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草文集(简书)

来,得空聊聊哲学呗

2019-06-16  本文已影响27人  雨橙suri

《本书书名无法描述本书内容》封面纯黑底色银边刻字,非常酷。内容最初看的有些迷迷瞪瞪,但坚持看完之后,感觉是一次大脑锻炼。

来,得空聊聊哲学呗

贯穿全文的问题:圣诞老人是否存在?

在非基督教国家,这个问题没啥难度,咱们不熟啊,自然就当作随心选择。但基督教国家的父母,每年要回答孩子这个问题,也是头疼。有直接说不存在,礼物都是爸妈买来的,这样心直口快的孩子在过圣诞节那天没啥朋友玩耍。这一下就变成两个问题:1、你如何证明圣诞老人存在?2、你是否选择大众口径承认他存在?

对于1,证明存在的难度,就如书中的思想实验,所有东西在一起,报一个名字对应一样东西,那可以想象,圣诞老人没有什么可以对应。可是不是现在没有事物对应就可以证明不存在。这在逻辑上不合理。

对于2,在不确定问题1的情况下,如果你选择承认存在,那么就陷入“蒙人”和“发疯”的状态。“蒙人”—人际关系层面:你自己认为没有却告诉别人存在,只因为这样做对你利大于弊,你不要因此再纠结第一个是否存在的问题,而且你还能借此教育或奖励孩子。很像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感觉。“发疯”—自我认知层面:你对不同人的想法不同,面对孩子会选择相信,面对成年人绝口不提。但有谁否定,你会有点难过,毕竟你也有点相信/希望他存在。

由圣诞老人存在引发的思考尚无答案,根据问题1引出下一个判断:那逻辑靠谱吗?逻辑较神学摆脱一味遵从,是自我选择辨析是非的工具,但使用的时候也会陷入自述性混乱:比如这句悖论“这句话是假的。”如果你认为是真的,那他就成了假话,反之亦然。哭笑不得了吧。如何摆脱这样的混乱?伯特兰.罗素“类型论”可以解决,给自述性的词明确界定范围,满足什么情况即为真。由逻辑衍生出的实践准则:实践理论主义。将人们视为理性的人,判断每件事的概率和预期实现价值,作出最优选择。但是圣诞节送礼完美打破这个理论。按实践理论主义,过节自然是我们每个人尽可能借此自己需要的好东西,凑合买给别人的东西,这样获得满足和实用的价值最大。但是这变成了购买行为,什么叫礼物?惊喜!我们没有伸手去要就获得,令我们彼此关系更加牢固,满足对方惊喜需求,远比自己需求重要。就像麦琪的礼物,小两口送给对方最需要最好的东西,自己却用不上了,那种惊喜成功打破实践理论主义。

那实践主义无法处理这样感性的问题,我们该怎么办呢?

1、躲开那些和礼物有关的问题,2、这个理论处理问题时:避开对情感、心态、信仰的判断。3、实践理论主义能让你的一生不看上去那么傻,但也要想清楚,一味坚持他,你会失去的创造力、情欲、信仰、获得和给予宽恕的机会。

聊了这么多,信不信圣诞老人已经不那么重要了。把圣诞老人归为神话,那他们就是仪式和礼节的集合体。我们过节,是用我们自己独特的方式再经历一次。归根结底是我们选择如何度过一生。一生很长,每阶段的事情发生都会改变修改我们固有的想法,未来无限,就是所有人拓展自己思维局限的总和。我们如何在“付出”和“划定界线”中寻找平衡呢?各有各的破解方法,思考吧,虽然矛盾的事情会与日俱增,矛盾不是问题,用对方法,能在矛盾下安之若素,这也是成功。

生活是一场冒险,就如同这个思想碰撞,你不知道顺着这个思路会收获什么。最后,如作者所言,“如果你刚好不相信圣诞老人,也可以找一件人生中最有意义的事,把它当作你的圣诞老人。”人生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我们选择给人生赋予意义。“如果你觉得生活无聊了,那是你的问题,不是生活的问题,生活一点儿也不无聊。植物、动物、生态系统都是最有意思的东西。想要驱散无聊,你要去感受身体,感受情绪,感受生命的脉搏。”去经历,去体验,去感受,在世间找到你的重要时刻,独属于你的意义。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