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孤独,你准备好了么?
一、这个社会的孤独问题越来越严重
你是否有时会觉得自己无论怎样都没有人会在意?
你是否有时休息天不知道去哪里,打开手机却无人可联络?
你是否身在大家庭却倍感形单影只,除了背负责任外一无所有?
你是否觉得世界那么大,到处都是人,却没有能理解你愿意听你说话的人?
如果曾经有过,那么你会觉得自己孤独么?
漫长的人生,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感受过孤独,也许是与大家意见相左时的争执;也许是挫败后的羞于见人;也许是失恋后的自我否定。在各种社会新闻里,你可以看见老人独自死在房子里无人知晓,可以看见婚姻内的极度孤单,可以看见什么都不缺的人患抑郁症自杀,甚至可以看见花样年华的陨落。总之,我们已进入普世孤独的时代。不仅孤独是弥漫性存在于所有年龄层中,我们甚至发现有相当多的一些人已经享受这种孤独,成为生活在城市里却避开人群的人。
我的一个妹妹的朋友,艺术生,第一次见她,头发是桔黄色的,真正的桔黄,这种颜色太少见了,她不是那种打扮花哨奇装异服满身纹身的类型,反而是家世优良正准备考一流艺术院校的硕士研究生,一头桔色短发搭配干净清爽的着装有种浑然天成的与众不同,让人讨厌不起来。坐在大家中间不多话不张扬静静倾听,使人颇有好感。吃晚饭的时候表示自己很喜欢喝酒,半瓶红酒下肚话匣渐开,她说自己特别享受一个人,一个人旅行,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吃火锅,一个人看病住院,一个人去染冷门的发色,一个人做所有决定。反正就是很享受独自做所有事情的快乐。桌上的人都暗自震惊,但看她似乎真的是很自在快乐也就没人有什么微词,毕竟,这是个充分尊重个性自由的年代。
还有个叔叔的儿子,50多岁单身宅男,不出门,与亲人几乎没有交流,没有朋友,清明上坟,家人因不在市区,说下午赶回来一起去,结果他以没人下午上坟为由自行先去了,叔叔很苦恼,最是担心这个儿子,可是怎样努力也无法走近他。
会觉得这样的人另类、有病么?其实他们就在我们身边,有时候就是我们自己。
大部分人是被动孤独的。许多流行歌的歌词都有孤独的描写:
“一个人失眠,全世界失眠。”从另一个角度可不就是世界只剩我一人了?
“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聚在一起却人人都在孤单,只有在孤单里狂欢,是怎样一种断腕般的无奈?
“I am lonely lonely lonely God help me help me to survive!”已孤单到只能向上帝求助!?
这些歌的共性是在本质上不愿意孤独或是想释放或逃离这种孤独的一种呐喊,也就是被动的孤独。现今社会节奏越来越快,彼此压力都这么大,自身难保,谁还有那个闲暇去关怀别人。人们越来越忽略内心的真实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变得礼貌而疏离,更像是标准程式化产物,我给你发的朋友圈点个赞,你过年过节时群发的一条短信,不出错。可正是这种不出错,却常出现认识许多年貌似很热情很熟络的朋友,因为工作的变动或者不知什么原因,最后就只剩下朋友圈里的一个僵尸粉,彼此的存在于对方根本不再存在任何意义。你会感叹人际凉薄,于是真心愈加稀少,一个一个统统成了孤岛,越是发达城市越是如此,典型的例子就是东京,不甘心却也无力改变现状,只得拼命赚钱,以钱傍身至少终老时不至凄惨结局。
几乎所有人都知道有首歌叫《从前慢》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人家就懂了
这细腻有温度的情感戳中了千千万万个渴望真情的孤独灵魂。
是的,虽然过去彼此联系那么没有效率,内心却是满满的滚烫。
我们不探讨快节奏社会的利弊,我们只关注孤独本身。孤独最常见的就是导致抑郁症的产生,孤獨者也更容易患病,或者已經喪失了關注自身健康的動力。
既然身时无法选择,我们如何以更佳的姿态去面对孤独。
二、孤独是怎么形成的
说到孤独不能不提一首歌,陈奕迅《孤独患者》
欢笑声 欢呼声
炒热气氛 心却很冷
