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四十一章——第五十章

2020-09-09  本文已影响0人  梧桐雨_72fd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1、明显的“道”,好像很暗昧,前进的“道”,似乎在后退,平坦的“道”,好像很崎岖,祟高的“德”好似是低谷,最洁白的好像污黑,广大的“德”好像不足,刚健的“德”好像怠惰,充实的“德”好像空虚。最方正的反而没有菱角,大的建筑不能很快完成,大的乐声反而少有声音,大的形象反而看不见形体。

        大道平坦又有异常情况,往往让人捉摸不定。明、进、上、广、健、真、白是大道的本质,但人们看到的现象却是昧、退、不平、低、不足、弱、假、污、由此可见,现象总是掩盖本质甚至扭曲着反映事物的本质,实质往往与外在的表象不同。无知者所见到的,往往浮于表面,在门外徜徉晃荡。智者能看透表象,常常能深入下去,深悟内在的机理脉络,只有由表及里,去伪存真,才能获得理性认识,真正懂得“大道”,成为拥有最高境界的“上士”。

        2、看到不等于看见,看见不等于看清,看清不等于看懂,看懂不等于看透,看透不等于看开。生活中我们每个人的思想都是和与自己一致的现实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我们每个人都是选择性地看世界,眼中和心里只有自己相信的事物,对于自己不相信的事物就不会留意、更不会关注、甚至视而不见;只不过有的人承认并接受有的人否认并拒绝承认自身存在的局限性罢了。只有那些承认并接受自身存在的局限性并且愿意去改善的人才能走得更久远,人生的道路才会越走越顺。

      3、现实之中,那些淡泊谦恭的人,一定会被人们认为是不求上进,没有竞争力而应该遭淘汰的人,“大器晚成”更会遭人笑话。人们追求的都是立竿见影的效果,吃饭要吃快餐,种植蔬菜要速成,就差拔苗助长了。整个社会氛围都在提倡“早出人才,快出人才”。人们总是急于求快、求速,比任何时候都急功近利,比任何时候都急于求成,所以现在的人们比任何时候都将浮躁不安。越是在整个时代都轻浮急躁的时候,才越应该大谈大器晚成。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1、扬泰抑否,即践行泰道,贬斥否道。柔弱胜刚强;知白守黑,知雄守雌;重为轻根,指的是“扬泰”。刚强者,死之徒;勇于敢则死,勇于不敢则活,指的是“斥否”

        2、泰之涵义。其一,象征通泰。弱小者向外发展,刚大者主持向内,上下通顺,内外和谐;其二,通顺。天地之交,地重从上下降,天轻从下上升;其三,坤在上,乾在下,小指阴,大指阳;其四,阴阳之间、天地之间的至刚至柔的和谐。

        3、否之涵义。其一,闭塞。阳气上升,阴气下降;其二,有不、口组成,吃了不能吃的东西,消化不良;其三,君子道消,小人道长;其四,色厉内荏,外强中干;其五,小人专权,君子受辱。

《道德经》第四十三章

        1、每个人都是刚强与柔弱的统一体,刚强为习,柔弱为本。行道,就是要除去刚强习性,变得更加柔顺随和,在生活中不仅圆融无碍,还能化解矛盾。柔弱到至极的心,无处不能通达。

        2、老子不言的教化,暗透玄机。教以不言,俗话说得好,是非只因多开口,烦恼只因强出头。不言,既可以省事省心,又可以怡养性情,功莫大焉。不言以教,勿需多费口舌,以身行示现教法,所得到的成效远远超过言说之力。从受教到教人,这一点是行道人用来观察和实践的绝顶之法。

        3、不言的真正内涵是不起念,无为的实际意思是不动心。不言讲的是口,无为说的是行,它们的根结却同在一处。当降伏了妄念,最后得到的收益是还我们一颗无价的真心。不言的教法,无为的利益,对每个人的心行来说,都弥足珍贵,甚为稀有,天下最殊胜的行法莫过于此。要求人们去观察,去参悟,去践履。

《道德经》第四十四章

        1、放下名利,获得健康。自己本身的实力需求远比外界对自己的称呼更重要、要务实。注重满足自己的实际需求,而且不要超过自己所能承受的范围。

        2、得与失是一对相对概念,世界是守恒和平衡的,在得到的同时也在失去,要在得与失中间找到一种平衡,得与失都不能超过自身所能承受的极限。“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也是对这种平衡和守恒规律的一种解释,把握分寸、掌握好度,不能超过自身所能承受的极限。

        3、学会知足是人生幸福的必修课。人能知止足,则福禄在己。真正的有福就是知足,不知足则一生精神扰乱不宁,毫无幸福感,不可能长久。

《道德经》第四十五章

        1、现实生活中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比如:透过表面的缺陷,看到对方完美无缺的现实;透过表面的漏洞,看到对方无懈可击的内在;透过表面的笨拙,看到对方大智若愚的头脑……我辈凡人要透过千差万别的表面,看透那些高人的内在和根本,基本上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

        2、大的成就是随事物本身的性质而完成的,它本身什么也不创造,所以像是有所缺少。最充盈的东西,顺从万物的需要而给予,没有什么留恋的,所以就像空的一样。最正直的东西是顺着不同事物的外形,并不是一个方向上的直,所以就像弯的一样。最灵巧的东西依循自然规律而制成器物,不制造与规律相违背的东西,所以说看起来很笨拙。最善辩的人实事求是,存在什么东西才说什么话,自己不编造什么,所以就像嘴很笨的样子。克服躁动然后能战胜寒冷,宁静无为能够克服炎热。以此类推,清静就是天下的正统。宁静能够保全事物的本真,躁动则侵犯、破坏事物的本性,只有清静,才能得到上面那些伟大的事物。

        3、说话做事要留有余地,有余可以补不足,有余可以容物,有余可以延年!人要学会隐,学会留愚拙给自己,这样让自己有生长空间,又可以让别人有绽放生命的喜悦!

