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吃煲仔饭
每到隆冬,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时,我就常想要是在小火炉上再放上个煲仔,弄个煲仔饭吃,就完美了。
放上白米,水沸后,趁着还冒泡,立刻放上肉类,要快。再改用小火焗至水分慢慢收干。记得中途不要掀起盖子。这样,很快就有香喷喷的煲仔饭吃了。
不要急着吃肉,也不要把米饭和肉混在一起吃,先闻一下米饭和肉散发出的香气,因为火候的掌握要恰到好处,饭才不会有糊味。唔,很好,有白米饭的香味,不是与菜汁混合后的香味,是米的香气;
用勺子舀一勺在煲的边的白饭,每粒米都是那么完整、分明、通透,干身,不湿,不黏糊,放进口一嚼:入口柔韧,饭心软滑糯;
而精华不是这白饭,也不是饭面层的肉,而是那层饭焦,也只有最外层的米粒才成了饭焦,薄薄一层,只有一粒米的厚度,呈金黄色泽。嚼一下,脆,香,不会粘牙。
肉也熟得刚刚好,锅底也没多余的油。肉嫩滑,刚好。
评价一煲煲仔饭的重点是饭,而不是菜。判断煲仔饭好不好的重点是饭,而不是肉和菜汁。
这煲刚好,是一煲好的煲仔饭。
好了,别做梦了,这样好的煲仔饭,我是做不出来的。我的水平只是一煲肉菜混在一起的混搭。没有纯米香气,也没有粒粒分明,更不会有金黄焦脆的饭焦。
真想尝正宗的煲仔饭。
央视《寻味顺德》有介绍过一间很曳的煲仔饭,听说是广东顺德公认最好吃的煲仔饭。
是,有看过都知道我是说那个扎着小辫,穿背心短裤衩,开着个摩托车穿梭于大街小巷,大叫“微风拂面,路随我走”的那个曳曳的老板:牛展。
从电视知道,他的煲仔饭做得好,是因为用心。
煲,是改造过的,防止高温沙煲爆裂;炉,是改造过的,为了更准确掌握火候;米,必定选细长本地丝苗米,米饭才会一粒粒圆润饱满,表面带油光;食材,必定选取当季最好的,连食材的厚薄也专门研究有特定的尺寸;至于恰到好处的火候,也来自十几年来无法言传的一日复一日的重复。这一切只为了要做出最好的煲仔饭。
一个人若是肯专注做同样的东西十几年,做出来的东西一定是好的。
电视播出后,四方食客自然满门,曾经诧异于整间店只有老板一人打理,想像不出他是如何做到的。然而,后来从朋友口中知道,牛展的不成文店规之后,释然:
来晚了没得吃,还被赶走;
没有固定餐牌,价格奇高;
不准不按他的套路来吃饭,不准吃剩;
成天对排队的客人推荐隔壁的店铺;
食客里十有八个都被他实实在在地骂过;
……
朋友说那天,他们拖家带口的六七囗人,12点多冲到牛展的铺子,门外已排了十几号人,刚想排上队尾,老板跑了出来,大手从朋友面前一挥:“从这里下去不用排了”,好了,没有吃的就算了,他还叫朋友他们去隔壁吃……
好吧,反正拖家带小的,一场来到,就周边先玩着,傍晚再来吃吧。
这回是吃上了,想吃肉饼,牛肉煲仔饭,老板大手一挥:“你听我说,不要吃这个,吃腊味吧,这个好!蟹也不错!”大家似乎都忍着笑,好吧,你说啥就啥吧。
隔壁一桌从香港慕名而来,三个人想多尝点口味,想要五个,
“不好意思,你们吃不完的,不能点”
“我们打包”
“不行”
老板一句话弹了回来,落地有声……
想拍照,不可以;吃法不正宗,不可以,要请教了,老板会先示范的。
规矩多多,但一煲煲饭放到面前后,朋友说,什么气都随着饭下肚,什么气都没有了,只有“好吃”这两个字了。叫他形容一下如何好吃,又或者是卖相如何,他憋了半天,又一挤出一句:“就是好吃呀!”
我笑着问他,还会去吗?他笑笑,说:“这是我二十几年来吃过最憋屈的饭了。”但身旁的小朋友却诚实的点头说:“要去!”
然而,也许这些看上去让我们憋屈的规矩,对于一个专情煲仔饭制作的人来说,只是对他创作的尊重,对食物的尊重吧?
好想哪天我也去憋屈着吃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