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损------死生之道、存亡之选(下)
2,再来说说专业的基金管理者和资本受托人。
抛开中西之别,只要是在相对成熟的市场环境下,只要是秉承着科学而严谨的态度前提下,只要是在以坚守职业道德为行为范式的前提下,那么,无论是在公开募集发行的开放式共同基金,还是以投资公司、咨询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不同形式出现的对冲基金;无论是以单独某一个市场或者品种为标的简单型基金,还是以众多市场和品种兼为标的的复杂型基金;无论是以定量为核心理念的计算机模型交易的投资基金,还是以定性为核心理念的价值型投资基金;严格的风险监控体系一定是基金管理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门。因为,这不但是对基金管理者操作行为的一种约束,更是对投资者投入资本的一种实实在在的量化保护。
基金的种类林林总总,品目繁多。不同的基金,不但对应着不同的投资标的选择,更因基金经理的投资理念、系统、风格的不同而各不相同。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这自然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不同的学识、经历、经验、主攻方向以及视野的局限性、精力的有限性决定了这事实的一切,所以这从来不是衡量一个基金管理公司的标尺。只要基金经理能够在深刻了解到自己的共振局限之余,更能够严格掌控到共振市场标的范围内的流动性和资金承载力,自信而非自负,谦虚而非膨胀,那么,在稳定控制单次和最大风险底限的同时获得多年平稳而有效平均资本回报率才是对其衡量的标尺。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注意到了,我上面用到了“稳定控制最大风险底限”这样的字句。一个科学、健康的基金,其止损规则的具体设定自然会因具体市场和具体品种的选择不同而各不相同,因基金是单市场标的投资抑或是多市场标的投资的不同从而细节显得更是截然迥异,但其不易之处在于严格的风险监控和管理体系是不可或缺的,这从一个成熟基金的标准架构上就可一斑窥豹。
无论是西方主流的公司型基金架构,还是日本、台湾、香港、大陆主流的契约型基金架构,抛开特式而言,一个基金管理公司大多是由研发(分析和策略)、交易(选定标的并展开投资行为)、风控(风险监控并强制执行)、市场(包装和宣传)、销售(找客户并完成募集)、财务、客服这七大部门组成的。因为雇佣成本的关系(基金平衡预算往往只记管理年费,因为共同基金没有绩效费,而对冲基金的绩效费是无法预计的),3亿美金以下的中小基金,往往将研发与交易合成为一个部门,将市场、销售和客服合成为一个部门,从而形成四大主体部门的基本架构。
心细的朋友,看到此处应有些感悟。财务部门历来独立,无可厚非,可为什么宁可将研发和交易合并加大已经很是有限的核心人员单兵工作强度,宁可将销售、市场、客服合并加重员工的工作强度,也不将那个看似没有多大用处的风控部门与其他部门合并呢?以前听到过很多外行的“高”人老板们轻蔑的提出这样的理论,即:将风控和研发与交易团队合并,形成三角架构,以达到最为稳定的效果。对于行内人来说,这简直是大谬而特谬。因为,一旦这样合并产生,表现上看三角形是有了,但一定是一个为了建三角形而强行建立的三角形。无数先例验证,这种强行的撮合,不但不会增加系统的稳定性,反而会增加无限的风险和不稳定。一旦风控和策略交易合并一起,风控二字必将名存实亡,缘于部门权责混淆和利益纠缠,这就是西方人所谓的“Human is human”是也。有过基金从业经历的人应该懂得我的意思,行外人只可靠着推理来主观臆测了。
总之,风控部门一定是独立存在的,由此可见风险控制在基金管理行业中的重要。
我在私募或者叫对冲基金的圈子里打了十几年的滚儿,所以对这个基金的分支相对更加熟悉一些,所以不想对开放而公募的共同基金在今天展开太多的论述,是所谓术业有专攻是也。但是,没吃过猪肉也见过太多的猪跑,即便开放式基金投资人有随时加入和赎回的权利,即便某些市场的股票型基金有持筹和持币比例的严格限制,在成熟市场中,50%的摘牌(投资人最大风险底限)还是普遍性存在的。那么,如何管理投资组合,如何控制单一投资风险、单季、年度以及总的投资风险,如何做到是科学的投资管理而不是豪赌一单,如何在非线性市场严格的控制风险,如何在线性市场完成风险限度内的良好利润获得,这些无疑还是要靠资金管理的体系,也就是风控和扩利。屡见有国内基金过了50%风险底限还没有摘牌,也许是体制问题,抑或是法律空档,总之是一种羡慕也不羡慕的感觉。