        4、能够让身边的人浑浊澄明、躁动安住,就是修大海的清静伟大。让别人找到安住的家,更让自己的心走进生命的自在!清净让浑浊澄明,让躁动安住,让自己进退自如。

        5、空无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只有空无的杯子才可以装水,空无的房子才可以住人。空无是一种度量和胸怀,空无是“有”的可能和前提,空无是“有”的最初因缘。

        6、真正的强者是不以自我为中心的践行者,他们放下自我、发光发热、温暖身边的人。人到无求便是德,万事无求便是高,无我修持更能成就大我,道就是不求而自应的。

《道德经》第四十六章

      1、马是被用来运粪耕田,马(甚至母马)还是被征用作为军马,是合道还是违道,我们可以从马的功用加以辨别,前者安居乐业,后者民不聊生。

        2、人往往壑难填,刺激欲望,想要得到,即使得到也不知足,是最大的罪恶、祸患。只有懂得知足,才会满足。知足,就是适可而止,知止不辱,知足不殆,知足常乐。,心满意足,

        3、若要身体安,三分饥和寒。比如饮食是维持生存的需要。吃个七八分饱对身体最好,十二分饱和过度节食都对身体有危害;普通的食物简单味美,稀奇的食物脱离了本质需求。

        4、每个人的快乐都由自己掌握。每个人要为自己的快乐的负责,不可把自己的快乐责任推给外界或其他人。让自己生气的不是因为事实(某人做了什么),而是因为妄想(某人应该做什么)。

       

《道德经》第四十七章

        1、掌握了道,就掌握了事物发展和运行的规律,就能把握事物的外在变化。对道的探索要由外在向内在探索,然后由内而外去利用,不能够向外探索,否则南辕北辙,离道越来越远。

        2、掌握了道,就可以知道表象和内在的关系,既可以由内而外也可以由外而内的审视事物,一下子就能透过现象根据规律预知结果,做到“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比如专业的修车师傅不用拆开发动机,听一下的声音就知道发动机的问题出在哪里;在草原上迷路了,跟着马儿就能回到家。

        3、向外追求不如向内求索。人们往往喜欢向外去追求,去远足,去旅游,甚至想走遍天涯海角,但是并不能真正做到,其实向外追求不如向内求索,就像老子所说“外物静观以求自得”。我们要学习思考,学会思考,學字就是一个儿童在屋宇内手举着书学习阴阳之道;习字就是鸟睁着眼睛看飞翔,自己练习模仿飞行的过程。

《道德经》第四十八章

        1、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益”是增加,“损”是减少。学习会一天天增加个人的主观欲望和行为,探索道会一天天减少个人的主观欲望和行为。减少了又减少,减少到最后就成了“无为”了,“无为”的意思就是完全按照道去做,祛除自己主观的任意行为和欲望。

      2、社会主义社会,最大的群体是人民,人民是统治者,人民自己管理自己,人民的权利受宪法保护,人民的意志就是统治者的意志,从道的本质上讲,道是利于万物的,也就是利于最庞大的群体,在我国,人民就是最庞大的群体,按照人民整体意志去做,也是一种“无为”。

        3、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这里的“事”,我认为是依仗、依赖的意思,是指依仗外力迫使对方做出改变。这段话的意思就是指得到天下要依靠内在的道去征服人心,等到非得用外力迫使对方屈服,那么是不能够真正得到天下的。这里的“无事”强调的个人和天下内在本质规律的统一,“有事”强调的是个人对天下外部约束力的牵制。

        4、道学损益。任何事物都有两方面,缺一不可。如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就像每天的运动跑步一样,对于身体健康来说,会日益强壮,但是对身体部位来说,四肢、膝盖、脊柱以及大脑回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

《道德经》第四十九章

        1、圣人没有固定的我与你的区分和偏见,圣人对待善良的或不善良的人,都是善良的来对待;圣人对待诚信的或不诚信的人,都是诚信的来对待。

        2、圣人心系天下,以慈悲之心对天下众生,以无为之心教化天下大众,如同对待孩子一般去关怀,教化养育他。每个人的内在都存在着自我完善的动力,如果个人的道心可以开显,那也就可以自我完善,自悟自度了。

        3、我们总习惯从自己的角度来看待外界,看待他人,很难做到从对方的角度来看待对方。父母有时不由自主地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孩子无法按照他的内心去自由的成长。人与人的相处需要同理心,即我们希望别人怎么对待我们,也就应该怎么样来对待别人。

《道德经》第五十章

        1、每个人都有生命的厚度和长度,每个人生命或长或短的原因是有两点:一是遗传因素;二是外界因素。老子认为,人活在世,应善于避害,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生命长寿。

        2、老,心定、神安、保健康”。首先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要有稳定的作息时间;二.进餐要科学,食新鲜食品;吃饭不能过量;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保健己身,正确对待名和利;行善积德,默默无闻地奉献。行善积德的人,默默奉献的人,助人为先的人,他无所求,只知孜孜不倦地默默奉献,心安理得,精神愉快。这样的人己身自然健康。

        3、人生有百分之三十的人长寿,有百分之三十的人薄命,还有百分之三十的人因为自己过度的消耗,让自己的生命被置于死地。为什么有些人可以长期没有危险,就是因为他从来没有在危险之中待过自然不会承担风险。守静,不妄作妄为。不盲目乱动。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