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好人”
来访的案例看多了,会发现其中有这么一类人:他们看上去和蔼可亲,乐于助人,善于揣摩他人的心思;关注和满足他人的需要,却极少正面表达自己的需要;特别渴望他人的接纳、认同、尊重和回报,内心充满了压抑和冲突。
因为特别符合主流文化“好人”的标准,所以他们不仅适应能力强,而且“人缘”好。但是相处久了,会觉得看不透他们,在他们的“好人脸”上总透着淡淡的忧伤,似乎掩藏了什么……
他们有高的道德标准、社会规范,善于自我牺牲,强调自我奉献。可是,从人性的角度讲,如果我们都是没有跳出娑婆世界心性圆满的芸芸众生,那我们也一定服从正态分布好坏参半。既然如此,似乎没有必要刻意牺牲自我满足他人,毕竟“牺牲”的需求不会真正消失,而是从压抑自我满足他人的那一刻起,就无意识地转化成了对他人的期待,并慢慢堆积在内心深处。所以,他们内心会有一本情感帐,记录着付出的点点滴滴,确切地说是压抑的点点滴滴。
当有一天他们无法从他人那里得到期望的回报,则会掏出情感账本一一讨债,心酸地倾诉着自己付出的辛苦,未被满足的委屈,以及不被认可的愤怒!所以如果跟他们发生了争吵,你们所聚焦的永远不会是某件具体的事,而是他们长期被压抑的情感和需求!如果你身边恰好有这类人,那么千万别被他们事务层面的理由和逻辑所蒙蔽,陷入无休止的争吵中,而需要探寻深层的原因。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曾提出“真我”与“假我”的概念。通俗一点来理解,人生而具有寻求关系的需求,在这一过程中,养育者能够给予足够好的照料,能从感受层面体恤、满足其需求,孩子则能发展出“真我”,与自身的感觉有着良好的关系,能自如地感知自己的需要、愿望、恐惧、愤怒等,并能顺畅地让这些感觉以适当的方式表达(语言、行为等)。他们能感受到自身是“活生生”的,能体会到一个“真实自己”的存在。因而也能自然地对自己产生期许,找到自己的热情所在。相反,养育者对孩子反应迟缓,不能满足孩子在关系中的情感需求,孩子则可能发展出情感疏离的“假我”,不再关注自身的感受与需求,而不断地通过自我抑制的方式来换取外界的关注。
从原生家庭的角度来看,如果父母的关注不够,或者出生在多子女的家庭,而自己又相对弱小,则很可能通过努力表现的方式换取父母的情感。他们认为只要努力地做一个好孩子,压抑自己满足他人,就可以得到父母的爱。久而久之这样的方式内化成一种习惯,虽然得到了父母的关注,却发展出了“假我”,他们关注的永远是父母(他人)的需要,却疏远了自己的情绪情感,忘记了自己真实的需要。因为缺乏一个“真实的自我”,他们也难以与他人建立真诚的链接。他们欠缺对生活的渴望和期许,感觉不到自己是活生生的存在,他们的内心是虚无缥缈的。我们身边也许不乏这样的人,他们是主流文化的“好人”,父母眼里的“好孩子”,却唯独不是真实的自己!而人生就是这么奇怪,所有重要关系都是原生关系的复制。这类“好人”恰恰会吸引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来做他们的伴侣,让他们的“好”有用武之地,所以他们吸引不了自给自足的人,却能吸引“找爹找妈”的人,以开启他们的“互助修行”之路。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人与群体链接的需求与生俱来,因为人类一开始便不是独居动物,需要通过群居的方式来抵御外敌,而群居则必然要牺牲部分个体需要以满足群体,达到群体利益最大化,这样才能确保个体的安全。这样的方式通过集体无意识传承至今。而文化对人的影响之所以根深蒂固,正是因为文化象征着群体,认同了文化则认同了群体,便可免于体验偏离群体的恐惧与孤独,获得安全感与归属感。
从我们踏进校园的那一天起就被教导“爱国、爱党、爱人民”,却唯独没有“爱自己”。我们也不断内化“先人后己”、“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社会化标准,以满足社会的期待。从二十几年前小学课本的救火英雄,到现在仍层出不穷的未成年人舍己救人,有多少生命因为“假我”而失去“真我”(本人并不反对见义勇为,但应建立在对自身真实评估的基础上)?所以过度认同文化而忽略真实的自己,则会走向另一极端。戴上了符合社会标准的“人格面具”,以“好人”的姿态赢得社会的好评,却渐渐忘记面具背后真实的自己。而一个不真实的人又何谈真实地爱别人?所以这类“好人”的“爱”其实质附着了自己压抑的需求,不仅是对自己的不诚实,更是对他人的虚伪,让别人看不清他们真实的边界,也让别人在相处中感觉混乱和无所适从。同时也把自己一次次置身于受害者的角色,以付出得不到收获的心态对别人进行道德审判。
虽然,我们无须评判他人的行为。可是我们可以更进步一看到事实的真相。潜意识里渴望与父母联结的感觉固然重要,主流文化的“好人”也极具吸引力,但是比这一切更重要的却是自己的真实!活在无意识的惯性里?文化的面具下?还是当下的真实中?选择权永远在自己手上。就好比在年幼时,曾有一件雨衣为我们遮风避雨,而如今我们长大了,身边已是风和日丽,我们是否有勇气扔下它享受真实的阳光?当我们真正有勇气成为自己,尊重自己的感受,负责自己的需求,而不再将期望附着在对他人的付出上,别人也会看到我们的真实并尊重我们的界限。
当我们能大胆而真实地爱自己,也会同样真实地爱别人,那样的自己虽然少了“好人”光环的加冕,却多了灵魂深处的真实与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