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不给孩子上兴趣班的妈妈,后悔了!
前几天跟师姐讨论给孩子上兴趣班的问题,师姐给我讲了个她同事李青的例子,给我感触很深。
孩子小的时候,李青遵从社会倡导的快乐教育,不给孩子上兴趣班,让孩子自由的玩耍。
幼儿园时孩子看到别的小朋友学跳舞,学钢琴很是羡慕,多次央求妈妈给报班。
但李青坚持自己的看法,坚定的认为兴趣班只是想赚家长的钱,把孩子送兴趣班是外包培养,是市场化培养。
所以一直到小学2年级,孩子从没上过一个兴趣班。
有一次放学回家,孩子哭丧着脸,李青怎么问都不回答,问的急了,孩子哭着说,学校要组个乐队参加国庆表演,别的小朋友都参加了,有的会弹钢琴,有的会吹长笛,还有的会吉他。
他们组了几个节目,但自己什么也不会,所以什么节目也没有参加,而且学校还有很多兴趣小组,比如围棋、国际象棋等,孩子也只能观望。
孩子非常自卑,问妈妈,你以前为什么不给我报兴趣班呢。
这时,李青幡然悔悟,后悔莫及,孩子没有一技之长,在团体活动中拜了下风,伤了自尊心。
但现在已上小学,文化课业繁重,再去花精力重新学一项兴趣技能感觉非常吃力了。
师姐说,如果你自己没有能力培养孩子某种兴趣,专业的事情还是交给专业的人做。
兴趣才是开启孩子看世界的大门。
1
兴趣是拧开潘多拉魔盒的钥匙
有次在一个妈妈群里谈到兴趣培养的话题,一个定居澳洲的妈妈说,她的孩子六岁,现在在上6个兴趣班,包括游泳,国际象棋,画画,舞蹈,机器人等。
而且孩子还不满足,还要求妈妈继续给她报。
别的妈妈都说学的太多了,孩子受累。
这个妈妈说,孩子从没喊过累,她在那里有新的朋友,新的知识,好玩的老师,和有趣的课堂,每次上课都开开心心的去。
最重要的是,所有的兴趣班都是孩子自己要学的,妈妈从没有强制过。
接触的越多,孩子见识的越多,这种接触会激发孩子探索的热情和欲望。
2
兴趣的培养可以锻炼孩子的坚毅品格
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Angela Duckworth教授在她的《坚毅:释放激情与坚持的力量》一书中讨论了坚毅品格对成功的重要性,其中一章谈到课外活动是坚毅的练习场。
Duckworth教授有两个女儿,她给自己的两个孩子都报了兴趣班,让她们尝试了芭蕾舞、体操、田径、手工、中提琴及钢琴等多种兴趣班。
她要求孩子在她觉得不喜欢的时候可以选择退出,但不能放弃,并要求自己的孩子必须至少参加一项活动,且必需至少坚持两年。
这让我想起了我亲戚的孩子小毛,他是一个非常活泼的孩子,看到好玩的事情都想尝试。
足球、篮球、钢琴、游泳、画画、围棋等,前期激情很高,但随着训练难度的升级,小毛开始产生厌倦,踢球、打篮球觉得太累、画画、围棋觉得坐的时间太长,学不到一个月就打退堂鼓。
父母看他确实不想练习,就放任他放弃了。
没有进行引导和培养,到现在,他仍然没有坚持任何一项兴趣,在学习上也出现这种遇到难题就退缩的习惯,父母为此很是头疼。
Duckworth教授认为,一旦你的孩子足够大了,你要帮他们找到一项他们喜欢的课外活动。
而且建议,高中生在至少一个活动中坚持一年以上。
“课外活动是培养年轻人坚毅品格的一种方式,能为实现长期目标培养激情与毅力。”
坚毅关注的是持久的耐力。
持续的刺激引导孩子坚持下去,养成良好的兴趣和习惯,孩子会得到更大的成长,形成坚毅品格。
3
兴趣没有最好,只有最合适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父母不必强求孩子必须学某样技能。
看到别人家孩子学钢琴,就强制孩子学钢琴是不理性的,可能你家孩子感兴趣的是小提琴。
有次在一个培训机构,看到一个妈妈带孩子来上兴趣班,在舞蹈课门口,孩子死活不进去,坐地上哭着说:“妈妈,我很累,我刚刚已经上了一个半小时的课了,我不喜欢跳舞。”
但妈妈还是诱导孩子过去,跟孩子说:“你看别的小孩都在里面跳,跳舞很好玩的。”
甚至在关门的刹那,孩子都在试图逃出来,满眼的期待让人看了心疼。
因为孩子没有动力,在课堂里不好好跟老师练习,磨洋工,影响到其它孩子,在门外都能听到孩子被训斥的声音。
孩子一定伤心极了,我甚至听到孩子心碎一地的声音,兴趣班对她来说已经不再是兴趣,不再是探索,而是装着老虎的牢笼。
兴趣班可以上,但要有选择和节制。
孩子小的时候,看到什么都很喜欢,但不知道上课需要坚持,等体验几次后,很多孩子会有自己的选择,比如不想上围棋,或不想学跳舞。
这时家长需要综合考虑,是否需要继续坚持,或是放弃。
但在孩子有兴趣,只是贪玩不想上课、或当天输掉了比赛、或是受到了老师的批评时想要放弃时,家长就需要监督,要让孩子了解什么叫坚持。
让孩子知道不能因为某一天很糟糕就不干了。
当然兴趣的培养不能仅靠兴趣班,重要的是父母的引导和培养。
我们应该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兴趣,并获得成长,领会学习的乐趣。
当发现孩子对一件事情感兴趣时,给予引导,并开展系列体验互动反复加强这个兴趣,让兴趣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