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育儿有些文章不一定是为了上首页投稿

孩子长大了不会成为奸商吧?

2020-06-08  本文已影响0人  蓬勃育儿社

妈妈的困扰:

妈妈给10岁的儿子洗衣服,偶然间发现口袋里有张面额20的纸币,就有些纳闷:虽说也给孩子零花钱,但没这么多,又经过一个星期的花费,不可能越花越多啊?就问儿子钱的来历:这钱哪来的啊?

儿子支支吾吾了半天,终于还是说了:同学喜欢我的一张卡片,非要跟我换,磨了我好多天了,最后他说用20块钱买我的,我就同意了。

妈妈一听就觉得有些别扭,就跟儿子说:一张卡片20块钱,你这样不太好吧?要不要把钱还给同学?

儿子当即就不乐意了:这卡片我也很喜欢,我是下了好大决心才换的,凭什么把钱还回去啊?

妈妈没再说什么,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但妈妈心中的疑问并没有随着闭上嘴而消失:孩子这么小就开始做买卖了?长大了不会成为奸商吧?是该鼓励还是该禁止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果孩子长大后,只能做富足的“奸商”,或者贫穷的“良民”,你会怎么选?

你肯定喜欢“富足”不喜欢“贫穷”,但对于“商人”这个角色可能就不太接受了。这再正常不过,古今中外,对商人都不待见,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我们传统中“士、农、工、商”的职业身份排序,都明确表达了对商人的不重视,甚至是蔑视。

不能否认,肯定有个别或者少部分商人的行径是令人所不耻的,但对商人的这种整体的“不待见”主要还是源于人的本性——只想赚便宜而不想吃亏。

假设,在沙漠里面,你没有水快要渴死了,这时候有人跟你说:我这有一瓶水,1万块钱卖给你,你要不要?

你一定会说:要要要,我要!你可能还会说:但是1万块钱我身上没有,等我回到家里再给你行吗?

假设那个人答应了,你喝了这瓶水,保住了性命。

问:回到家的你会给这个人1万块钱吗?你会不会觉得1万块钱一瓶水太贵了?会不会觉得这是乘人之危?

美国曾经还发生过这样一个事情。

本世纪初,一次叫做“卡崔娜”的飓风灾难,造成了密西西比河附近大规模断电。电视台播出这个消息以后,有位哥们儿就想利用这个机会赚点钱。于是他把自己的积蓄拿出来,买了19台发电机,又租了一辆大卡车,开了1000多公里的路程,从肯塔基开到了密西西比。

来到这以后,他用双倍的价钱出售这19台发电机,当时的很多居民都迫切需要发电机。但就在这个时候,警察出现了。警察认为,这个人违反了当地所谓的反价格欺诈条例,也就是说,这个人在牟取暴利,把价格抬得过高了。

结果警察就把这个人投到监狱里面去了,他的那19台发电机也被没收了。这人在监狱里面待了4天后放出来了,而那19台发电机,还扣押在政府的仓库里面。

有个电视节目的主持人叫约翰·斯托塞尔(John Stossel),他就问了一个问题:

到底是想要发财的哥们儿帮助了居民,还是把所有发电机都扣押在政府仓库里面的警察、政府帮助了居民,到底是谁对居民造成了伤害?

当他采访那些居民的时候,居民都说,“我们要的是发电机,我们要电,我们要食物。”

但紧接着他又问大家:“他以这么高的价格出售发电机对不对?”

所有人都告诉他:“囤积居奇是不对的,我都不知道你是怎么想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对于买方(消费者)来说,认为商人“奸”可能才是正常的。我们作为买方,花钱购买一样东西,一定是认为这样东西能满足我们的需要,能带给我们利益,比如快要渴死时的生命、断电之后的光明。但问题是我们会忽略具体的情景,我们会用“正常状态”来比对“非常状态”,我们就一定会觉得商人“心太黑”,挣了我们太多的钱。即使是平时,我们也会自然而然的觉得,你商人又不创造社会价值,就是当个“二道贩子”,能有点“薄利”就行了,赚这么多你良心何在?

可问题是,如果你是卖方(商人),你还会觉得自己“奸”吗?如果不能挣钱,谁愿意冒着(极大的)风险去做“善事”呢?你是不是还会觉得自己是做了天大的好事,而那些获得好处的人却昧良心、不懂得感恩?

商人可能真的是利用了我们的“危机”与“短缺”,但是这种利用,对双方来说都是有好处的。其实,医生不就利用了病人的生病吗?老师不就利用了学生的无知吗?但是医生对病人来说是有帮助的,老师对学生来说也是有帮助的。

做买卖,从来都是各取所需,从不存在谁“奸”谁“傻”。

我有个朋友,是做小买卖的,花鸟鱼虫那一类,这类商品的特点是没有什么统一固定的价格,所以他儿子对他就有个很经典的评价:我爸整天就是忽悠一些“大傻子”。

可那些被他儿子称之为“大傻子”的人呢?却十分快乐的围绕在他爸的身边。

这就是商业的本质。


有什么疑惑尽管问

我们是陪伴孩子成长的同路人

关注同名(蓬勃育儿社)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育儿信息!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