私募的、以年为考核单位的封闭式基金是大多数对冲基金的运作范式,而且在推广募集的时候总是提前订好投资人最大的风险底限,其中以保守的30%和中性的50%风险底限最为普遍,当然也有全攻全守型,只是极为少见而已。那么,既然已经订好最大风险是管理资本的30%或者50%,如何有效控制这最大的风险底限在极限市场状况下也不被触及,就成了基金生存最基础的基础。具体操作起来,往往是因为投资标的的不同,单一市场投资和复杂市场投资的不同,以及基金经理的投资理念和交易系统的不同,就有了不同的Risk Control的System和Model。一般来说,Risk Control部门的职责是评估、监控和强制执行,而Risk Control的System或者Model由基金经理给出。风控主管和员工必须拥有专业的知识、学历、资格和经历,必须了解各种不同的风控系统和模型,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基金经理给出适合自己投资管理系统的风控模型后加以评估,然后提出建议和评估结果。但他们最主要的工作还是按照评估后的风控系统和模型内的既定规则,来完成日常的、周常的、月常的、季常的、年度的风险监控和突发状况下的强制执行。具体模型细节,此处不多言赘述了,因人而异,因标的而异,最主要是经过足够长时间的检验,有效是硬道理。
由此可见,无论私人投资还是专业管理,风险控制都是重中之重。
前些日,配合基金去各地路演宣传,其间澳洲的一些投资人展示了其投资成熟性。有数人在问及基金风险控制流程细节的基础上,还问及了个人在股票、指数和外汇市场上投资投机时,有什么风险控制方法,或者最好实际介绍一些简单而具体的止损操作方式。在此也简单推荐给大家,都是一些定量而非定性的方法,如:资金比率止损法、平均成本破位止损法、形态破位止损法、时间超越止损法、分形止损法、强行爆仓止损法等等。这要真具体说起来,可能要几天几夜了,因为一种止损法之后都有着不同市场中的不同细节要求,老的投资人从字面上自行参悟吧,新的投资人要多去查些资料来对应学习和测试了。
这里只是介绍一下这个强行爆仓止损法,很有意思,私以为也很适合在外汇、期货市场上Leverage放大规则下交易的个体自主投资人:
针对某一次的单品种独立投资投机的机会,单次投入预计总投入资本的5%入账户;在亏损状态但没有爆仓之前绝对不加入资金,如果爆仓则至少休息两周以上并回避该品种和相关联品种;如果盈利达到一定幅度,加入第二个5%,并将总的止损设置在第一个5%成本不亏损处,一路以此类推,在达到预期目标、或者市场有转向迹象时、或打到调整的止盈位置出场。
为什么说有效呢?这个方法用我们白话来讲,叫“话糙理不糙”。为什么?单次投资最大亏损不超过资本总金的5%,和我们基金管理的原则类似(我们大多是3%),是被验证有效的。而且这么做,摈弃了总投入单次亏损限制的执行能力问题,也就是人性弱点。强行爆仓等于说我们的单次最大止损上盘和风险总监的监督和强执。因为个人投资资本较小,所以采用桶形扩利而非基金的正金字塔扩利,也是对症下药,而每次加仓后的止损上移更是在符合了单次亏损5%内原则,只是止盈细节大家要择情自定,不能多说。有道是“会买的学生,会卖的是老师”,卖的学问很大。亏损绝对没有加仓,只有盈利才加仓,也是严格的纪律和正确的行为,与大众的所谓亏损后加仓摊低成本、盈利后小利即安截然相反,利于成“二”而不为“八”。所有这些都辩证的符合了资本管理的原则,非常适合放大交易市场单一标的投资投机的资金管理原则。我一个业内的朋友是个独行侠,人民币算资本也过了亿,他就是常年坚持这种打法,也是个例证。只不过,他这种方法在他常年沉浸的大豆和棉花市场极为有效,而在外汇、金属和指数等市场上就不灵了。如果不交易这其余的几个市场的话,他的平均年收益还要更好一些,这些额外的交易反倒拉了他在大豆、棉花上利润的后腿,得不偿失。虽然我知道交易员到了一定程度都总是会有再突破的欲望,但他最初选择的两个品种的容量制约了他资本的扩张,没办法,他的经验经历和灵光都在这两个沉浸最多的品种里了。他总说这点上体现了我比他的聪明之处,选择的都是流动性最大的几个市场和品种,无法彻底脱下人性虚荣的我,每次总是很受用。一次小聚,我多过一次嘴说了几句做熟不做生、舍而有得的酒话,虽然他当时甚是赞同,但现在他还是在坚持着在别的市场投资投机,结果也没有太多变化。新的尝试总是需要痛苦的过程,但这就是交易者,流行的话怎么讲:痛并快乐着。但大家绝对不用为他担心,因为无论做什么,单次5%强行爆仓止损法已经渗入了他的骨髓,而且其余市场尝试的资金单次比例应该一定更小一些,所以无伤大雅。所以说,大家可以试试这个方法,来规避人性的弱点。
因每年例行的系统统计和参悟,不但需要专心沉浸并费时费日,数周未言。今日,多说一些,以作对交易悟道同好的抱歉和回馈。另外,诸君勿需太多费时在教科书中的阿尔法、贝塔等系数中不可自拔,忘记了Simple is the best的自然规律。
还是那句老话:长期期平稳盈利,有如一枚钱币,懂得、学会和坚持止损只是其构成两面中的一面,扩利是另外一面。只有二者皆有,钱币才称其完整。但是,如果没有了止损和风控,钱币将永远没有完成的可能。
故,私谓之曰:死生之地,存亡之选。怎可不查?
三历搁笔于2009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