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中再没有你们……
音乐是有记忆的,永远不要低估音乐在你生活中的分量。
早上起床,不自觉的哼了一段韵律,我自己都不知道我从哪里记起的旋律,就是那么不经意的就哼出声来。也不记得原声是什么样子的,只模糊的几个重复的音符。吃过早饭LW说,等下给个音乐你听听。当手机中滴滴答答的音符响起的时候我像是询问又异常坚定的说:这是久石让的音乐?千与千寻?LW:嗯,是的。
老实说我自己也不太确定,但是却那么坚定的脱口而出,仿佛不是我自己思考的结果。
是的,当时我哼唱的旋律是电影《千与千寻》的片尾曲《永远同在》。
你有没有突然的一下子,被一首歌所吸引,有没有那么一瞬间,被那个旋律带入情境中。
年少时的我们听《后来》,只是毫无波澜的不停哼唱“后来,终于在眼泪中明白,有些人错过就不在……”许多年后,经历过爱情的美好,经历过失恋的疼痛,笑过到哭过痛过后的放手……以至于观看《后来的我们》或者类似《前任》系列,即使是钢铁直男那一刻也会安静下来,也会变得深沉,似乎我们看懂了作者,大家的感动似乎是电影升华了。错,如果你这样想就错了。如果看《红海行动》、《我和我的祖国》类似的能感动的热泪盈眶我会相信你是深深被感动,你体内的激情澎湃爱国情怀被唤醒……那是电影的真正升华。而之所以说错了,其实想说,电影演的就是我们自己……在那首简单的歌词中唱出的不同人的年少轻狂。
一个以感情为主体的电影,加上简单的故事情节,男女主角的青春,工作,生活,抉择……这些故事在生活中可能一抓一大把。之所以可以感动到我们,甚至于电影中的歌曲成了手机里保留曲目,平时不敢轻易点听,而每次听还是会蓦然神伤,那是因为我们是情感动物……那句点评说的特别好:“初听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
我们都是普普通通的人,故事普通,换做是我们自己当时也是百分百投入其中的,这是小众电影的“真”吧。也是那段感动我们的歌曲中描述的吧,我们会自动入情境。
记得跟LW去云南旅行,住丽江古城。有家《后来的我们》的火锅店,我们边走边寻找中午吃饭的地方,没有方向。旅游淡季,古城显得比平时安静多。火锅店边上是一家酒吧,还没到晚上开业时候,店内有人正在轻轻弹唱,伴着吉他及年轻纯净的声线唱出的《后来》,跟眼下的这家店倒也格外应景。我跟LW走到那里,谁都没有说什么,但却一脚前一脚后的跟着进到店里来,就他了。
谁又敢说当端起酒杯那一刻我们敬的不是彼此的过往呢,感谢那些过往,告别那些后来的“你们”,才有了今天的“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