聚光灯 是种蒙恩
我却不能 喊等一等
我真佩服我 还能幽默
掉眼泪时用笑掩过 怕人看破 顾虑好多
不谈寂寞 我们就都快活
笑越大声 越是残忍
挤满体温 室温更冷
万一关灯 空虚扰人
我却不能 喊等一等
你说你爱我 却一直说
说我不该窝在角落 策划逃脱 这也有错
连我脆弱 的权利都掠夺
我不唱声嘶力竭的情歌
不表示没有心碎的时刻
我不曾摊开伤口任宰割 愈合就无人晓得
我内心挫折
我不要声嘶力竭的情歌
来提示我需要你的时刻
表面镇定并不是保护色 反而是要你懂得
我不知为何
活像个孤独患者 自我拉扯
外向的孤独患者 需要认可
孤独不等同于一个人,而是一种内心不满足同时情绪低落的状态。它源于深层次的内心缺口。孤独者内心大多敏感脆弱,易把微小感受放大,出于本能的自我保护,在人际交往中害怕受伤又渴望靠近。为什么害怕受伤?当然是因为有过受伤的记忆。也许许多人说我并没有受过什么感情的伤害,其实只是你不记得或者选择忽略,你的潜意识记得。这种受伤绝不局限于两性男女之间,恰相反,与成年后的关系不大,是儿时与父母之间的情感交互所遗留下的痕迹。
孩子无一例外需要父母的陪伴与爱,在求不得的时候,出于自我保护而下意识告诉自己我不需要,以求得某种平衡。前面提到的桔发女孩,幼年是老人带大,父母几乎看不见,但父母比较乐观,偶尔在一起的相处把这种乐观传达给了她。父母的缺位使她被迫养成自己做决定自己一个人做所有事情的习惯,好在父母的乐观也影响了她,以至于成年后她能够享受孤独而不至痛苦,这样的人通常会谈恋爱但不会选择进入婚姻。这算是比较好的结果了。可大多数童年缺乏陪伴的,父母基本上存在着一些不和谐因素,或冷漠或抱怨,孩子会原封不动的都继承了去,成年后内心缺乏喜悦,缺乏与人交往打开心扉的勇气,在亲密关系中幻得幻失。
童年无法由我们决定且一去不返,重要的是我们如何面对孤独感而不受其害呢?
三、与孤独和谐相处,于寂静处开出生命的花
接纳自己。这是一句烂大街的话。但很少有人真正get到他的精髓,接纳是一种内心力量层面的能力,是需要训练的。准备好心态是一切一切的基础。接纳不是放弃,不是反正我已经这样了不接纳还能怎样的破罐子破摔,它不仅不消极,反而是非常积极的。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反向催眠,当你害怕做某事时要不断告诉自己你可以,去迈出第一步不管结果,只要做了就算做到,一点一点,终会进步和成功;当你极度自我否定时,要告诉自己你是多么独一无二的存在,你的生命也被宇宙祝福着,你值得被爱。一次又一次,你的潜意识会接收到,于是,变化就会发生,从抱怨孤独逃避面对开始,你会慢慢发现孤独是一种再自然不过的状态,就像身体会饿会渴会累一样,精神也有需要慰藉或孤独的时候,实在没必要产生悲伤难过甚至绝望的情绪,反而要加以利用,在一个人的时候仍然充实,向着更好的方向完善自己,在与人交往之处不困于心,坦然面对,接受人与人之间的不同,这样正面的交往会让目光开阔,格局放大。努力的源动力从来都在自身而不在外力,无论世界如何待我,我依然相信美好,事实上当你的心放开了,你陈年的伤就已经痊愈,此去并非皆遇良人,只是你早已不受其害,世界已然在你面前变换了模样,每一天都去向更好的自己。
找一样与自己内心连接的爱好。运动、看书、喝茶、手工、写字、种花……这世界包罗万象无奇不有,一定有一样事可以让你沉浸其中感受到快乐,去做并且坚持,别说我条件不具备,万里长征都从脚下起步,虽死伤无数可最终还是成功了。等什么条件都具备了再干,那一天不会来的,只有你先为其迈出第一步,所有条件才会向你靠近。内心充实力量自生,那时孤独是什么你早就忘了,说不定你会有意外的斜杠收获。
为了爱而勇敢。人生路阻且长,我们每个人都非完美,无论出身富贵或贫寒都有自己需要面对的苦处。我身边许多优秀的人是从有了孩子开始逐渐了解、体受进而改变的,他们为了孩子不再重导复辙而不断努力完善着自己,那种因爱而发的努力是那样美好和可贵,改变的同时收获的不仅是孩子,他们自己的人际与亲密关系也产生了本质的提升。
我们遇到的所有际遇、情绪、病痛都是生命的提示,警醒你关注自己。愿你无论身处哪个阶段,都能与孤独和谐共处,于寂静处开出生命艳丽的花,美丽身边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