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世界诗歌日而写

2023-09-11  本文已影响0人  文化学者黎荔

作者:黎荔

每年3月21日,是“世界诗歌日”(World Poem Day)。这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定的节日始于1999年。与圣诞节、情人节等世界性节日比,这个小小的节日知道的人不多,媒体或商家也绝少为这一天花功夫做文章。诗歌是人类文明的瑰宝,中国是世界诗歌的重镇。诗歌对中国文化浸润极广,从远古到现代,从君王到庶民,从京畿到边塞,莫不沾溉。刚刚落幕的中国诗词大会,举国关注,线下线上,余温未了,说明了诗歌是我们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事实上,诗歌是建设未来的工作,而未来永远是人们灵魂深处渴望的,它代表着自由、平等、健康、美好、真实、善良和进步。即使今天的时代英雄是商人明星和网红,诗人不过是站在失败者的一边,但诗歌之光永远在照耀,就像太阳,除了对它享受,我们无可奈何。

最好的诗歌应是更高更广阔的光明境界,诗人应奔走在光明中,而不只是停留在狭小的形式黑暗里。事实上,我不屑于那种只是琢磨形式的诗人。诗的成功往往不在诗之中,而是在诗之外,一个诗人在写下一行诗之前,他早已是一个诗人了,他是内外澄澈的赤子。

据说北大中文系林庚教授上的最后一课:“什么是诗?诗的本质就是发现。诗人要永远像婴儿一样,睁大了好奇的眼睛,去看周围的世界,去发现世界的新的美。”顿时全场肃然。先生讲完回家就病倒了。钱理群教授评之为“天鹅的绝唱”。我明白了,如今之所以少见真正的诗,是因为没有婴儿——人们都老奸巨滑了!

儿童没有成见,没有受到科学思想的训练,不善抽象,却善想像,孩子说车的脚是圆的,公园里的孔雀开屏是大母鸡开花,剥开桔子皮,是一圈月亮坐着说话,凡此种种,不是毫无意义的胡言乱语,孩子们就像诗人一样,能够非常有效地将人带入一种超越现实景象的审美想像的诗意境地。童年天然的语感与未被污染的想象力,是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天赋,人在十岁以前都是诗人,上帝制造他们的时候,把这一切写在基因里面,我们的基因里面都有这样的片段。但只有诗人的一生都在回忆他最初的十年。什么是诗人?诗人就是比凡人有更多的幻想,他们就像好奇打量世界的孩子一样。科学担心诗人是否神志清醒,科学不能容忍以无限为有限的奇思异想。我不想辩驳,只想说,这种奇异的思想如此古老,它深伏于生命的根底,它神秘而真朴。诗人与世人的最大分歧就在于,在灰扑扑的日常生活中缅怀人类昔日青葱的梦想,在时间的约束里尝试着一次次挣脱。他们时时都在用生命重铸一口时间之钟,以语言改变钟摆般沉闷乏味的世界进程。

诗人是在成年之后仍顽强地留驻了童年的人,他的内在有一个枪林弹雨也杀不死的小孩。内在小孩这个概念,由荣格在1940年出版《儿童原型心理学》(The Psychology of the Child Archetype)首次提出,荣格称儿童原型为「在里面的小孩」(child within),内在小孩指童年记忆、次人格、赤子之心或内在超越力量。我觉得,内在小孩概念比较接近中国人所谓的赤子之心。随着社会化的过程,人们认为成熟即是不要孩子气,于是逐渐与内在小孩分离,从而造成各种情绪的问题,因此如果在一个适当的情境中,重新创造出在孩提时所曾有过的感受,便能有回家的感觉,回归自身完整的感觉。容格认为内在小孩是从潜意识,人类本性的深处所诞生,他代表的是所有存在中最强大的冲动,具有无可比拟的力量。对容格而言,这个内在小孩即圣童,象征著未来的希望、幼小的心灵、生命的潜力以及自我的新生,但同时也很轻浮妄动,乐天顽皮,以及永远不以长大成熟为目标,换句话说,所谓回归内在的赤子之心,可以是变得更自由、开创、有活力,但也可能变得撒野、忽视他人与逃避责任。诗人兼具这个圣童的两面。顾城就是非常典型的拒绝长大的巨婴人格,逃避成人世界的现实与责任,而落入所谓的小飞侠情结。

我始终认为,赤子不是长不大的巨婴。比如王家卫电影《阿飞正传》中,寻找自己身份的旭仔陷入自毁、欺诈、谋杀、逃亡,无依无靠,没有着落,在不同的空间里游走,最后死于火车上。浪子旭仔那颗不死飞翔的心是虚无的,他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是一只无脚鸟,因为没有脚(牵绊与责任),所以没有停歇,只有选择飞翔,没有终点的飞翔,累了的时候也只能在风中休息。无脚的鸟一辈子只能落地一次,那就是死的时候。孤傲叛逆的旭仔是个活在自我世界中的登徒子,他给自己无脚鸟一样的人生找了个借口——“寻母”,对所有女人都冷酷无比,却又会一人时黯然神伤对镜独舞……所以,这不是我所说的赤子。

真正的赤子,必然有将小我化为大我之精神,而自我扩大之途径或方法则有二端:一则是对广大的人世的关怀,另一则是对大自然的融入。总是自怜自爱、自私自利、孤芳自赏的诗人,被读者抛弃了也是活该。他们总把责任推卸给外因,认为自身的边缘化,是诗歌环境日益恶化所致,是否也该找找内因呢:是读者抛弃了你,还是你先抛弃了自己,抛弃了自古传承的神圣使命?诗人的使命就是做人类的赤子。赤子之心坦坦荡荡,始终保持精神的明亮。赤子心胸明净,不被骄傲慢和偏见所拥塞。有的人就是像一扇窗玻璃,通过玻璃,可以看见那颗心的颜色以及思考的曲线。一个真正的诗人,惟一的品质,是诚实。带着这种与生俱来的品质,走上诗人之路,由诗歌作证,他们守住了人性之美,诚实之美。诗歌本无缚鸡之力,为什么诗人总是受到迫害?因为灾祸起于诚实,但他们不因苦难放弃自己的诗歌,放弃自己的价值。历次运动,历次跌宕,翻江倒海,都会有聪明人浮现上来,那沉落的一定全是诗人。

孔子认为诗教是教育的开始,曾说“不学诗,无以言”,又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除了学诗既可以提升语文能力,提升知识含量,还可以抒发情感、了解民风、结交朋友、宣泄不平,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诗是心声,是人的情感的自然抒发,天下没有比诗更私人、更为己的学问,诗人的人格是最纯净的,最不讲功利的,赤子之心,烛火高举。凡经诗教入门的人,总是更容易坚持为己之学,总是更容易产生坚定的文化信仰。所以,想要养成君子人格,必须从诗教开始,必须从学诗开始。诗教又不是要把所有人都教成诗人,诗教只是为了让人不忘赤子之心。

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上,人们的生存方式有千种万种,其中有一种生存方式就是用赤子之心。全心全意去爱,别的就交给命运,这是赤子们遵循的简单规则。一所大学如果不能激起年轻人的一些诗心的回荡,一些赤子的热血,一些对人类问题的思索,那么,这所大学之缺少感染力是无可置疑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