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友广场想法

读王小波的书,对于那份狂荡不羁的诧异与敬佩

2020-11-28  本文已影响0人  赵小乂

关于王小波的书

--《白银时代》

    希腊神话中,曾把人类的历史按金属的质地进行过划分,曰: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和黑铁时代。

“大学二年级时有节热力学课,老师在讲台上说道:将来的世界是银子的。”“我知道谜底是在热寂之后。”

为此,特意查询了白银时代的说法以及热寂的概念,大概了解,根据威廉汤普森提出的热寂假说,由于作为一个孤立系,宇宙总是向熵增的方向进行,当宇宙的熵增加到最大值时,所有能量已经全部转化为热能,所有物质达到热平衡,即热寂。而由波尔和威勒对不同元素原子核的表面张力和静电斥力的精密计算,得出元素周期表前一半元素(到银为止)为表面张力占优,则比银重的元素在原则上都是不稳定的,当受到外部足够强烈的轰击时会分裂成两块或多块,并释放多余的内部核能。另一方面则相反,总重量不超过银的两个轻原子核接近时,会有产生聚变的可能,故此银则是未来世界最后的产物。

----以上结论摘取百度百科及《从一到无穷大》

实话讲,至于我从中得到的便如此不多,全文像是一个昏昏沉沉的人生活在一个颠倒的世界,叙述、描写都十分的无厘头,让人难以继续读下去,不过还是耐着性子坚持读完了整篇。

完结之后第一件事,我便是上网查询关于王小波的资料,很奇怪的一件事便是他是生活于上个世纪的作者,可文笔描写叙述让我感觉十分贴近当今的生活,就如文中他描写的未来,“如今是2020年。”让我惊讶于他对未来的设想与估计竟然如此至贴切。

其文另类的另一原因可能是充满理性的写作思路,让我这个喜爱阅读文学感性的思想一时难以转变--尽管自己是物理专业的学生但仍旧喜欢阅读小说时有更多的感性--不过大致理清了思路。即与大学老师的“师生恋”、与上司“克”、与“棕头发的”暧昧,却又因为工作上下级问题而阻隔,其深意还是不解。

看了些书评与解析,各执一词,不过都是深层分析了王小波对于社会发展的犀利眼光和高瞻远瞩的目光而赞叹不绝,其次对其充满理性的思维也觉出更有魅力。

对于自身而言,除却上面得知的一些结论,并没有与一些书评中的感悟有甚相通,对于这篇文章的真正意义还是一头雾水,就此搁置,或许过些年再拾起会有不同感受。

--《未来世界》

王小波的思维总是天马行空般富有想象力,却又拥有着极度理性的思维逻辑,这种感性与理性的交融穿插是令人赞不绝口的。

这是我全新接触的一写作思维的领域,脱离了之前以极其朴实无拙的手法记录感情的层次,又与夸张化地叙述来讽刺现实的故事不甚相同,更像是一个逻辑缜密的理科高材生编撰出的故事与想象。

“未来世界”分为上下篇——“我的舅舅”及“我自己”,正如作者自身所言,“未来世界”并非是描写未来的科幻片,仅仅是作者按照当时的社会趋势对未来所进行的合理发展想象,用作者文中的话讲就是,

“有一些小说家喜欢让故事发生在过去或者未来,但这些故事既非对未来的展望,也非对历史的回顾,比之展望和回顾,他们更加关注故事本身。”

也就是说,对于作者而言,这只代表了一些故事发生的时间不同,并不代表任何关于与时间有关的展望或者记忆。

我的舅舅--简述而言就是在讲作者的舅舅是一个从理科天才转变成一生前从未发表过任何文章的作家,与他有瓜葛的两人即F与小桃阿姨,或者说三个人(如果算得上的话,加上作者本人),几人之间发生的或者未发生的事,以作者作为一史学家来为舅舅作传为主体进行的故事。

在文中亦可得知,其实许多情节都是作者编撰的,即如文中历史法所提及:史料就是,1.文献;2.考古学的发现3.历史学家的陈述。就如作者所言,这的确是太美妙了,“你想要过幸福的生活,只要弄张历史学家的执照就行了。”亦可认为,所谓历史可以由历史学家所述,无论是否确实,都可称为历史!

