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堪布 著 残酷才是青春(75)
问:我是人民大学的一个访问学者。我想问一下,您对佛教是仅仅处于理论上的思辨、哲学观念的研究,还是像传统那样需要修心?
堪布答:问得好!佛教不仅需要我们从理论上了解,更重要的是付诸实践,真正去修心。
假如你修心达到了一定境界,不管出家人还是在家人,都会出现一些超越言思的境界。绝对会的!
我自身在这么多年来,不但喜欢看书学习,而且特别希求修证。不管是出离心、菩提心,还是无我的智慧,都有过系统修行的经历。自己虽然修得不太好,但这方面确实花过一些时间。否则,光是理论上讲得滔滔不绝,却一点修证都没有的话,那只是花言巧语,完全是一种“泡沫”。
《华严经》中也讲过,犹如漂浮在河里的人,因怕溺水而最终渴死一样,我们听闻佛法若不去修持,对自己没有任何利益。
问:我是香港公开大学工商管理的硕士毕业生。我每年只有几天时间,在深圳、广州与上师会面或开法会,从上师那里学密法的机会非常少,这是一种痛苦。如果您是我的上师,会怎么处理这个问题?
堪布答:如果说、假设说我是你的上师,那么我可能跟你悄悄地商量,“看怎么办?”(众笑)
不过,你的这个问题,现在也比较普遍。尤其是有些上师的事业越来越大了,弟子亲近他的机会就越来越少。所以,你一年中跟上师在一起的时间,如果只有几天的话,就不能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与上师见面上。
其实,与上师见面并不是很重要,修学上师所传的法,经常看一些上师的法本、教言,这才是最关键的。
亲近上师固然好,但上师只有一个,弟子却成千上万,上师肯定很难让所有人都满意。因此,作为一个合格的弟子,应该不断学习上师的教言,同时要精进地修行。
问:六祖惠能说过:“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既然佛教认为什么都是空的、什么都是虚的,那我们为什么还会执著呢?
堪布答:按佛教的观点:万事万物都是如梦如幻的;进一步剖析,这种如梦如幻也不存在,万法统统是空性;再进一步剖析,所谓的空性也不存在,完全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境界。
不仅是佛教,物理学也有类似的认识。对于一张桌子,物理学家可依次分割为分子、原子……最后整张桌子都成了微细的粒子。
不过,尽管是“本来无一物”,但因我们的执著心在作怪,所以,如梦如幻的显现还是存在。就像我们若去问爱因斯坦:“世界是怎样构成的?”他也会说:“宏观世界的本质,虽然是细微的粒子,但在没有剖析时,世界照样是存在的。”
这些道理,有些人为什么听不懂呢?就是因为没有真实的体悟。也许他们在文字上有所了解,然而若没有修行过,就无法真实领会到。现在许多学术界的人也是如此,对于佛教的道理,只是夸夸其谈,但根本从未实修过,就始终得不到真实受用。
问:我是复旦大学物理专业的学生。《金刚经》中说应无所住而行布施,不住于有无善恶二边之见。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让我们行善业呢?
堪布答:在学习《金刚经》时,胜义谛和世俗谛一定要分开。世俗谛中,我们要布施,布施的时候,布施者、所布施的财物、布施的对境都是有的;但到了最高境界时,这三者全是空性,又称为三轮体空。
这不仅仅是《金刚经》中说的,月称论师在《入中论》里讲一地菩萨布施圆满时,也提到了这一点。因此,布施到了最高境界才称为三轮体空,但我们还没有达到这种境界时,还是要做世俗谛中的布施,不需要观那么高的境界。
《金刚经》完全是讲般若空性,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白,它所站的角度是抉择胜义谛中最究竟的空性,并不是抉择世俗谛。而抉择世俗谛时,我们若行持那些善法,功德也是全部具足的。这一点必须要分开,否则就会自相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