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随笔
今天开始一本新书《需要与成长-存在心理学探索》马斯洛。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与自我实现理论我都比较喜欢。但是他的书也不都是那么好读的,也有读起来想吐的。先说一下整体的感受,每个作者都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独特的认知角度。有些作者我们可以相对容易的理解,并产生共鸣。但是有些在你认知之外的作者,你很难去理解他和他的作品。这是我读书给我的感受。有些书读起来酣畅淋漓,作者与你同频。他说的事情你有同感,同时还有很多是你还没有思考清楚的,或是你还没开始思考的。这样就好像在你的认知地图上给出了你还没有探索的地方的地图。跟你有交界,但是还包括你的未知区域。这是最好的一种状态。有些呢写的都是你的已知地带,但也有一些你未曾注意和关注过的东西。这就是对你认知地图的二次深化了。这类书读起来就可以很快了,这也就是为什么我现在一个月可以读很多书的原因之一了。二次思考也不是没有意义的,每次回头看,你都会发现以前未曾发现的的地方。所以在前进的路上还是需要经常回头看看的。最难读的一种书就是与你的认知地图没有交界的书,或是根本就是与你不同维度的书。你对人家写的东西根本就没有一个基础认知。他的东西对你来说是陌生的,你需要重新建立一个地图体系,他根本就没跟你在一个系统中。也许将来你可能会和他的地图连上,但也有可能根本就永远也连不上。不过也没啥,留着,可能总有一天会用上。读起来最让我头大的就是哲学类的书,有些书我是根本就其不知所云。比如说歌德的《纯粹理性批判》。
其实在我看来,每本书都是作者在他的角度对世界的认知。他给我们的是经验,是他对这个世界的思考。每个人都是有局限性的,所以每本书也都是存在局限性的。书只是我们借助他人视角认识世界的一种工具。工具就有其使用范围,不是一本经典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的。你需要用很多书来建立你的工具库,相互结合,并组装出更适合自己的独特工具。妄图用一本书就解决所有问题的人,就是那个拿着锤子的人,到头来他干的最多的只能是钉钉子。尽信书不如无书,书归根结底就是工具。你需要根据自身需要去寻找适合你的工具。同时我们的思考,其实也是在制造工具。只是有些人的工具是通用型的,有的工具是特种工具。对于书的作者要心存敬畏与感激,但是同样也不能被书限制住。就像我刚说的,书只是作者在他的角度对世界的认知。任何人的视角都不可能是全面的。再具前瞻性的思考,也不可能想到所有。就算是对我们影响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对于现在不也是需要批判性的吸收吗?我们现在还不可能发现一种可以适用所有的本质性的规律。因为我们现在看到的世界根本就不全,我们感受到的只是局部的世界。
我读书感觉就像是玩拼图。不同人有着不同的视角,那么书就是作者画的他眼中能看到的地图。我看书就是在搜集地图。因为我看到的也不是所有,如果你要想对这个世界有更全面的认知,就要看看别人眼中的世界。你能收集到的地图越多,那么你能看到的世界可能就越全面。我们无法行走全世界,我们无法体验各种人的不同人生,我们无法穿越古今,我们只能通过他人的视角去看这一切。生命是由长度、广度、深度共同构成的,长度有限,无法改变。那么我们只有在广度和深度上拖展了。
同时我感觉只有在读书中才能跳出生活的鸡零狗碎。我们都是一个个实实在在的人,你必须属于一个家庭或是一个什么样的系统。你无法独活,你的存在必定是在一个有着一定数量的人的环境中。离不开的网络,躲不开的人,会对你产生各种影响。你希望的和你不希望的,都会不由你控制的围绕着你。大的环境就是这样,你无法改变,你能改变的只是给自己创造一个小环境。一个我希望的小环境。不需要宽大的书桌,也不需要座,只要是有一块我可以站立的地方,和光就足够了。外界的环境我无法按照我希望的去塑造,但是我的内心世界是完全由我说了算的。一本书,一个启发,一段思考。外界的世界无限大,我的内心也是无限大的。
读书不是逃避,读书是在自我构建,读书是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读书是面向未来的。我需要先构建起我内心的完美世界,再把他投射到现实。这就像是盖楼,需要现有设计,才能施工。你永远做不出你大脑中从未想过的事情。思考又是个规划的过程,在脑中先够想好各种可能,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结果去实施。
生活吗?怎样才是最好?适合你的才是最好,不是本人嘴里的最好。你之所以是你,因为你独特。你与我何干,我又与你何干。
翻开书,一顿胡思乱想,跟书没有半毛钱关系。明天继续吧,马斯洛他为什么知道我想什么?还是说所有人思考的问题都有共性。一个人处在不同阶段会思考不同的东西。但是从人类整体上看,只要是人就会干同样的事情。只是需要有不同的触发点。环境在基因上编码,同样具体环境又在给我们解码。我们只是个载体,环境负责写入和读取。我们与硬盘的区别只在于我们可以自我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