自此便有了作者对舅舅传记的疯狂编撰,却又被要求符合情理实际,所以这个历史学家倒是更像是一个小说家,甚至比小说家更具有想象力了。

或许是王小波的过于极端化的夸张,社会中一些历史学家的空口无据却述说史事的一现象真的有存在,而其并非仅仅如此,不止于历史学,社会中许多学科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毫无根据的猜想甚么的,至于有无或多少,只能由自己评判了。

我自己--延续上篇的故事角色,不过更多的叙述转移到自身,作为一个物理学毕业的史学家后来还是被取消了所有身份,被剥夺了所有财产,之后被公司“安置”到了新生活。

作者因为在写小说或者说在之后编撰历史时,被判定了有讽刺当局的意味,所以被“安置”,之后便是于改造新生活中的与F之间,以及公司之间的纠葛,无论怎样,明确的一点是,在小说中,公司具有着控制所有人生活的权力。

相比于上篇,我对于下篇的认识和记忆更加深刻,或许是没有那么跳跃的情节,下篇虽有夸张,但仍是像是符合情理的。

以王小波的年代背景来考虑,“未来世界”无疑是对当时背景的发散性猜测与推理,也是一种极端化的社会意识的消极扭曲。正如作者所言自己是犯了“直露错误与影射错误”,而影射的结果却被重新印刷,重新销售,只不过利润与作者无关罢了。这是一种极端虚伪的社会独裁的表现,掌握权力者可以以任何形式找出任何人的错误并惩罚。

以如今的社会情形而言,所幸并未按照书中所述发展,不过在某些细节倒也可见端倪,就如某掌权方总是选择性地为社会屏蔽掉一些真实消息,被称为“和谐”,另一方面而言,这可以称作维持社会秩序的手段,但也束缚固定了人们的行为,就像“权力的游戏”中野人对私生子雪诺所说一样,“你们所认为的野人,却是我们所信奉的自由人,你们自以为的条例不过是束缚了自己。”

无论何种制度的发散蔓延,对之后其决定性作用的,并非制度本身的优劣,而是权利掌控者的坚持与不断改善的某种社会精神。

--《2015》

“艺术家是一些口袋似的东西,他和口袋的区别是:口袋绊脚,你要用手把它挪开;一暑假绊脚时,你踢他一下,他就自己挪开了。”这就是作者开篇表现出对于艺术家的认知,按照文中所言,作者认为他的小舅是属于艺术家的,并且是属于“除去被阉割的肉猪所遗留下的种猪”,社会理应为艺术家这一群类留下像小舅这样的种子,以使这个群体具有其特属的创造力与活力。

小舅因为不承认理解明白自己的画作而被吊销艺术家执照——即使这样小舅依旧不承认,后因此还进了改造地——又因为没有执照而私下出售画作而屡屡被警察抓走逮住,好像这些警务人员每天都在以各种方式侦察监督着小舅,以至于小舅伪装成“邮箱、女子、乞丐”等等令人瞠目结舌的形象时依旧被逮捕。

之后小舅被送进了习艺所——和以前的劳改所可能所差无几,在习艺所中,所有人都认为他智商超群,画作总有特指,可小舅依旧不承认,以至于不断被针对等等。还找到了“爱人”舅母,据文中所言是舅母因为他的画作而有性欲,小舅则不断重复“我爱你,管教!”所以到最后,我并不清楚小舅是否爱舅母,倒更像是被改造成了只会通过说这些来乞求宽恕的机器。

看了一些网评,有人将小舅与“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相结合,说小舅也是一个特立独行而不愿屈从的人,但是,我认为小舅或许曾经是的,但是最终还是被改变了,开始变得“正常”,与许多人一样生活,不过舅母也没有了之前的性欲,好像活成了两个极端就如文中最后所言。

“假如我不到交互网上找游戏,一切是老样子,小舅照样是那么叵测,小舅妈还对他着迷。 假如小舅继续叵测,他就不可能真的爱上小舅妈,为此要狠狠地揍他,但和他做爱也非常的过瘾;假如他不再叵测,就可以爱上小舅妈,此后就不能打他,但和他做爱也是很烦人的了。”

经过这么多夸张甚至有些天马行空的词汇描述后的故事,最终结局还是一个艺术家最终回归“正常”,却又变得无趣。这里或许带着极度的讽刺,但更多的像是王小波自己对于艺术的追求执念以及对于众人评判的一种不屑。

“今年是2015年,我是一个作家。我还在思考艺术的真谛。它到底是什么呢?”

--《2010》

Part1

“关于数盲症,官方解释是:这是一种职业病,是过度劳累造成的,所以数盲症患者总能得到很好的待遇。数盲症患者不能阅读,只能听汇报;不能辨向,只能乘专车;除了当领导还能当什么?反面的说法:官方宣布的症状,谁知是真是假。”

以上是文中作者对于数盲症的解释,所谓数盲即不识数,不能做基层工作,所以只能当领导,因为总要给人安排个合适的工作吧,这称为一种病症,却是许多人都希望得的。

文中描述的2010年是充斥着虚伪与荒唐的,人们分为数盲与非数盲,资源分为危险品(有用的)和无用品,环境分为真实与变色眼镜下的世界等等。

当我想将这完全归于夸张、不符实际的故事编文之类时,却又感觉不是十分妥当,细细回味,这夸张的世界观之后更有着与现实如法炮制般的相似。政府官员的不作为,正式在编人员不用做事就可领到三倍于临时人员的薪水,而工作全部由归于那些低薪工作者;前些年的伸手不见五指的雾霾,政府告知人们要出门戴口罩,直至中央卫生检查团莅临检查,雾霾才退去些许,不得不说检查团倒也是十分法力神通的;有资本者钱生钱,无资本者气生气。

