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酒对月,苏轼写下了一首绝美之作,结尾道出了我们都向往的生活

2022-11-29  本文已影响0人  简雪

昨夜,我与家人出去散步。一出小区,清风徐来,一轮弯月悬挂在夜空。

这样的清夜没有喧嚣,一片静谧。人走在月光之下,很舒服。

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前些天读的一首词《行香子·述怀》,词曰:

行香子·述怀
宋·苏轼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一个月夜,苏轼思绪万千,辗转反侧睡不着。于是,他起来,独自斟酌,思考着自己的人生,写下了这首述怀之作,意境绝美,富有哲理,读来让人上头。

这首词先是从景色写起,描写了一个清新爽朗的月夜。“清夜无尘,月色如银”,夜色清新,一尘不染,月光皎洁,刷满了大地,有凉风徐徐而来。

又是一个美好的月夜,苏轼抬头望月,百感交集。如此静谧的夜晚,对月独酌最适合不过了。此时,他也这样做了,“酒斟时、须满十分”,喝酒就要斟满,这是何其的豪爽啊!

因为久困于政治的纷争之中,他感到好苦闷。面对着良辰美景,把酒对月,苏轼却陷入了人生的思考当中,以寻求自我解脱。

他感慨,“浮名浮利,虚苦劳神”,人生中,什么功名利禄只不过是浮云,变幻无常。争来争去,到头来劳神费力,不知道为了什么?人生,也只不过就是白驹过隙,如梦般短暂,真的是“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上片末句,苏轼一连使用了三个常用的比喻。“隙中驹”就是白驹过隙,人生短暂;“石中火”就是击石迸出的火花;“梦中身”就是梦中的经历。

三个常用的比喻集中放在一处,不仅是为了说明人生的虚无和短暂,还说明了他对这个问题是经过了认真思考的。

下片开头,苏轼继续感叹。他感慨自己知音难觅,“虽抱文章,开口谁亲”,自己虽有一身的才华,却不被重用,无所施展。怀才不遇,又有谁能倾听他的心声呢?没有人。

苦闷之时,他只能通过享受生活中的欢乐,来忘却所有的烦恼,把自己从困扰、纷争、痛苦之中,解脱出来。

但是,这并非是最好的方法。欢乐过后,依然苦闷。最好的解脱方法莫过于是远离官场,归隐田园,做一个不问世事的“闲人”。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他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归隐,做个闲人。但是,此时此刻,他特别向往归隐的生活。

他心中的“闲人”生活,富有诗意,“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有琴弹,有酒饮,有山水作伴。如此美好的生活,令人心生向往,想要回归田园,做一个无忧无虑的闲人。

这首词抒写了苏轼把酒对月时的思绪,流露了他对人生虚无的消极思想,也深刻反映了他在政治上的苦闷,想要归隐,做个不问世事的闲人,来解脱自我。

虽然这首词有些消极,但让我们从中了解到苏轼苦闷消极的一面,他的形象在我们的心中显得更加的真实与亲切了。

整首词语言优美,意境绝美。第一次读时,就让人很上头。意境美,读起来又多了几分苦闷和消极,写出了人到中年的无可奈何。

同时,我深深喜欢上了词中的意境,简直就是绝妙,难以用语言来形容,只能反复地去品读来体会它的绝美。

此外,我心之向往苏轼笔下的“闲人”生活。“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不问世事,与世无争,生活过得悠闲、诗情画意。这样的生活,谁不向往?但有多少人能实现呢?

纷繁的世界,忙碌的生活,每个人心中都渴望能清闲下来,过上恬静的清闲生活,常常问自己几时做个闲人?估计很多人也不知道。有人说:“等到退休就回老家,种菜养鸡,过田园生活!”可是,又有多少人回归了?

向往归向往,回归又是另一回事。其实,闲适的生活并非一定要归隐,只要我们的内心充满了恬静,闲适美好的生活就在我们的心中。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