不把失败简单归因于没天赋,而是寻找哪些地方可以改进,比如策略、努力程度、投入时间等,所以不会自我否定。
我在写作中有过一次进取型人格的体验,我从关注自己写的好可以获得大家的赞美,转换到到底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这个视角的转换让我去关注自己薄弱环节,而不是欣赏和证明自己现有的写作能力有多强。在读别人的文章时不再是羡慕嫉妒恨(恨的是自己水平差),而是觉得又学到了,下次可以这么写,原来高手是这么写作的,总是能看到别人的优点,偷偷学习。
好多年前听过一句话:别只顾着低头赶路,而错过了路上的风景。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埋头赶路,这回我终于看见了路边的风景。
(2)梦想or责任
同样为了考上大学,有的人是为了实现梦想,有的人是害怕父母失望。
promotion goals(进攻型目标):关注收获,害怕错过,爱冒险。成功几率大,成就收获大时,勇于尝试。积极反馈引起自信,促进动机。
prevention goals(防御型目标):关注损失,害怕犯错,更谨慎。失败后果大时,不管几率大小,必须奋力完成。消极反馈引起警惕,促进动机。
你自己在追求目标的时候关注哪个比较多,收获还是损失?我关注损失,很多事情都是出于责任去做的,包括现在的学习都是害怕被时代淘汰,害怕落后,而不是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
这个性格特征和家庭教育、文化和自身经历有关系。如果你的父母在你成绩好时奖励你,成绩差时惩罚你,你就倾向于树立进攻型目标。如果你的父母在你成绩差时惩罚你,成绩好时一切正常,你就倾向于树立防御型目标。西方文化,比如美国梦,都在鼓励人们追求成就,只有进步,才能成功;东方文化,倾向于用责任来激励人们,你不进步,就会落后。
追求进攻型目标,当我们成功时我们会感到快乐和开心,失败时会伤心和沮丧。追求防御型目标,当我们成功时我们会感到解脱和放松,失败时会焦虑和紧张。
这里给我的启发是:我认识到自己是倾向采取防御型目标的人,追求安全感,不利于我把握新的机会,并且追求目标时感觉到压力比较大,我需要学会判断在什么情境下,要克服自己思维惯性用进攻型目标驱使自己采取行动。比如换工作,不去关注换工作带来的收获,而一直关注换工作我会损失什么,我永远也踏不出这一步。
以上的目标和动机都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合不适合。在恰当的环境下选择正确的目标、动机和关注点就能恰到好处的促使你完成目标,并且使你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获得幸福和满足。
2、选择正确的动机
三个内在需求:
relatedness(关系):希望和他人建立联系,获得关心,爱与被爱。
competence(能力):有能力影响环境,能从中得到你想要的。
autonomy(自主权):可以自由随心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做。
我们看似追求金钱、名誉,其实我们是没有听到自己心底的声音,我们没有去深挖自己表面追求的目标背后藏着的深层意义。人人都想赚钱,但是每个人背后的动机可能完全不同,有的为了过更有品质的生活,获得更多体验;有的人为了让家人过得舒适;有的为了实现自我价值;有的为了在财富自由后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做。都可以归到以上三种内在需求上。
但是,当你的目标真的就是积累财富,获得名誉,希望得到其他人的承认,赞美,通过外界评价判断自我价值的话,那就很难成功,并且很难获得幸福。因为你控制不了别人的看法,用外界的不确定反馈评价自己,不明智;你只能控制自己,用一些确定的指标来反馈行为结果,才是有意义的。
当你不想做一件事的时候,你就不可能做好这件事。选择你想做的,感兴趣的,让你享受的目标,你会沉浸其中。
如果你是父母、老师或教练,你需要别人完成一个目标时,也要想办法让目标实施者感受到这是他们自己选择的。告诉他们实现目标背后的价值,以及不做的后果,让他们知道做事的理由,自己选择承担选择的后果。奖励、惩罚、截止日期和过度监测都会让目标实施者感到被控制,失去达成目标的自主权,从而降低达成目标的动机。
有个故事,很好的诠释了外在动机是如何代替内在动机,从而让人们忘了最初源自内心做一件事的快乐的。
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后,老人难以忍受。
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25美分,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
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的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5美分。他解释说,自己没有收入,只能少给点。
15美分还可以吧,孩子仍然高兴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
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5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法师,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做一件事本身的乐趣,就是最好的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