生活虽无小说那般夸张,却又真实的令人心酸。

Part2

“每个当了老大哥的人,都有这样一种特殊的品行,就拿我来说,有时候我就是我,有时候是王二,他是一个随时随地就在眼前的四十八岁男人。”

每个人的生活中总会有几个这样的老大哥,甚至于就是自己——总是那些责任心强的人。由于责任心,便有了被人随叫随到的义务,好像所有事所有人的麻烦都要由你出面解决,别人做了不好的事,反要替他承担责任,你不能怪他,因为你是老大哥。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前些日子热映电影《芳华》中的男主刘峰,正是因为他做惯了活雷锋,因为他的责任心,所以周边所有人都把这种责任心当做习以为常,久之便将其当做了义务,所以雷锋便不能有追求别人的权利,就不能为自己着想,一旦做了,那便是犯了极大的错误了的。

正如生活中,当你对别人有求必应时,别人便不再感激你,这并非是我在宣说一种无责任心的论证,而只是就生活而言,人心本就是贪婪自私的,而且是极不喜欢改变的,所以当被习惯于帮助别人时,很容易被当作理所当然。所以,不要在任何情况下忽略自己的劳动和创造,如果自己有付出,那么就有理由得到回报与赞美。

Part3

“幽默感有两个传统来源:宗教和性器官。”

王小波对于性的描写从来都是开放自由却又不低俗的,由于从小未曾接受过开明正确的性教育,我对于此总是闭口不谈的,总会有羞愧之感。实则自己也知道无须如此,当人类面对最基本的需求时无非便是两者即食物与性罢了,就像饿了就要吃饭,性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理需求,然而却又被如今的文明闭口不谈,好像将这放置大庭之下还是丑陋的、不堪的。的确如此。

曾经一部影片中有这么一句话:爱情等于感情加性。

换言之,性与感情都是爱情里面缺一不可的,所以再怎样的灵魂伴侣都不可能将这二者分离开(性冷淡者除外),所以对此我们应持开明的态度,既要学会享受爱情,也要懂得保护自我。

《红拂夜奔》

“人在这一辈子里,总有几回要成为行人,否则就不能算成年人。”

“永不妥协就是拒绝命运的安排,直到它回心转意,拿出我能接受的东西来。”

红拂夜奔,一个以红拂和李靖为主人公的故事,红拂自洛阳与李靖相识,逃出洛阳,又按照李卫公的计划建造了长安城,二人却被卫公自己设置的种种规矩限制自由。文中的红拂与李靖都不像是常人,李靖是聪明到极的,红拂是无知到极的,就这样,李靖和红拂从逃离的洛阳,到自己建造的长安,其实不过是从一个规则跳到了另一个制度之中,其本身倒也是没有了区别。所以后来,红拂与李靖也不愿意逃了,到了哪里又是不一样的呢?

当然还有,虬髯公--一个更加奇怪的剑客,嚼鞋子、暗恋红拂,然后去了扶桑当国王,变得更加奇怪,书中的形象是

“久而久之,自己也变得扁平,手脚之间长了厚厚的肉,好像一只鼯鼠。再后来他又变得像一条比目鱼,既不能直立,又不能翻身,只能够在地面上爬动,好像乌云飘动一样贴地而行。等到他老死的时候,只有一寸厚,嘴脸都长在背上,但是有半个排球场那么大,完全没有办法把他从房子里弄出去,只好用锯子来锯,然后一层层地放进棺材。假如不放进棺材,而是撒上盐的话,完全可以当腌鳐鱼来卖。唉!真实糟蹋了东西!”

王小波的思路总是给人以离奇新颖,却总感觉有些韵味,理智而又富有蕴意。一段时候认为李靖像是作者自己,因为两个人都证明了费尔马定理(当然是假的),却又都被“领导上”所安排,没人信得。之后又像是红拂,因为两个人都有自己的指望,作者指望证出费尔马,红拂指望逃出洛阳城,都做到了,却也没什么用,就像书中所言,“明确说出来就是:根本没有指望,我们的生活是无法改变的”。

“我也不能不去上班,走到灰色的人群里去,一路走,一路想入非非。活着成为一只猪和死掉,也不知哪个更可怕。”

“没有一件事能让我相信我是对的,就是人生来有趣,过去有趣,渴望有趣,内心有趣却假装无趣。也没有一件事能证明我是错的,让我相信人生来无趣,过去无趣现在也无趣,不喜欢有趣的事而且表里如一。所以到目前为止,我只能强忍着绝望活在世界上。”

“这样的死亡和无性、无智、无趣的人生相比,也不知哪个更可怕。”

对于生活的忍受,对于梦想的残存,是每个人经历了人生打磨之后的生活状态吧。或许,逐渐的生活才能使自己和王小波能够理解的更深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